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位於山東歷史文化名城莒縣城西9公裡處的浮來山,雖海拔僅298.9米,但由於有「天下銀杏第一樹」,中國第一部文學批評理論專著《文心雕龍》作者劉勰晚年曾居此校經,是山東省第四個省級地質公園,而名揚中外,成為一座即「有仙」又「有龍」的文化名山。
浮來山地質遺蹟保護區(地質公園),位於山東省莒縣、沂水、沂南三縣交界處。主峰有三座,佛來峰在北、浮來峰在西、飛來峰在東南,呈三足鼎立之熱,皆屬莒縣管轄,最高處海拔298.9米。保護區主要劃定的地質遺蹟和人文景觀集中的三峰周圍。從地質學的角度來說,浮來山地處沂沐斷裂帶的中部,其東西兩側,分布著昌邑——大店、安丘——莒縣、沂水——湯頭、 唐阝吾阝——葛溝等四條地質大斷裂。浮來山所在的汞丹山隆起區,是膠南隆起區和魯東隆起區的分界線。構成浮來山山體的巖石,主要是石灰巖和砂、頁巖。如果在灰巖發育的地區,浮來山的石灰巖根本不足掛齒,但在這一地區卻成為稀有現象。因為不僅在浮來山以西30千米以內沒有石灰巖,而且由此向東根本就不會再見到石灰巖。所以古人將其命名為浮來、飛來,還是有點科學道理的。
據地質專家介紹,大約在四、五億年之前,這一帶還是汪洋大海,和其它地區一樣,這裡也形成過層層疊疊、漫無邊際的沉積巖(石灰巖即其中一種),後來隨著地面抬升,海水退去,在十分漫長的地質作用下,那些暴露在陸地的沉積巖,絕大部分被剝蝕的蕩然無存。但是,因為一個非常偶然的地質事件的發生,突然改變了浮來山一帶的沉積巖的命運。那就是在浮來山的東西兩則,同時分別發生了南北走向的地殼斷裂,而被這兩條斷裂切下來的地殼,隨之沉了下去,並由此躲過了被剝蝕的厄運得以保存下來。再後來,在地殼的繼續變動中,那塊曾經沉下去的地殼,又在汞丹山隆起時,被抬出了地面,於是形成了我們現在看到的由石灰巖等構成的浮來山。由於抬升時東西兩側「用力」不均,西側的升力大於東側,又使本來呈水平狀的巖層向東發生了傾斜,因此浮來山的巖層如今是近乎直立的產狀。
浮來山是一座非常古老的文化名山,東距莒國故城(今莒縣)9千米,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可以上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周期。周武王十三年(約公元前十一世紀),封少昊之後茲輿期於莒。當時莒國的一位國君死後就葬於浮來山東北麓,即我們現今看到的浮來山八景之一莒子墓。著名的史籍《左傳》記載了春秋時期,魯國國君魯隱公和莒國國君莒子在浮來山執手結盟、共倡和平的史實[(魯)隱公八年,「九月辛卯,公及莒人盟於浮來」]。據《續高僧傳》記載:晉太元(公元376—398年)間,高僧竺法汰背銅佛來此山住錫立寺,據此可以斷定浮來山是北方佛教禪宗最早的傳入山林之一。
在文學史上,浮來山有著重要的歷史地位。我國第一部文學評論巨著《文心雕龍》作者劉勰的故居定林寺就在佛來峰下。該寺始建於南北朝,清朝同治十三年(1874年)重修,總共三進院落,南北長95米,東西寬52米,自前向後,依次是大雄寶殿、校經樓、三教堂等。山東省政府於1977年將定林寺劉勰故居,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劉勰,字彥和,東莞莒人」(《梁書》),生於公元465年,死於532到538年。37歲時,完成了「體大慮周」「文犀駭目,萬舞動心」的曠世之作《文心雕龍》,晚年出家,法號慧地,棲息定林寺,埋頭校經,圓寂後,葬於寺西塔林。校經樓即當年劉勰校經藏書之所,該樓為硬山雙層建築,原名毗盧閣,清同治十三年易現名。1962年,為紀念《文心雕龍》成書1460年,郭沫若親題「校經樓」並勒石以志。如今校經樓已經闢為劉勰研究資料中心,內陳劉勰塑像,生平介紹和「龍學」研究著作等。其光輝思想歷經1500年仍青春永駐,人們把《文心雕龍》和劉勰,稱為浮來山人文意義上的「龍」和「仙」,應該是當之無愧的。
