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陽給世界灑下光芒,穿著長裙的女孩快步奔向遠方。遠方的山頭上,一位插著翅膀的天使,正準備用力揮翅膀,翱翔至天際。
夕陽西下,天空中泛出金色的光芒。身形婀娜的女孩坐在薰衣草的草地上,遙望著遠處發呆。薰衣草淹沒之處,另一位若隱若現的女孩,從神情裡表現出對這個世界美好的渴望。
……
這些美好而夢幻的畫面,出自於一位叫做萍萍的女孩,她今年15歲。從她生下來開始,外界的聲音、語言,就和這可愛又活潑的生命絕緣,直到13歲,生命中出現了送教的老師——城口縣河魚鄉河魚小學校長高鵬和他的同事們。
他們在擔憂這個13歲孩子的未來時,也給她帶去了普通孩子都有的畫筆和紙。從此萍萍開啟了上帝為她隱藏的那扇窗。
如今,兩年過去了,萍萍的畫作水平讓教她畫畫的宋勤老師憂慮起來:「這麼好的孩子,這麼好的繪畫苗子,我怕是教不了哦。」
如何實現愛的接力?
兩位80後繪畫老師的出現,打破了空間的阻隔,為萍萍圓夢畫的旅程。
▲萍萍眼中的世界
大山裡的聾啞女孩
13歲才開始認識外面的世界
故事要從2018年的秋天說起。
重慶市城口縣河魚鄉河魚小學校長高鵬,最先發現萍萍喜歡畫畫這個秘密。這年秋天,河魚小學對轄區內適齡入學孩子挨家挨戶摸排,發現了萍萍。
高鵬發現,萍萍雖然不會說話,耳朵也聽不見,但眼裡卻有光。「那種光告訴我,這個孩子肯定很聰明。」高鵬告訴萍萍的父母,無論家裡什麼條件,她有什麼問題,只要到了入學年齡,就應該讓他們接受教育。
也就是從那時開始,高鵬和老師們決定,為萍萍每周開展一次送教,為她量身定製教學計劃。
第一次送教,老師帶來紙、筆等學習工具。這些城裡孩子常見的學習用具,萍萍家裡幾乎沒有。老師開始連比帶劃地教她學習簡單的生字、算術。
普通孩子學習一個生字「一」,只要耳聽眼看,就能明白意思,但萍萍的老師卻發現,她沒學過啞語,過去13年幾乎都生活在自己看到的世界裡,和她溝通很難。「一,一個指頭,就是一。」像這樣簡單的字,老師要花10來分鐘,才能教會。功課教導之外,河魚小學也會引導萍萍的生活習慣。萍萍對此感到很高興,臉上經常浮現出笑容。
▲星星點點的天空是用葉柄畫的
第一次接觸畫筆
她就對畫畫有著不一樣的喜好
這一天,高鵬和送教老師宋勤來到萍萍家,看到她在一本用過的算術本背面畫著什麼。走近看到,只不過寥寥幾筆,一隻兔子、一隻松鼠就從萍萍的筆尖出現。「原來這個女孩喜歡畫畫!她的本子中有一幅畫,是用水彩筆畫的一匹彩色奔馬。」宋勤回憶。
萍萍喜歡畫畫讓高鵬和宋勤驚喜,河魚小學也根據萍萍的愛好調整送教計劃,並為她買來畫筆和調色盤。半年前,老師為她送來了畫板。
學校沒有專業的畫紙,宋勤就每周帶幾張A4紙給萍萍;學校沒有專業的美術老師,宋勤就教萍萍畫一些簡單的景物。
剛開始,宋勤畫一筆,萍萍就模仿一筆。每當萍萍畫好一幅,宋勤便豎起大拇指點讚。一年多的日子裡,萍萍創作的內容和色彩越來越豐富:既有小女孩和狐狸親吻的童話世界,也有兩個人在紅葉林中相逢的浪漫場景。
萍萍樂觀堅強,對生活充滿希望,是宋勤每次送教最大的感受。萍萍畫得越來越多,宋勤高興但又擔憂——自己不是美術教師,學校也沒專業美術教師,誰來給她提供專業指導……
▲構圖及色彩都讓人驚訝
一個朋友圈引發的愛心接力
兩位女老師自駕探望萍萍
5月初,高鵬在朋友圈裡發了幾張萍萍畫作的照片,並寫道:上帝給你關上一道門,又會為你打開一扇窗——河魚小學聾啞兒童,通過老師們兩年堅持不懈的送教,繪畫天賦初顯現,孩子,加油!
