電磁波傳播的介質是什麼?細說以太的前世今生

2020-12-03 黃城科學故事

大家好我是黃城,歡迎觀看我的科學文章,喜歡的可以點讚收藏哦!時間是給人神秘感最大的來源之一。麥克斯韋所預言的電磁波,照他自己的描述,可以想像為「帶電或帶磁物體周圍空間中,一種電磁場的擾動」。這種波的特徵,可以用它們的波長來表示,即相鄰兩個波之間,振動相同點的距離。射電波的波長一般是幾米或更長,而放射性原子射出的伽馬射線的波長要小億萬倍,大約是氫原子直徑的百分之一。我們眼睛的視網膜能感覺到的可見光,其波長是原子直徑的幾千倍,介於上述兩種極端情況之間。但是載運電磁波的介質是什麼呢?我們最熟悉的波,並不是從太陽曬到日光浴者頭頂上的電磁波,而是從海裡打在沙灘上的水波。難道麥克斯韋的電磁波,也一定要經過什麼東西才能傳播嗎?

麥克斯韋假定有一種叫做「以太」的介質,是它在載運電磁波。有趣的是,以太這個觀念,起源於絕對空間的概念,直到愛因斯坦時,才把這個觀念掃除掉。絕對時間和絕對空間源於古希臘思想,特別是亞里斯多德。牛頓和其他許多人構想過一種參考框架,一種絕對靜止的狀態,它類似於一個巨大的、延伸到整個宇宙的網格。相對於這個框架或狀態,一切物體的運動就可以在實驗上與理論上與它比較。例如,一個在火車上往餐車走的乘客,他的速度可以從每小時行走幾英裡變化到幾千英裡,這取決於他的速度是相對於火車、鐵軌測量,還是相對於牛頓假設的絕對靜止狀態。

牛頓同樣設想了「絕對時間」,它獨立於空間,在任何地方都以同樣的快慢流逝:「把時間聯繫於恆星運動,或者聯繫於『運動數』、意識、世界和人類或是生命和感覺,這些企圖都已經一去不復返。時間成為一種普遍規律,不論發生了什麼,這種規律都是自我存在著的。」在牛頓時代,神學中的宇宙模型把絕對空間和絕對時間定義為造物主的屬性,是毫不困難的。但是,在牛頓物理學裡,這樣的絕對空間和絕對時間到哪裡才可以找得到,這是遠遠不清楚的。牛頓本人主張,絕對空間應與太陽系的中心重合;另一些人後來進一步認為,應該用所謂「固定恆星的參考系」作為絕對空間的框架。

這些遙遠的恆星,由於距離上的原因,看起來是固定不動的。實際上,在牛頓力學裡,要承認絕對時間,就得否定絕對空間,否則邏輯上就講不通。沒有絕對靜止、完全不動的狀態,它完全決定於個人的觀察角度,或者用術語來說,決定於觀察者的參考系統。考慮一個最簡單的例子,一個除了兩個球以外,沒有任何其他東西的宇宙。想像我們位於其中一個球上。如果兩個球之間的距離在穩恆地增加,我們就不可能說,是這一個球還是那一個球在動,或是兩個球都在動。在這兩個參考系中,不可能有哪一個是有特殊地位的。這本放在桌子上的書,雖然對地球來講是不動的,但對太陽來講,就完全不是這麼回事了。

我們也不能假定太陽是固定不動的,或者宇宙中確有某個地方是絕對靜止的。牛頓的理論,實際上否定了這個絕對空間的觀念,許多科學家和哲學家都指出過這一點,其中包括牛頓同時代的人,例如伯克萊主教和萊布尼茲,以及後來的龐加萊、馬赫和愛因斯坦。正是因為宇宙中沒有特殊的、延及各處的網格,也沒有一個點,像一張圖表中的原點那樣,可以被唯一地指認出來,所以在所有的參考系中,牛頓定律描述的是同樣的物理現象。我們看來是理所當然的:一位空中小姐在斟咖啡時,她會認為咖啡流動的規律,不論飛機是停在跑道上,還是在8000米高空以固定的速度飛行,都是一樣的。

