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過去的2019年,我市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取得了喜人成果:全市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持續改善。全市地表水總體水質良好,長江幹流重慶段總體水質為優,納入國家考核的42個斷面水質達到或優於Ⅲ類的比例為97.6%,優於年度目標7.1個百分點;全年空氣品質優良天數316天,其中「優」的天數119天,同比增加23天,為2013年實施空氣品質新標準以來最好水平。土壤環境質量總體穩定,重金屬和固體廢物環境風險得到有效管控。
一年來市生態環境系統統
籌推進「建、治、管、改」
聚焦藍天、碧水、淨土「三大保衛戰」
攻堅克難、務實擔當
全力推動我市生態文明建設
和環境保護工作邁向新臺階
秦蒸 攝
強基建
城鄉生活汙水日處理能力
達533萬噸
合川秦蒸攝
合川因嘉陵江、渠江、涪江
三江在此匯流而得名
是重慶最主要的飲用水源地之一
汙水治理工作至關重要
薛同霞是合川區錢塘鎮三元村13社村民,之前由於錢塘鎮的生活汙水直排入伍家河,造成河水磷含量嚴重超標,直接用河水灌溉的稻田畝產僅達到正常水田的一半。錢塘鎮汙水處理廠建好投運後,水質情況明顯好轉,薛同霞家的稻田畝產達到了近1000斤。
對治理前的場景,三元村村主任屈瑛印象深刻——「那些年場鎮是雨汙合流系統,沒有集中的汙水處理廠,生活汙水經過簡單地處理之後,就直接排進了農田或伍家河。以前一到夏天,伍家河臭氣燻天,河水都是黑的,村民經過河邊都要掩住口鼻繞道走。」
孩子們在合川區藝術中心廣場「放飛夢想」。胡維秀 攝
如今,合川區投入資金1600餘萬元,建起錢塘鎮汙水處理廠,每天可處理汙水4000噸。「現在的河水不臭了,稻穀產量也提上去了。河水清清亮亮,晚飯過後,越來越多的村民開始到河邊散步了。」薛同霞說道。
基礎設施建設
是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根本和基石
一年來,以改善環境質量為核心,我市加快推進環保基礎設施建設,瞄準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全力補短板、強基礎、提水平。推動完成110座鄉鎮汙水處理設施技術改造,妥善解決已建設施不能穩定達標排放問題;新建城市汙水管網589公裡、鄉鎮汙水管網2096公裡。
新建工業園區汙水集中處理設施1座,完成11座工業園區汙水集中處理設施在線監控裝置安裝,全市工業園區汙水集中處理規模達108萬噸/日。
新改擴建城市生活汙水處理廠7座、新增汙水處理能力18萬噸/日,完成15座城市生活汙水處理廠一級A提標改造,全市城鄉生活汙水日處理能力達533萬噸。
建成一般工業廢物處置設施9座,年處理能力1444萬立方米;建成危險廢物集中處置設施76個,年處理能力166.5萬噸。
新建成水、空氣、聲環境自動監測站71個,全市累計建成水、空氣、聲環境自動監測站203個,年獲取監測數據648.4萬個。
完成166座加油站油氣回收在線監控設施建設、16座碼頭岸電設施改造。
在信息化建設方面,建立了全市土壤環境基礎資料庫,建成應用了重慶市土壤與固廢管理信息化系統。在推進智慧環保建設方面,匯集整合環境質量等27大類260餘項數據資源,初步建成了環保大數據平臺。
秦蒸 攝
抓治理
實施大氣、水汙染防治攻堅
措施5100餘項
2019年12月31日晚
雖然早已過了下班時間
但位於市生態環境局13樓的
大氣汙染防治指揮部依然燈火通明
一群環保人正在為「搶」下
全年最後一個「藍天」而奮戰……
不少人在電話裡和區縣反覆核實著數據,更多的人則把目光聚焦在佔據了一整面牆的電子屏幕,隨著監控畫面的切換,搜尋著任何可能影響即時空氣品質的蛛絲馬跡。
潘光俠 攝
最終
克服了持續不利氣象因素
全年空氣品質優良天數定格在316天
追平了去年的成績
值得注意的是,這當中空氣品質為優的天數達到了119天,同比增加23天,創造了2013年實施空氣品質新標準以來的最好水平。
為了打好打贏汙染防治攻堅戰
抓好突出生態環境問題的源頭治理
扼住環境汙染的「咽喉」
我市環保人把每一天都當成「生死戰役」
整整打了365天的持久戰
一年來,全市環保戰線突出交通、工業、揚塵和生活汙染控制,實施大氣汙染防治攻堅措施和工程2000餘項;圍繞工業汙染、城鎮生活汙染、農業面源汙染,實施水汙染防治攻堅措施和工程3100餘項;土壤汙染防治攻堅方面,開展400個行政村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工作,治理修復汙染土壤15.5萬立方米,完成358塊建設用地土壤汙染狀況調查評估,提供淨地面積208萬平方米。
2019年4月22日,重慶市整治汙水偷排偷放行為專項行動聯合核查工作組前往重慶市南岸區茶園汙水處理廠,查看溢流口溢流汙水問題整治情況,並在現場採樣進行初檢。
在去年開展的整治汙水偷排偷放行為專項行動中,全市出動14萬餘人次,檢查點位10萬餘個,排查發現汙水偷排偷放問題4191個,已完成整改4002個,整改率95.49%。
專項行動開展期間,共查處環境違法案件681件,罰款3600餘萬元,依法關停存在汙水偷排偷放問題經營者27家。
