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潭之於臺灣,大概相當於長城之於北京。不僅在地理上是臺灣的心臟部位,更是寶島的靈魂所在。來了臺灣怎能不去日月潭?告別了清境農場的藍天白雲,翻過一座座高山和隧道,不知不覺間,天氣開始變得陰鬱。穿過車行緩慢的擁堵街道,我們距離有著寶島天池之稱的日月潭越來越近了。
不看攻略的旅行,總是會有各種的意想不到,只不過並不都是驚喜,比如,這一天的日月潭就讓我有些失望了。小時候,課本中的臺灣是阿里山和日月潭,湛藍的湖水倒映著阿里山的秀美身姿。想像中的日月潭,是寬闊無邊、風輕雲淡、水波不興的;長大後,日月潭的模樣在心中有了具體的模板——她應該是像瀘沽湖或西湖那樣,風情萬種、濃淡相宜、波瀾不驚的。而日月潭周邊,想來大致也會是相對寧靜悠然的,像國家公園一般遼闊大氣。
告別幻想,現實中的日月潭並不是腦海中的樣子,也許,打開的方式不太合適吧。日月潭有多個碼頭,我們來到其中的一個。前往碼頭的道路人滿為患,步行甚至也要放慢腳步。微風吹拂,似有雨水低落。腳踩漂浮碼頭,晃晃悠悠地走上導遊已經安排好的遊船,日月潭正式在我們面前打開。
日月潭舊稱水沙連、龍湖、水社大湖等,位於阿里山以北、能高山之南的南投魚池鄉,湖面海拔748米,面積約8平方公裡(因不同季節水位不同而略有差異)。相比起6.4平方公裡的杭州西湖,日月潭還稍大一些。北半湖形狀如圓日,南半湖狀如彎月,因而得名。日月潭是臺灣最大的天然淡水湖,是臺灣八大景之一。
在隨時有可能迎來一場雨水的天氣下,心情似乎也低落了一些。沒有了藍天的陪伴,潭水顯得陰沉沉的。還好有隨風隨船而起的浪花,夾雜著雨水輕輕拍打在我們的身上,仿佛是在和日月潭的精靈嬉戲,調皮而充滿活力。
日月潭中心有一個幾乎沒有下腳地方的小小島,島上有幾顆低矮的小樹。此島名為拉魯島,所謂南北半湖,正是以此為分界。別看小島極小,卻是一座有故事的島嶼。拉魯島曾經被國民政府更名為光華島,後恢復拉魯島的名字。他是臺灣原住民邵族傳說中祖先靈魂安息之處。在1999年9月21日的大地震中,全島大部分沉入水中,2007年開始的修復工程還原了他本來的樣子。
日月潭沿岸植被茂密,風光秀美。遊船上的廣播介紹著相關的歷史與文化,在馬達的轟鳴聲中只能接收到零星信息,大部分內容也在隨後的遊玩中忘掉了。
大約20分鐘後,我們抵達了玄光寺碼頭。碼頭背靠小山,山上有玄光寺、玄奘寺和慈恩塔。
當然,這裡對於沒有佛教信仰的人來說,最具吸引力的莫過於他是日月潭地區的制高點,可以將美景盡收眼底。在湖水迷濛的雨霧中,拉魯島像綻放的花蕊盛開在開闊的湖面上,一艘艘靈動的遊船遊曳其間,遠方的山巒和高樓若隱若現。
玄光寺安奉有被日本搶掠並在戰爭後歸還的玄奘法師的頂骨舍利,如今設立已經轉移至玄奘寺內。玄奘寺位於玄光寺寺後,沿青龍山步道步行即可到達。慈恩塔是蔣介石於1971年為了紀念母親王太夫人所建,該塔仿遼宋古塔式樣而建。慈恩塔建在海拔955米的青龍山頂上,塔高9層、高約45米,塔頂正好是海拔1000米。
從青龍山上下來時,遠遠地傳來好聽的歌曲,似是閩南話又不太確定。走到面前,方知原來是臺灣土著樂團的演出,設備略顯簡陋,服飾卻相當接地氣,讓人禁不住駐足欣賞。
對了,青龍山山腳下的阿姆茶葉蛋非常有名,一定不要錯過哦,反正也沒幾個錢。神馬?!大陸人吃不起茶葉蛋?!給我來一打!哈哈!
短短兩個來小時的時間只能算是走馬觀花,風光秀麗的日月潭一定不止眼前所見,期待未來有一天可以重新認識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