我們只要考慮相對運動的作用就行了,當火車以50千米/小時的速度,從一位坐在月臺上的鐵路值班員身邊馳過時,一位乘客向著火車運行方向,以30千米/小時的速度扔出一個蘋果核。這樣,蘋果核相對於值班員的速度,就是80千米/小時。在數學上,這可以用一種叫做伽利略變換的方法來表示,這個方法講的是,當兩個或更多的觀測者作勻速相對運動,也就是他們兩兩之間的相對速度保持不變時,如何把他們的測量結果聯繫起來。儘管在邏輯上站不住腳,但絕對空間的觀念在19世紀的物理學家的頭腦中太根深蒂固了,於是他們很自然地設想,以太瀰漫於整個絕對空間,電磁波就是在這雲霧狀的以太中的擾動。以太是宇宙的屬性,就像地圖上的經緯一樣。

任何距離的測量,都可以相對於以太做出。但是對於這些物理學家來說,以太的含義,並不僅僅是一種宇宙的參考系而已。由於地球相對於絕對空間在運動,它就是在連續的「以太風」中疾馳。如果以太不是出於亞里斯多德腐朽思想的一種心理上的神話,就應當找出證據,表明以太可以導致出某些實實在在的科學結果。著名的邁克耳孫,莫雷實驗,其動機就是為了搜尋以太,但是他們的成果又是如何呢?那麼我們今天的文章到這裡就結束了,如果喜歡小編的文章,歡迎關注小編,也可以在評論區說出你的看法,記得關注哦!