定林寺內,更能稱「仙」的是載入吉尼斯世界記錄的「天下銀杏第一樹」。此樹高24.7米,幹圍15.7米,蔭及近二畝,清順治甲午(公元1654年)莒州太守陳全國詩曰:「大樹龍盤會諸候,煙雲如蓋籠浮丘。形分瓣瓣蓮花座,質比層層螺髻頭。史載皇王已廿代,人經仙釋幾多流。看來今古皆成幻,獨子長生伴客遊。」銀杏王雖歷三千年,至今仍枝繁葉茂碩果纍纍,堪稱天下奇觀。
定林寺前的怪石峪,刻有「象山樹」三個篆字,落款「隱士慧地題」,傳為劉勰親筆,解放後建六角亭護之。亭南立有郭沫若所題「文心亭」石碑。關於「象山樹」的含義有兩種解釋,一說定林寺內銀杏樹大的象山;另一種說法是三字各有所指:「象」(同「像」)指寺內佛像,「山」指浮來山,「樹」當然就是銀杏王了,若按後一種解釋,則浮來山的最主要的景觀都囊括在三字構成的畫圖中,足見書家之立意不凡。文心亭周圍還有不少古人題刻,供遊人觀摩欣賞。
換個角度審視浮來山,我們可以發現,在地質科學研究、地質教學、地質旅遊和地學科普等方面的價值,較之人文景觀,毫不遜色,我們不妨稱之為「科學美」。進一步說,浮來山甚至可以幫助人們閱讀地球、閱讀巖石。
如果把浮來山的三座峰巒比作千層餅狀的三個麵包,而麵包的皮膚又被自然老人的巨手剝掉了,那麼,我們看到的是由厚薄不等、層層疊疊的巖石構成的山體。這些巖石地層,由西向東(未傾覆前是由下向上),越來越年輕,其中的晚輩是形成於4億年左右的奧陶紀灰巖,位於浮來山東坡;它們的祖輩——震旦紀土門巖群,伏在浮來峰西坡山腳處;倆者之間,承上啟下的則是寒武紀頁巖和灰巖。
浮來山地質遺蹟保護區的主要自然景觀,大都集中在定林寺附近。從山東坡進山門坊,沿松柏相擁的大道傍峽谷右岸,上行約千米,飛來、佛來二峰南北相對而立,夾在中間的是浮來八景中的清泉峽和怪石峪。定林寺便坐落在清泉峽水陰、佛來峰山陽的高坡上。
從門前向南,跨過古藤纏繞的柳橋,便踏進了怪石峪林林總總的怪石之中,但見濃蔭蔽日的墨松裡,或伏或立、或挺或扭的青灰色奇石,有的如臥地反芻的老牛,有的似臨澗飲水的小羊,有的象猛虎,有的賽醒獅,有的象面容慈祥的老者,有的如珊珊學步的孺子……,真是千姿百態,目不暇接。難怪古人贊道:「具體渾成側佛鬼,一拳縮小岱恆嵩。」清泉峽在怪石峪東面,石隙中湧出的泉水,連同上遊來水,在這裡匯集成譚,把峽谷中茂密的竹林滋潤的蒼翠欲滴。這裡最堪稱奇的景觀是仙書石,即在一塊布滿青苔的石板上,有天然形成、體兼行草的「清泉澗流」四個遒勁的大字。用地貌學的觀點來看,怪石峪和清泉峽一帶,是一處典型的巖溶(喀斯特)地貌景觀。形成於寒武紀的張夏組厚層灰巖,向東傾斜幾近直立狀,從三面山坡上流下來的降水,帶著空氣和土壤中的二氧化碳,形成帶有碳酸離子和氫離子的溶液,沿著具有可溶性的石灰巖孔隙和裂隙,經過持續不斷的溶蝕作用,便形成了溶溝、石牙、溶洞和巖溶泉水等巖溶地貌。怪石峪的怪石,就是地貌學所說的石牙,正是由於巖溶作用的精雕細鑿,才使這些石牙具有了很強的觀賞價值。清泉峽的仙書石,同樣是巖溶作用的傑作。灰巖中一些抗溶蝕作用較強的成分,在溶蝕中形成細小的石牙和溶溝,而這些突出的石牙又恰好排列成「筆劃」於是就成了「仙書」。
至於「書」什麼「字」,則純屬巧合。古人認識到「仙書」系石之筋文構成」(《重修莒縣誌》),應該說已經非常接近科學了。怪石峪西側,直立的山巖下面有一個山泉,叫臥龍泉。泉池呈正方形井狀,泉口不足一米,豐水季節,泉水漫溢,旱季不枯。泉水硬度較大,將鎳幣輕輕置於水面,能漂浮數分鐘方沉。南側泉壁下方,砌一尊雕鑿精細的龍頭,「龍顏」面向東方,左面與泉壁垂齊,僅能看到的它的左臉、左眼和向後飄拂的龍鬚。傳說若干年前,泉內生存一種頭生雙耳的「龍魚」(學名鰻鱺),因生於莒地,故名莒龍。後因環境變遷,龍魚絕跡。自此,取名臥龍泉,以警示後人保護生態環境。臥龍泉西北方數十米處,還有一泉,叫救生泉。據載,清鹹豐初年,捻軍過莒,鄉民避亂於浮來山,因人多泉寡,飲水奇缺,幸有略識風水者,掘地尺許而現清泉,救了眾生。亂後遂將此泉名為救生泉。從臥龍泉和救生泉旁出露的巖石地層判斷,兩泉生成於寒武紀饅頭組砂頁巖中,從南北兩側山坡上滲入地下的降水,沿著巖石層理,向下運送,在這裡遇到新裂構造,原來的地下水通道被破壞,於是溢出地表,行成了裂隙泉。
