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朋友小希和男朋友張澗戀愛四年,抑鬱了三年半,最近分手了找我訴苦,我說:「你這麼卑微怎麼可能擁有愛。」
而她的男朋友張澗愛她的方法很特別,總是喜歡拿小希與別人做比較,將她改造成自己喜歡的樣子。
小希比較外向,活潑好動,而張澗就會說:「你能不能文靜一點,你看自古女子都是賢淑溫婉招人喜歡,你看誰誰多有文藝氣息。」
小希和他一起逛街買衣服,張澗會說:「你這麼笨,砍價都不會砍,被人賣了還感謝人家。」
小希和朋友打遊戲,張澗會說:「你這麼傻快別坑人家啦!」
張澗總是批評看輕小希,在這樣的打壓下,小希開始怪自己,總是懷疑自己,不斷的做出讓步和改變,開始變得自卑、敏感。
但這並沒有減少男友張澗對她的不滿,反而換上了嚴重的抑鬱症。發病時,她會突然發狂怒吼,砸掉身邊的所有東西,又會突然安靜默默地流淚。再吃大把的藥疲憊的睡去。
小希「戀愛腦」這個標籤,自從她開始談戀愛就牢牢地貼在她的身上。
她在愛情裡一直愛得「卑微。」只要愛上就會把自己一切都豁出去,一切戀愛為主。
說起小希在張澗之前的男朋友,因為對自己的容貌不太自信,害怕男朋友喜歡上別的女人,移情別戀。就去整容,一旦吵架了被冷暴力也總是耐著性子溫柔的哄對方。一直自我反省一直自責。分手後還對我們說她欠男朋友很多。
02.
喜歡一個人固然沒有錯。改變自己也可以說是為了雙方彼此都舒適而磨合。但這樣的改變一定是走向更好的方向。讓雙方往更融洽的相處。
如果是一方毫無底線地去迎合對方的喜好,只會讓自己變得越渺小,最終變得沒有自我。
卑微的愛情也會讓對方更看輕你,更加不珍惜你。
好的愛情一定是共同進步,互相尊重並且欣賞的。
這樣的「戀愛腦」留不住對方,也折磨著自己。註定不會有開花結果的一天。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經常會聽到這種卑微的戀愛者的傾訴,都是「為什麼我付出一切他還是離開了」諸如此類。
03.
有著「戀愛腦」的人正如《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中一句經典臺詞,「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這句話也正是留給松子的獨白,她這一生最對不起的就是自己,她一直把所有希望都寄託於愛情,盲目又自卑。
就像臺詞中所說的「她不明白人生失敗的根源就是全身心得投入,捨棄自尊來博得並不值得擁有的愛情」。
正如小希,松子這樣的愛情悲劇源於沒有真正的內在自我。
也源於內心害怕孤獨,害怕被拋棄。
一項科學表明:我們有一種基因叫「合群基因」。
這讓我們害怕孤獨而卑微的合群,卑微的承受愛的折磨與屈辱。
有多少人又在小希,松子的身上看到了自我呢?
在愛情中沒有自我,沒有夢想,只為了對方心裡有你,一味地做出讓步怕對方離開,結果換來得寸進尺。
04.
而「傻白甜,戀愛腦。」大都是年輕不成熟女性的標籤,要麼童年缺少父愛與關懷,以為付出了別人就會同樣回饋給自己,越想要什麼,自己就會給予對方什麼。從伴侶身上找到父親,以為對方能夠滿足自己童年時期的心裡理缺漏,感受到安全感。
單純的相信「有情飲水飽」。以為對方能夠滿足自己的需求,傻傻的「以物換物」就可以,從沒有想過這樣失去自我的代價是什麼。
05.
我們要永遠保持用局外人的眼光,來分析觀察自己的感情狀態。
遠離渣男,在戀愛期間不要一味地陷入愛情的甜蜜不可自拔。這會讓你喪失理智,讓自己跳出來,從局外人的眼光來看待思考和分析對方,也多聽聽好朋友自己家中長輩的意見。
看一個人對你多好,不要看好的時候對你多好,而要看對你不好時能有多壞。
正如電視劇中《知否知否》告訴我們的擇偶真相:看人性的低處,品性的最低處。不要看他最好的時候有多好,要看最壞的時候有多壞。
要看一個人憤怒的時候能對所愛之人做到不出口傷人,落魄到走投無路時能不能做到不放棄原則,困難的時候能否依舊善良。在風光的時候還能否堅持初心,這些都是考驗一個人品性的細節所在。
學會愛自己是我們一生的課題,在婚戀中要擁有一顆理智的心。
願你遠離渣男,遠離「戀愛腦」,被生活溫柔相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