相關焦點

  • 光的傳播真的不需要介質嗎?以太真的不存在嗎?
    光子和引力波都以光速在真空中傳播。儘管它不是直觀的,但沒有證據表明這些實體需要物理媒介或以太來穿越。在整個宇宙中,不同類型的信號傳播。其中一些,比如聲波,需要介質才能通過。其他的,如光或引力波,似乎完全不需要介質。
  • 傳播介質「以太」是否存在!試驗結果非常的意外!
    根據科學家對波的研究,任何振動產生的波都需要在介質中傳播,比如聲波、水波。在19世紀,光被證明是一種波,那麼光的傳播介質是什麼呢?——「以太」被人們所提出。任何事物都是相互的,我們要理解光的性質,就必須理解其介質的性質,同樣的當我們知道光的性質的時候,又可以推導出以太應該有什麼樣的性質。據研究表明,波的傳速度與其介質的彈性和質量有關,如果以光波的速度來計算,結果是驚人的,以太的密度至少要比空氣少100萬倍,而彈性又要比空氣大1000倍,比鋼還硬。
  • 實驗證實:光不是矢量傳播而是介質傳播
    真實的宇宙空間充斥著一種非常普遍而廉價的看不見、摸不著的虛無的微觀物質,這種物質就是空間磁場,也叫以太。以太應該由陰、陽磁極子組成的混沌狀態,可以儲存巨量信息和能量,以太被粒子激發振動形成攜帶信息和能量在宇宙空間傳播的波,這種波就是光。
  • 【科普】核輻射警告標誌的前世與今生
    ▲點擊上方藍字關注平臺動態 一一一一一       正文1252字 估計閱讀時間3分鐘      一一一一一在物理學中,輻射是指物質粒子或者電磁波在媒質或真空中的傳播按照輻射粒子(包括電子質子中子等物質粒子和光子等力的傳播子)能否引起傳播介質的電離,一般把輻射分為兩大類:電離輻射和非電離輻射。
  • 宇宙中傳播信息需要介質嗎?
    別誤會,我們說的是星際空間……下面我們拿幾種傳播信息的方式看看。聲音問有沒有通信介質得先知道是用什麼通信方式,不同的通信方式所需要的介質是不一樣的。比如要用聲音通信,那麼就必須有傳播聲音的介質,基本上各種物質都可以充當聲音的介質,只要能傳遞機械振動就可以了。比如固體、液體甚至氣體都可以,然而在星際空間接近真空的環境裡,這些都沒有,因此星際空間並不能用聲音通信。
  • 廖閱鵬:前世今生催眠曲,帶你夢回前世,總結今生!
    最近在最右上,看到了一則消息,許多人聽了廖閱鵬的前世今生催眠曲,都看到了自己的前世,我覺得很神奇,便趁著月黑風高之夜,孤身一人躲在被窩裡,悄悄的打開了喜馬拉雅收音機,點開了前世今生催眠曲,帶上耳機,準備一場穿越之旅。
  • 「以太」到底為何物?是該到揭開「以太」面紗的時候了!
    形狀較穩定的空間流體,這就是「以太」。物理學科中假想的一種物質,這就是「以太」。古希臘人說青天或者最上層的大氣就是「以太」。佔據著茫茫天體空間的到底是什麼?那就是「以太」!力靠什麼來傳遞?當然是「以太」了!
  • 你相信前世今生嗎?
    你相信前世今生嗎?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真的相信,不過我想還是相信的成份多一些吧!那個網絡上流傳了很久的《前世今生催眠曲》我是最近才看到的,感覺很神奇,好多網友都說自己看到了前世!我也很想看一看自己的前世,記得在網易裡測過自己的前世,是一個嬪妃,也測過說是皇后,但我都當做是娛樂,只是這一次,我在心裡潛意識的希望我可以了解自己的前世。進行催眠最需要的是心靜,從昨天開始到今天,我試了很多次都沒能成功,因為我無法靜下心來。當聆聽著大師的指導和美妙的音樂時,我的頭腦中似乎有影像,但現實卻清晰地佔據著全部的心裡。漸漸地,模糊的影像也便消失了。
  • 以太到底是什麼,以太到底有怎樣的秘密?
    首先我們先講一下以太的由來,以太一詞是由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提出來的,它是一種虛擬的物質,看不見摸不著,感覺不到。在古希臘人眼裡,它泛指青天或上層大氣。在亞里斯多德看來,物質元素除了水、火、氣、土之外,還有一種居於天空上層的以太。在科學史上,它起初帶有一種神秘色彩。
  • 【光明日報】以太:奇幻的「第五元素」
    以太是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設想出的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奇幻物質。它區別於「火、氣、水、土」四元素,被稱為「第五元素」。按照這五種元素的完美程度,亞里斯多德將宇宙劃分為兩大區域:月球所在的天球之內為地界,由「火、氣、水、土」四種元素從外到內依次組成;月球所在的天球之外為天界,其組成元素便是以太。以太被認為是無所不在、絕對靜止、十分稀薄的「精英」。
  • 催眠:貪得無厭的前世,苦苦掙扎的今生