▲朋友圈引發關注
說者無心,看者有意。
高校長的這條朋友圈被一位叫網名「月亮」的朋友看到了。「月亮」是一位青年藝術工作者,也是川美黑白灰美術學校的教師,本名叫張鳳琴。她回想起這些年到農村送教時,看到的那些渴望知識的眼睛,回覆說,「高校長,我想來看看這個小女孩,可以嗎?」
「歡迎,歡迎。」簡單的一句歡迎,包含著高鵬對這份愛心的無限期望。
5月10日,張鳳琴和網名「太陽」的徐小嬌老師一起,從九龍坡黃桷坪出發,帶著丙烯、畫筆、畫紙、畫板等禮物,驅車趕到城口縣。簡單休息一晚,5月11日一大早,二人又駕車近兩小時,來到了河魚鄉。山坡上,一處農房水泥的牆面坑坑窪窪。萍萍穿著淡黃色外套,扎個馬尾,在等待「新朋友」。她趕忙搬出椅子,邀請張鳳琴坐下,一點也不羞澀和膽怯。
萍萍從房間裡拿出這一年多的畫作,一沓沓畫整齊疊在一起。萍萍的天賦讓人驚嘆。
「天空,怎麼畫的?」張老師指了指畫紙上的天空。
萍萍一路小跑,在路上撿來一片樹葉,打開一罐顏料,用葉柄朝著裡面一杵,在畫紙上星星點點地畫了起來。
「為什麼畫上有兩個人?」徐老師很好奇。
萍萍指著畫上那個弱小的人,又指了指自己。接著她指著那個有天使一般翅膀的女孩,甜甜地閉上眼睛,雙手像要飛起來,「哦,原來一個是現實生活中的自己,一個是夢幻世界裡的自己啊。」
張老師眼眶裡的淚水,一下子湧了出來。「太難得了,她太有天賦了。」
▲不會說,就用動作來描述
萍萍對畫畫的痴迷與渴望令二人動容。「畫板周圍的底色已經看不清楚,各種顏料沾染在畫板四周,中間留下的是和她使用的紙張大小一模一樣的區域,此時畫板的底色與四周的對比,就像一扇彩色的窗戶。」徐小嬌說,「這孩子就是個繪畫精靈啊,畫畫在她的生活中是佔了多大的一部分啊!」
萍萍望向四周,目光停留在房屋後面的樹林。她將棉籤綑紮在一起,墨綠色的顏料在紙上點綴,一塊青蔥的草地從紙張下方開始生長。萍萍又換了毛刷,畫出樹幹,並開始點染。
每當萍萍創作的技法不夠成熟時,張鳳琴二人就在剛畫好的區域打一個小叉,對萍萍滿意的地方就打上一個小勾。不一會兒,一棵色彩漸變的樹從紙上生長出來:畫中從上到下,從紫色漸變到淺綠色,再漸變為藍色,最後回歸墨綠色。
▲萍萍家背後的樹林是她繪畫靈感的來源
跨越空間距離上網課
兩地老師為聾啞女孩夢想續航
畫作完成了,兩位教學10多年的老師感慨,這孩子很有天賦。
「這張畫是富有層次的,空曠的草地是墨綠色,一棵綠色的樹正在生長,再往遠處是藍色的天空,天空的更遠處,是紫色的天際。」徐小嬌在路上一直擔心如何與萍萍交流。在藝術面前,這些擔心都是多餘的。
剛放下筆的萍萍又拿起畫紙和蠟筆,示意張鳳琴和她去屋後的山坡。七八分鐘後,一處視線開闊的山坡映入眼帘,對面的高山聳入雲端,山窪裡公路向遠方綿延。張鳳琴再次和萍萍一起,用萍萍從未接觸過的寫生技法,完成了對周圍熟悉環境的風景寫生。「她就是在這樣的原生態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周圍的一草一木,都是她入畫的素材。」張鳳琴說。