張免 攝
在長江入河排汙口排查整治試點工作的開展過程中,通過科學調度無人機、無人船、熱紅外成像、管道機器等設備,開展「水、陸、空」結合、「人機」互補的大體檢。試點區域核定排汙口304個,實現「應查盡查」。
全市共核實排汙口4172個,依託「網際網路+」初步形成了排汙口「一張圖」的成果。
秦蒸 攝
嚴監管
排查3000餘家風險企業
整改隱患530個
位於大渡口區的中石油重慶銷售倉儲分公司伏牛溪油庫,因毗鄰伏牛溪而得名。在油庫通向溪流的雨水排放口處,設置有一道攔油閘,作為突發安全事故時的最後一道防線,攔截洩漏的石油以免其進入附近水體。
石油的儲存和運輸屬於高危行業,肩負環境風險防範重任的市環境行政執法總隊核查組自然少不了往這裡跑。
一次
停泊在攔油閘附近的一艘外來取水躉船
引起了核查組的注意
「這艘躉船僅靠一根繩索固定,洪水期可能會撞擊閘門,帶來隱患。此外,為了取水方便,有人在閘門處人為放置了沙袋,這會擋住閘門落下,帶來危險。」核查組隨即現場責令該企業進行了整改。
「雖然你們的環境風險防範工作總體比較規範,但考慮到涉及石油運輸、存儲這樣的高危行業,絲毫馬虎不得,所以我們仍要不厭其煩地強調各個環節的工作流程,希望你們能夠理解,只有堅持排放一次檢測一次,才能保證萬無一失。」現場核查組組長、重慶市環境行政執法總隊環境應急與事故調查處處長龔宇鄭重地對企業負責人說道。
為防範化解重大風險,加強監管執法,去年全年,市生態環境執法部門共發出行政處罰決定書3864件,罰款2.57億元。備案風險評估報告6052個、應急預案6461個、「一源一事一案」1.4萬個,排查風險企業3431家次,整改隱患530個。
全市240個生態環境領域風險點已化解出庫205個,生態環境安全得到了有效保障。在建設用地土壤調查評估、風險管控和修複方面,對1426塊重點行業企業的地塊進行了土壤汙染摸底調查,完成了重慶市調查地塊空間信息「一張圖」並通過國家審查入庫。
在持續改善生態環境
防範環境安全風險的同時
我市將「綠色+」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方面
持續深化生態環境領域「放管服」改革
營造綠色營商環境
全年審查規劃環評47個,審批項目環評4171個、涉及總投資4752億元。走訪調研400餘家企業,引導600餘家排汙、建設和運營單位主動消除汙染隱患。「倡導環境守法、助推綠色發展」宣講走進重點工業園區,企業管理層受眾達3000餘人。
2019年2月12日,雲陽縣生態環境監測站的工作人員正在清水湖進行水質採樣。
監測工作
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支撐
2019年,重慶統籌城鄉環境空氣、水、土壤環境監測網絡,加快構建城鄉一體化的環境監測網絡。布設市控及以上地表水監測斷面211個,覆蓋全市115條重要河流,對全市近1400個城市及鄉鎮飲用水水源地開展了監測。
布設市控及以上環境空氣品質自動監測點95個、降水監測點位49個,市控及以上土壤監測點位1344個,各類噪聲監測點位4998個。
在35個村莊開展農村環境質量試點監測;將223個市級以上水功能區監測斷面納入2020年生態環境監測網絡。
對全市重點排汙單位自行監測開展情況每月進行檢查;對企業基礎信息和自行監測方案完整性、監測結果公開及時性等情況進行了抽查;向各區縣生態環境局通報企業自行監測開展情況11次。
市生態環境部門始終把
統籌監督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落實
統籌推動解決生態環境突出問題
作為主要責任
著力推動全市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向縱深發展
在各類生態環境突出問題整改方面,第二輪中央生態環保督察交辦的3863件群眾舉報投訴,2019年整改辦結3310件(含階段性辦結),其餘的取得積極進展。
2018年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警示片反映的13個問題,已整改12個;市級生態環保集中督察交辦的1665項問題,已整改1415項;全市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暗訪發現的218個問題,已整改209個;配合第二輪督察自查的943個重難點問題,已整改728個;2019年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警示片反映的7個問題正在加快推進。
全年受理群眾環境汙染投訴54737條/件,同比下降12.5%,均已及時交辦並按期辦結。
秦蒸 攝
促改革
出臺27個
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成果文件
家住銅梁的老許是個釣魚愛好者
不過最近這幾年
他很少在家門口的伍家水庫釣魚了
「水庫的水糟了,魚比起小的時候少多了。」每當和釣友交流心得的時候,老許都忍不住牢騷兩句。不過,隨著伍家水庫的水質一天天變好,老許的這句牢騷話也說得越來越少了。
伍家水庫的變化
是隨著
重慶市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試點