    ~01~今生她是一個18歲的小女孩,正面臨高考,發現自己內心有很多的悲苦擾亂她的心神無法安心讀書。所以她就突發奇想,想去看看她自己的前世,她認為或許看過了自己的前世,可以對今生的很多事情釋懷。因為是遠程催眠,為避免對她有什麼影響,所以就把她帶離前世。而前世她的離世,是在前線作戰時被敵軍發現後殺死的。
  • 禁錮物理學家的思想兩千多年 光速不變原理成功解除「以太」思想牢籠
    「以太」思想在科學家的心目中可以說是根深蒂固,它起源於光學:1、十七世紀初,笛卡爾認為物質之間的作用力要通過媒介來傳播,不可能有超距作用,他在《方法論》中就提到光是一種壓力,在媒介中傳播,空間中充滿著這種媒介,就是「以太」。
  • 口罩的前世今生(上)
    口罩的前世今生該好好叨叨了。古代在古代,人們還不知道傳染病的病原體是細菌、病毒等微生物,對於飛沫傳播更是知之甚少。雖然知道有些病會傳染,但是古代人也沒什麼好辦法,主要還是靠死扛和隔離。比如,康熙皇帝小時候,北京城鬧天花。康熙就被帶離紫禁城,跑到鄉下避痘去了。然而,康熙還是沒能逃過天花的追殺,被感染了。
  • 「以太」,有著世界本源的地位,這種物質在宇宙中真的存在嗎?
    世紀前中期是一個「以太」理論復興和發展的時期、以太的存在,首先是光的波動學說在物理學中確立地位的一個結果。這一時期,科學家們逐步發現光是一種波,而生活中的波大多需要傳播介質如聲波的傳遞需要藉助於空氣,水波的傳播藉助於水等。受傳統思想影響,於是他們便又重新拾起了、「以太」概念,認為這種在光的傳播中起到了介質作用的物質就是以太。隨著光的電磁理論揭示了光的電磁波性質,以太在電磁領域中也確立了自己的地位。
  • 為什麼光的傳播不需要介質?
    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比如空氣、水和鐵。但光的傳播不需要介質,它們可以在真空中傳播。那麼,聲音和光有什麼區別呢?為什麼聲音不能在真空中傳播,而光卻可以呢?聲波聲音其實屬於機械波,其本質是機械振動的傳播,而機械振動依賴於介質。當物體發生振動時,比如敲打桌子,這種振動會帶動空氣中的分子出現有規律的振動,由此聲波會在空氣中傳播開來。如果沒有介質,振動就無法傳播,所以聲音不能在真空中傳播。
  • 凡人修仙傳仙界篇——南宮婉的前世今生
    南宮婉身世之謎在凡人修仙傳仙界篇一千三百章《輪迴之爭》中,輪迴殿主意圖利用六道輪迴盤迴復南宮婉前世記憶,那麼我們猜想一下, 南宮婉的前世今生。首先我們要說一下南宮婉今生的身份,是下界失落界面「靈界」附屬的人界飛升修士,主要功夫是輪迴素女功,是韓立的道侶。韓立飛升之後南宮婉留在靈界,而在九元觀遇到南宮婉以如霜的身份現身,而且好像完全不認識韓立一般,但是這個人確實是南宮婉,而現在她正在恢復前世記憶,那麼問題來了。問題一:甘如霜的正式身份是什麼?
  • 李耀煌新作《阿凡達家園的前世今生》獲著作權證
    (《阿凡達家園的前世今生》一書效果圖)10月10日,國家版權局發布公告,給我市李耀煌原創完成的科學著作《阿凡達家園的前世今生》頒發著作權證。《阿凡達家園的前世今生》這本書告訴人們,原來,正是大海以它無窮的力量、永不停歇的毅力,創造了張家界獨一無二的風景,海蝕是張家界地貌形成的主要原因,大海就是張家界地貌的「總造型師」。在第二屆地球科學與海洋學國際學術論壇(張家界)上,李耀煌發表了題為《海蝕——張家界地貌的主要成因》的學術論文。
  • 「催眠音樂」——能讓人「感觸」前世今生?
    專業人士稱,所謂看到前世的說法玄乎其玄,不足為信   想回到過去,看看你的前世嗎?這樣一個近乎荒唐的問題近來卻在網絡上「熱」起來——它與一段名為「前世今生」的音頻有關。  近日,記者在百度貼吧的「洛陽五中」貼吧中,看到這樣一個名為「來探索一下自己的前世今生」的帖子。
  • 盤點動漫裡的前世戀人們:前世相戀,今生也要相愛
    人們常說前世的戀人,今生的緣分,還有就是前世500次的回眸,才換來今生的擦肩而過。這是人們對愛情的無限美好遐想,雖然沒有什麼科學根據,但是有些東西是科學也無法解釋的事,同時這會給人一絲希望和慰藉。如果世界上真的存在前世的戀人,說不定今生還可以互相找到對方,但是這個肯定是機率特別小的一件事情,因為很多人根本記不住前生發生了些什麼。今天我們來說說動漫裡的前世戀人。神無月的巫女《神無月的巫女》作為一部2004年上映的老番,相信很多小夥伴都沒看過,但就其畫風、人設、劇情、內涵,即使放到現在也毫不遜色於一般番劇。
  • 前世今生來世輪迴的幾種可能
    今生只記得小時候玩過的玩具、被父母打、被鄰居的雞公跟著啄……,我們卻無法記得前世的任何事。所以,來分析一下,三生輪迴的幾種可能:1、如果人掛掉之後,會進入另外一個來世的輪迴世界,過奈何橋,喝孟婆湯,這一定是每個鬼都要強制喝的,不容選擇,這樣才符合今生記不得前世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