臨走之前,張鳳琴了解到,萍萍有一款很舊的三星手機,雖然舊,但能看一些視頻,還能使用微信聊天。「高校長,宋老師,我們一起用網課的方式,來完成對萍萍的愛心助力吧。」
5月20日下午,回到重慶張鳳琴和徐小嬌實現了第三次和萍萍的視頻連線一對一教學。
▲張老師告訴萍萍用色的技巧
在重慶教室裡的張鳳琴和徐小嬌老師,一對一地配合起來,張老師負責教畫畫,徐老師負責解說和連線,位於城口的高校長負責把宋老師送到萍萍家裡,宋老師負責連線和用肢體語言給萍萍講解。
這是一幅用丙烯繪製的山水圖,相比過去層次簡單的畫作來說,這幅畫的筆畫和色彩層次都要豐富很多,從鉛筆勾線,到最後上色。記者注意到,徐老師並沒有花費太多的口舌去解讀,只是儘可能地把手機貼近張老師的畫紙。「光是看,這孩子就能領悟,教她其實不費心。」
很快,城口那頭的畫作也開始呈現出完整的畫面,整個圖畫面清晰、線條分明。看到萍萍的成果,兩位連線老師忍不住豎起了大拇指。
除了視頻教學,張鳳琴也準備每天給萍萍分享一些畫作和視頻資料讓她學習,「今年川美舉辦『開放的六月』活動,我就要去把她接上來,多接受藝術的薰陶,多打開視野,對孩子的未來肯定會有所幫助。」
「讓萍萍能夠接受到專業的教育,不要讓大山埋沒了她繪畫的天賦,讓她走出大山,看看外面的世界,實現她畫中的夢想,就是我們最大的希望。」河魚小學校長高鵬說。
▲「你很棒!」
新聞縱深:
給她起名繪畫精靈
希望她做最好的自己
兩位老師和萍萍互加了微信。微信上,除了分享畫畫,其實幾乎沒有文字,原因是,萍萍認不了幾個字。
萍萍一股腦兒地發上來幾張畫,徐老師給她點評也很有意思,讀圖解答出來是:第一張畫要加油,第二張畫很棒很棒。
萍萍的微信名是兩位老師起的,叫「繪畫精靈」。對於這個能用樹葉、牙刷和棉籤來作畫的山裡女孩來說,她不就是繪畫的精靈麼?
萍萍父親朱秀坤今年55歲,是地道的農民。若不是送教老師來家裡,他也沒發現女兒有繪畫的天賦。儘管女兒不會說話,但自從開始接觸畫筆,她的眼裡、腦子裡幾乎都是思考和創作。「時不時拿個樹枝丫丫在地上畫,畫啥子,我也看不懂。」但朱秀坤明顯感受到,女兒最大的變化是愛笑了。
▲畫和色板,為萍萍構築美好未來
為了讓女兒安心畫畫,朱秀坤和妻子吳德碧商量,把側屋的空房間拿出來給女兒當「畫室」。一間不足十平米的小房間,畫筆和調色盤被萍萍分類整齊擺放,這裡是她思維肆意飛奔的一方天地,所有對世界的期盼都在筆下,最後凝結成了一個又一個夢幻的形象。
「她的畫作大多以自然環境為基調,大膽運用色彩的衝擊,她對色彩的運用和觀察能力非常強。」徐老師說,她們希望通過穿越空間的接力,讓這位大山裡的女孩能做最好的自己。
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 王渝鳳 陶青 通訊員 周舸 文/圖/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