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快報 前幾天一直陰沉沉的,昨天,太陽突然給了個大笑臉!立刻,太廟察院前巷這一帶就上演了「醬貨大戰」。
太廟這裡,一直富有老杭州的生活氣息。而老杭州冬天的餐桌上,怎麼能少得了醬鴨等醬貨呢?陽光暖洋洋地曬下來,面前徐徐展開一片醬貨的海洋,我衷心覺得,這一刻這種醬貨的香味,勝過了世界上任何一種香水。
大冬天開著電扇使勁吹
這裡做醬貨的店很多,資格最老的要數文娟醬鴨。文娟一邊和客人討價還價,一邊分心對付我:「我做了幾年醬鴨了?我50歲開始做的,今年67歲了。」
17年裡,其他東西可能變化很多,文娟做醬鴨卻是秉承老底子的做法。時間,要等天氣冷到蒼蠅沒了,可以開始做。
鴨子,選呆大鴨和老鴨兩種。醬油,分馬大嫂和湖羊兩種。
我蠻吃驚的,因為很多杭州人做醬貨,比如我爸爸,始終就認湖羊一個牌子。文娟說:「馬大嫂也不差的!馬大嫂浸出來的醬鴨鮮一點,湖羊浸出來的鹹一點,顏色紅一點。反正各人各歡喜。」
除了醬鴨,店裡還賣醬肉、醬鵪鶉、醬鯽魚。冬天噢!店裡三臺電風扇對著醬貨們使勁地吹。說實話哦,我從來沒覺得電風扇的風這麼「涼爽」過。
看我穿著羽絨衣在電風扇前縮頭縮腦的樣子,文娟笑了:「前兩天這麼潮,電風扇不吹不來塞的。」
過來一個騎著共享單車來買醬鴨的顧客,文娟教他怎麼燒:「蒸一蒸就好了。」還對他說:「今天買回去就好燒掉了,好吃的話明天再過來買。」
除了醬鴨還有其他醬貨
就在文娟貼隔壁,是祝君醬鴨。李祝君坐在椅子上和醬鴨一起曬著太陽,笑眯眯地告訴我:「我孫子14歲,醬鴨做了13年了。」
和文娟不一樣,祝君只用湖羊醬油浸。我看到醬缸裡的幾塊石頭,忍不住誇讚:「你這幾塊石頭難得!」
做醬貨的人都知道,鴨子或者肉浸下去以後,要用石頭壓住它,現在的杭州要找幾塊這樣的石頭可真不容易。祝君很得意:「我後面山上找來的。」太廟後面,就是城隍山。
她家鴨子分四種,嫩木大鴨、老木大鴨、老鴨和嫩麻鴨。最貴的是老木大鴨,祝君給我看店裡「鎮店之寶」,一隻老木大鴨,要賣220元。她教我看鴨子嘴巴上帶不帶冠,帶冠的是正宗老木大鴨,不帶冠光滑的,那就便宜了。
順便,祝君還給我科普了她家鹹雞的分辨方法。腳爪黑色的是本雞,要賣70元一隻。黃色的就便宜,50元一隻。
和文娟家一樣,她家也掛著其他醬貨和醃貨,我看了一眼,沒看到醬鴨胗,就問了一句。祝君感嘆說:「哪裡來得及做啊!」
沿著察院前巷往中山南路這裡走過去,還有好幾家在曬醬貨。忠平醬鴨、付大姐醬鴨、薛大醬鴨……
我走到薛大醬鴨這裡停了一下,因為人家都是醬好的,他家卻掛著白花花的鯽魚乾和白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