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燃料電池,就是把物質中的化學能直接轉換成電能的裝置。氫只是燃料電池中的一種燃料,還有其他的,比如甲烷、乙炔等。
氫之所以能成為大眾心中燃料電池的代名詞,是因為氫氣有好幾個優勢:
第一,反應中的副產品只有水,不涉及其他汙染物,尤其是溫室氣體。
其實,今天人們使用汽油對空氣的汙染已經不大了,但關鍵是溫室氣體的排放沒法解決。在碳排放規定中,各車企只能推出低功率版的燃油車或者混動車、純電動車來降低溫室氣體的排放。
因為全球能耗的80%都來自化石能源,所以能源消耗量基本就決定了碳排放的多少。但氫燃料電池在燃燒中沒有二氧化碳和其他溫室氣體,所以被很多人看好。
第二,氫氣很難爆炸。
這一點和很多人的直覺相悖。首先,中學化學實驗裡為數不多的幾個燃燒的實驗中,就有氫氣和氧氣的燃燒。如果氫氣很難燃燒,幹嘛還在實驗課上做呢?另外就是,氫氣球的爆炸也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但實際上,這些全都是誤解。
最大的誤解就在於,相當多的人以為,氫燃料電池工作的主要過程就是氫氣、氧氣在電池包裡燃燒。燃燒,這可太危險了,我們一定要萬分小心。大致就是這樣的邏輯。但實際上,汽油、柴油工作時也是燃燒的,我們怎麼不害怕呢?
而且,氫燃料電池的工作過程根本就不是點燃,而是一個電化學過程。這個過程我們一會兒會詳細介紹。你只要記得,駕駛氫燃料電池汽車並不是人在前面開車,車屁股後面燒一個氫氣爐子。氫燃料電池工作的樣子和鋰電池是一樣的,根本沒有火苗。你記住這一點就行。
「氫容易燃燒」這個誤解是從高中化學實驗開始的。但實驗課上,氫氧燃燒之所以能燒起來,是因為它同時滿足了兩個條件:一,濃度足夠高;二,點火。
首先,要想讓氫氣在空氣中燃燒起來,需要濃度在4%-75%之間,太低或者太高都不會燃燒。
其次,就算濃度在這個區間裡,你把它們混合在一起,也是很難燃燒起來的。我們回憶一下高中化學實驗,製備出來的氫氣是怎麼燃燒的?其實,是事先把酒精燈點燃,然後把噴出氫氣的管子口湊近酒精燈火苗的外焰,然後氫氣才能在空氣中燃燒起來。
酒精燈的外焰,那是四五百攝氏度的高溫。如果換個場景,你把氫氣管子插在一個已經非常熱的家用烤箱裡,別看裡面已經280-290多攝氏度了,但氫氣在那裡是不會燃燒的,因為溫度太低了。
最後,就是氫氣球的爆炸了。那是因為氣球的壁太薄了,而裝氫氣的罐子可以做得很結實。今天,氫燃料電池汽車上儲藏氫氣的罐子,用普通手槍子彈打都不會有問題。
可能還有人會說,不是很早以前就有一個氫氣做的飛艇在空中燃燒了起來嗎?這說的是1937年的「興登堡號空難」。1937年5月6日,興登堡號飛艇在準備著陸時僅僅32秒時間就被燒毀。但其實那次空難是因為,雲層積累的電荷與飛艇的帆布摩擦起電,先點燃了帆布,然後高溫才點燃的氫氣,並不是氫氣的自燃。
你想,氫氣飛艇如果那麼容易就起火,它是不可能在旅遊業、巡邏、戰爭中廣泛使用30多年的。只是因為後來飛機的可靠性和性能全面超越了它,氫氣飛艇才逐漸退出的。
第三:好運輸,好存儲。
普通人一般會覺得,還是成型的東西好運輸、好儲藏,那是因為他們缺少專業設備。實際上,對於一種能源來說,如果它是氣體的,那就再好不過了。
因為只要一次性建好輸氣管道,批量運輸的問題就完美解決了,而且在運輸過程中不需要額外耗費太多能源,損失也少。比如,煤炭在運輸中被老鄉扒走,還有裝車卸車的掉落,這些都是損失。而且,煤炭價格中有30%-50%的是物流費用。這就很不划算。
如果能源是氣體形式的,儲藏也會更方便。高壓讓它濃縮,體積能瞬間縮小到原來的幾百分之一。而且,同樣質量的氫氣,熱值是汽柴油的三倍多。熱值,反應的就是它作為燃料燃燒時釋放的能量。
氫燃料電池的工作原理
說完了氫作為燃料電池的三個優勢,我再來講講燃料電池是怎麼輸出電能的。
其實,氫燃料電池的歷史非常早。在道光二十五年,也就是公元1845年的時候,英國科學家威廉·格羅夫(William Grove)就製造了第一個燃料電池。他證實了,在一定條件下,氫和氧的結合除了產生水,還會產生電流。
