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語有云:虎生三子,必有一彪。意思是老虎一般一次只生兩隻幼仔,如果一胎生了三仔,就有一隻彪。傳說彪是一胎三仔中最瘦弱的一隻虎仔,但性極為兇殘,會殺死兄弟姐妹;雌虎往往將彪丟棄,因此彪很難成活,能長大成年的一定是能力非凡的個體,儘管個頭比虎小,但更為兇悍。
以上就是彪的傳說,聽起來非常荒誕,其中也是蘊含有一定科學道理的。
01虎媽難養活三隻幼仔
「三虎一彪」的傳言實際上反映了雌虎很難一胎養大三隻小虎的事實。俄羅斯研究人員對雌虎帶仔情況進行調查,發現當幼仔3~4月齡時,每隻虎媽媽身邊帶著1~4隻幼仔,平均2.5隻;而當幼仔一歲時,平均每隻虎媽只剩下1.3隻幼仔,不少虎媽的幼仔在一年之內全軍覆沒了。
然而,這些幼仔的死亡並不是因為虎媽故意遺棄的,而是死於各種意外,那麼,為什麼虎媽那麼難養活三隻以上幼仔呢?
首先,虎媽要養活幼仔就需要多打獵。一隻單身雌虎每年需要吃1400千克肉,而帶兩隻幼仔的雌虎每年需要2700千克肉,若要養大三隻幼仔,每年就需要3400千克肉。正常來講,一隻單身雌虎每年捕獵40次就可以了,每多養活一隻幼仔,就要多捕獵20次。
捕獵是個體力活,老虎賴以為主食的大型有蹄動物都不好對付,牛和鹿有尖銳的角和蹄子,野豬皮糙肉厚還有獠牙。雌虎多捕獵意味著要消耗更多能量,而且冒著受傷的危險。老虎通常晚上打獵、白天睡覺,但帶仔雌虎經常在白天也出來打獵。
而且,要養活那麼多幼仔,並不是雌虎努力就能做到的。虎領域性很強,雌虎圈一塊地,在裡邊搞「可持續發展」,視其中的獵物為禁臠,不許別的雌虎進來打獵。雌虎領地內要有足夠滿足自身和幼仔所需的食物資源,領地越大,獵物就越多,但雌虎與其他雌虎的潛在衝突也越大,就越難守住。因此,雌虎能圈住的領地規模是有限的,而其能養活的幼仔,受到其領地內可利用食物資源的限制。
此外,雖然虎是獸中之王,但幼虎是很脆弱的,需要母親保護,但母親要出去打獵,不可能一直守著它們。剛出生一周內的幼虎目不能視,牙也沒長出來,連鼬類這樣的小型捕食者都可以輕易傷害幼虎。據統計,幼虎一歲內死亡率達45%左右,一隻雌虎一胎通常只能把一隻幼虎養大。
因此,虎媽要養活多隻虎仔是很艱難的,古人可能只看到雌虎帶著一兩隻小虎,極少看到帶著三隻以上的小虎,因而產生了神秘感,就傳出了「三虎一彪」的傳言。
02彪是金貓嗎?
彪有原型嗎?它的原型是什麼動物?這個問題恐怕沒有答案,有人說彪是獅虎獸,純屬胡說八道,獅虎獸是近代才繁育出來的,古代從未有過獅虎雜交的記載。還有人說彪是亞洲金貓,雖然也沒有科學證據,但古人關於彪的某些描述確實與金貓有些像,下面列舉一二。
第一,金貓體型雖小(體重7.5~20千克),但頗有大貓的氣質,在金貓原產國,民間都把它與虎、豹歸於一類。在我國,金貓的不同色型被叫做紅椿豹(紅)、芝麻豹(灰)、狸豹(花斑)和墨豹(黑)。在泰國,金貓俗稱火虎,被認為是所有貓科的統治者,人們把金貓毛當作護身符,認為小小金貓一根毛就可以讓老虎聞風喪膽,這與我國古代虎怕彪的傳言有幾分相似。
兩種金貓色型:狸豹(上)和紅椿豹(下)
第二,金貓的身體比例也與老虎等大貓相似。小型貓科多是前臂長於上臂,這種結構靈活性比較強。而金貓則是和老虎、美洲虎等一樣上臂比前臂長,頭骨結實,這種結構更有力量,這意味著金貓有能力制服遠比自己大的獵物。研究發現,金貓雖以雉和鼠類為主食,但也捕食毛冠鹿、林麝、赤麂、葉猴和小牛犢等較大的獵物。
第三,金貓很兇猛,這個名聲早在博物學時代就見於文獻記載了。1884年,博物學者Sterndale記錄到,一隻關在籠子裡的金貓對巨大的獵犬怒目而視,毫不畏懼。
實際上,金貓雖然勇猛、善戰,但畢竟體型小,是不可能戰勝老虎的。野外雖未直接觀察到虎捕殺金貓,但已經在虎糞中發現金貓殘骸了,足以證明金貓毛能讓虎不敢近身是假的了。
灰金貓:芝麻豹
真貓類分八大家族,其中虎、豹等大貓家族是第一個分化出來的,金貓家族緊隨其後第二個分化,包括亞洲金貓、婆羅洲金貓和雲貓三種生活在東南亞的小型貓科動物。因此金貓與大型貓類的一些神似,有可能是真貓類的祖徵。不過,在系統發育關係上,金貓還是與豹貓、家貓等小型貓科動物關係更近,共同組成貓亞科,與虎、豹所屬的豹亞科相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