在定林寺後面的佛來峰向陽坡上,有一條天然造就的通衢大道——「神仙路」,路面被雨水衝刷的乾乾淨淨,寬敞明亮,不生雜草,行人走在上面,非常愜意,防滑效果還不錯。仔細觀察,路面縱向排滿很細的石條,據說在「路」旁的山坡上,經常有人揀到燕子石。其實這是一條巖層直立的頁巖出露帶,燕子石中的「小燕子」,便是6億年前生存於海中的三葉蟲的骨骼化石。地質工作者根據這些巖層的厚薄和古生物的種類,可以判斷這些巖石形成時海水的深淺、波動情況和年代。
考察了這些景觀之後,可以回過頭來再從地質背景上,研究一下「天下銀杏第一樹」的長壽原因。銀杏,又名白果樹、公孫樹,銀杏科,是和恐龍同一時代的生物,因此被稱為活化石。除了物種本來具有生長慢、壽命長的特性外,浮來山銀杏王能經歷三千年風雨而今仍枝繁葉茂,也與特殊的地質背景有關:一是地處三山環抱之中、避風、向陽、冬暖夏涼,氣候適宜;二是生長在與怪石峪、臥龍泉等地貌和高度相同的灰巖溶蝕階地上,土壤厚實、肥沃,養分充足;三是基底巖石(頁巖、灰巖)的產狀,決定了它既可以從高處源源不斷的向銀杏樹輸送水分和養分,又不至於太澇和太旱。以上幾種地質因素和其它各種因素結合起來,形成了優良的生態環境,於是造就了這一世界之最。
浮來山還有一處以龍命名的景觀,這就是飛來峰頂端東坡的雲龍崖(又叫蟠龍巖)。該崖(巖)分上下兩道,南北長近百多米,每道高兩米多,恰似兩條繡花絲帶,束在飛來峰的額頭上。從稍遠處看去,崖面上的圖案,既象大腦回紋,又象堆在一起的豬肥腸,在近處觀察,又會發現,這些「回紋」和「肥腸」並不連續,而是分成若干形態各異的「段」或「團」,「段」的長短幾十釐米不等,「團」的大小,有的似碗,有的象盆,一律呈灰褐色。關於雲龍崖的形成時間和形成原因,當地百姓中流傳著不少神話傳說,但是都不能用唯物主義的觀點作出科學的解釋。地質專家告訴我們,所謂雲龍崖,也是一種巖溶現象,只不過這層灰巖形成的海洋環境和地質時代,與怪石峪的灰巖不同,後者形成的早,海水深而靜;前者形成的晚,海水淺而且動蕩不寧。雲龍崖的灰巖,在先期形成尚顯「幼稚」的時候,被外力擊碎甚至搬運過,後來再次發生沉澱和膠結。當這層灰巖被「抬」出地面後,沉澱和膠結晚的部分抗風化力弱,便在溶蝕作用下形成了小溶溝,那些相對老的「碎塊」,就突出為小石牙了。在雲龍崖的一處巖石斷面上,有著「年紀」更大的砂巖碎礫膠結在灰巖之中。在飛來峰的南端,有風化的花崗巖露頭,說明曾經發生過巖漿侵入活動。
在其他遊客看來可能無趣的現象,在地質學家的眼裡,卻有可能成為「至寶」。浮來峰西坡的震旦紀土門群巖石地層標準剖面,就是這樣一處常人看似「無趣」的地質現象。在這裡的一條山溝中,分布著一些南北走向、厚薄不等、垂至於地表的巖層,看上去連荒草都不多生,但就是這裡,不僅完整保存和出露了震旦紀土門群中的黑山官莊組、二青山組、佟家莊組、浮來山組、石旺莊組等五組巖石地層,而且是浮來山組地層的建組層型剖面所在地!出露如此完整、連續的土門群地層,不僅在山東省獨此一處,就是在華北地區也不多見。加上這地層傾角大,便於觀察比較,理所當然地成為研究土門群地層的理想剖面。其中石旺莊組灰巖中普遍發育的「樹枝狀」、「蠕蟲狀」碳酸鹽泥晶細脈,以實物形態記錄了距今6億年左右發生的地震事件,是研究古地震十分難得的依據。
正是這些獨特的地質遺蹟,才使浮來山具有了「地質教學天然課堂」的美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