他當然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此前70年,卡文迪許就研究了氫氣加氧氣變成水的過程;此前50年,尼克爾森(William Nicolson)就研究了剛剛那個過程的逆反應,也就是電解水生成氫氣和氧氣。威廉·格羅夫的成就就是發現,氫氣加氧氣生成水不需要有火苗,而且過程中還有電流產生。
氫燃料電池是這樣的:
給燃料電池的負極提供氫氣,正極提供氧氣,然後在正負極之間加一層膜。在催化劑的作用下,氫原子外層的電子會游離出來,變成電子+氫離子。而那層膜是很特殊的,只有氫離子可以通過,電子會被擋在膜外。由於氫離子實際上就是質子,所以那層膜也叫「質子交換膜」。剛才說了,電子是通不過這層膜的,所以會在膜的一邊越聚越多。如果在電子聚集的地方接一根導線,通到正極,電子就會在電壓的驅使下嗖嗖嗖的跑過去。而這,就是電池在輸出電流。
那些透過膜的質子和正極的氧反應會生成水,並且放出一定的熱。這些就是氫燃料電池的全部副產物。
由於一層膜左右兩側的壓差比較小,通常只有0.5V-1.0V,所以只要把正負極夾著一層膜的結構疊加幾百層,就能得到需要的高電壓。在這個電池裡,是沒有任何火焰出現的。不過,為了保證催化劑的活性,在電動車使用的燃料電池類型中,電池的工作溫度在90攝氏度左右。其實,這比很多燃油發動機的溫度要低很多。
這個過程中,化學能轉化為電能的效率最高可以到80%,遠比內燃機的40%高得多。
當然,氫燃料電池不止剛剛說的質子交換膜這一種,還有其他類型,它們的反應物和電解質都不太一樣。
比如,航天中用的燃料電池,電解質是氫氧化鉀。而熔融態矽酸鹽、氧化鋯、磷酸等作為電解質的氫燃料電池,都是給發電站用的。氫燃料電動汽車用的這種電池,是比較晚才出現的一種新型氫燃料電池。
氫燃料電池的問題
雖然氫燃料電池在工作時只產生水和廢熱,而且很多廢熱還能再次利用,看上去實在美好,但特斯拉的馬斯克曾經很多次痛批氫燃料電池,說是愚蠢至極(mind-bogglingly stupid)。他認為,氫燃料電池根本不可能成功,而且還會製造大量的垃圾,因為氫燃料電池的能源利用率非常低。
這和我們剛剛介紹的80%的化學能轉化為電能的效率是矛盾的嗎?為什麼?
因為我們只考慮了,在燃料電池中已經灌滿氫以後的轉化效率。實際上,到底制沒製造出大量垃圾,是要從源頭到終點整條路徑考慮的。馬斯克完全可以算是一個能源行業的業內人士,他的評價是針對整條路徑的,也就是從製備氫氣、壓縮氫氣、運輸氫氣、使用氫氣這整條鏈來看。
單單從製造氫氣這一環看,就有一點不給力。因為現在全球氫氣總產量的96%是靠化石能源製造出來的,主要是以下幾種方式:
第一大方法是蒸汽甲烷重整,這種方法生產了全球一半左右的氫。但這個技術中使用的甲烷,大約會有7%洩露到大氣層中,而甲烷的溫室效應是二氧化碳的28倍。所以,用氫做燃料當然沒有增加溫室氣體,但在製造過程中早就把這個缺口補足了。
製造氫氣的第二大方法就是電解,利用的雖然是電能,但電能又大都來自化石能源。
汽油或者天然氣就是化石能源,直接在汽車上使用,就只有一次轉化效率上的損失。而氫燃料電池要先利用化石燃料製作氫氣,或者發電用來電解水,然後再製作氫。僅僅是這一步的轉化,就能把氫燃料電池80%的效率優勢損失殆盡。
馬斯克在批判氫燃料電池時,對比了純電動汽車和氫燃料電動車。他說,如果用太陽能板給純電動汽車充電,這裡幾乎不存在什麼損耗。而如果用太陽能製造氫,然後再處理、壓縮、運輸,最後大約會有一半能量被浪費掉。所以,馬斯克的批評還是客氣的,他假設了製造氫的環節使用的是太陽能,他批的是後續的壓縮和運輸環節。
不過,既然日本的豐田如此推崇氫燃料電池,他們也有自己的理由——馬斯克你也應該把製造鋰電池過程中耗費的能量和環境成本算進來,而且鋰電池還有後續報廢的問題。
所以,現在雙方的說法都有道理。之所以雙方的立場如此對立,還是因為他們在價值觀上的差異。畢竟雙方都真金白銀的在自己認同的方向上砸了幾百億美元,都期待在未來能開花結果。
來源:卓克·科技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