的替代修復項目一起到來的
去年9月26日,重慶市出臺《重慶市生態環境損害修復管理辦法》,其中無論對於原位修復還是替代修復都有明確規定,比如編制方案的依據、方案應當包含的內容、施工合同約定的責任等。程序上,方案要經過專家評審,修復結束後要向指定部門提請評估,評估後還要向社會公開修復效果,方案需要調整的還要通過專家評審……
層層把關之下,伍家水庫的修復工程質量和效果都得到了保障,水環境質量得到明顯改善。
2019年,圍繞藍天常駐、碧水長流、青山常綠、資源持續利用、綠色發展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和高質量完成國家「無廢城市」、重慶三峽國家氣象公園建設試點等7個方面,我市從健全汙染防治和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體制機制兩方面主動謀劃24項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年度任務。
在健全改革工作制度方面,制定了《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專項小組工作規則》、修訂《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專項小組辦公室工作細則》。
在全面開展改革工作梳理方面,建立任務臺帳月調度工作機制。去年6月,對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任務落實情況進行了通報;12月,對生態文明體制體系建立情況進行了梳理。
一年來,隨著《重慶市城鎮汙水處理提質增效三年行動實施方案(2019—2021年)》《重慶市船舶汙染物接收、轉運、處置聯單制度(試行)》《關於創新體制機制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實施意見》《重慶市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考核辦法》等制度的先後出臺,我市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日益完善。
一年來,隨著《重慶三峽國家氣象公園試點建設工作方案》《重慶市生態保護紅線勘界定標技術規程》《統籌解決生態保護和脫貧雙贏的指導意見》陸續出臺,以及渝北區生態保護紅線勘界定標改革試點、生態保護紅線基礎資料庫建設先後完成,我市的生態保護和修複製度在不斷完善。
一年來,隨著《重慶市(主城區)「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實施方案》《重慶市廢棄農膜回收利用管理辦法(試行)》《關於進一步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的實施意見》《重慶市城市生活垃圾分類示範片區建設標準》的制定,我市的資源高效利用制度得到了逐步規範。
一年來,隨著《重慶市2019年度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任中)審計工作方案》《重慶市生態環境損害事件報告制度》《重慶市生態環境損害修復管理辦法》《重慶市生態環境損害賠償鑑定評估管理辦法》的實施,我市的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制度更加健全。
一年來,我市共出臺27個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成果文件;新核發排汙許可證5085張;辦理生態環境損害賠償159件,已結案賠償金額1.26億元,初步探索建立起一套「1+9」的生態環境損害賠償配套制度體系,保障了生態環境修復的質量和效果。
在這一年中,由市生態環境局牽頭的7項中央脫貧攻堅專項巡視反饋意見整改任務全部銷號,181個涉自然保護區「兩不愁三保障」扶貧項目已通過多種方式解決受自然保護區影響難以實施的問題。
在這一年中,重慶主城區被納入到全國「11+5」「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全國22個廢鉛蓄電池集中收集轉運試點省市範圍以及危險廢物綜合收集貯存試點,精細化管理標準化建設試點和鋼鐵行業協同處置鐵質廢包裝桶試點工作也在有序推進中。
在這一年中,我市的生態文明示範創建工作屢結碩果:渝北區、北碚區被生態環境部命名為第三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全市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數量累計達4個,廣陽島獲得重慶市「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命名。
來源 | 重慶日報(丁鳳然)
編輯 | 劉凌豐
大家都在看
我就知道熱愛環保的你「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