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潤 芳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布】
我的家鄉曼陀羅很常見。七八月中,鄉村溝渠、路邊最多,白淨的花,朵朵向上張開著,伴著各色灌木雜草,別有野趣。
李時珍《本草綱目》中所記,就是這種野生的白色曼陀羅。
「法華經言佛說法時,天雨曼陀羅花。又道家北鬥有陀羅星使者,手執此花。故後人因以名花。曼陀羅,梵言雜色也。」
這樣一種常見的野花,卻有著神秘的佛緣,被視為佛教的潔淨聖物。尋常東西一旦和宗教結緣,就會被神化。
鄉下人不知道什麼曼陀羅,我們叫它大喇叭花、野蓖麻。
《綱目》上:「曼陀羅生北土,人家亦栽之………八月開白花,凡六瓣………」所記「凡六瓣」 是不對的。曼陀羅花朵並不完全像牽牛花,它的張口處似被風旋出五個自然角,花心處對稱鑲嵌著一個淡紫色的五角星,花蕊藏在深深的花心,不細看發現不了。常見夜暮中,路邊的曼陀羅花依然開著,沒有要合攏的意思。
從小我們就知道它有毒,而且有一種特殊的氣味,非香非臭,羊見它繞著走,從來不吃,所以沒有孩子摘花果玩。鄉下人田裡幹活,看見了會毫不猶豫地除掉,更沒有誰家特意栽種。
曼陀羅的果實橢圓形,初為碧綠色,渾身布滿小刺,秋末成熟後呈淺褐色,猶如一個個蜷縮一團的小刺蝟。果實中包裹著黑色的小籽,便是它的種子。果皮幹透裂開,種子落在土裡,冬去春來,又長出來,種子隨土遷移,這裡沒了,那裡又生,除是除不盡的。
「花、子,氣味辛、溫,有毒。」入藥主治寒溼腳氣、面上生瘡、小兒慢驚、大腸脫肛,併入麻藥。東漢末年,名醫華佗首創的中藥麻醉劑「麻沸散」, 主要有效成分是東莨菪鹼,這種物質就是從曼陀羅花中提取的,有鎮靜催眠作用。服之,能令人麻醉,忽而不知人事,任人劈剖,不曉痛癢。
江湖上流傳的蒙汗藥就是麻沸散。《水滸傳》中,晁蓋智取生辰綱,用蒙汗藥下到酒裡,把楊志等押解的公差麻翻在地,然後大搖大擺地推車劫去財物。
所以白色曼陀羅花的花語是「麻醉」。這一點倒是與宗教的作用相吻合。
有麻醉作用就包含迷幻性質。「相傳此花笑採釀酒飲,令人笑;舞採釀酒飲,令人舞,予嘗試之,飲須半酣,更令一人或笑或舞引之,乃驗也。」酒性藥性毒性三者一結合,想不癲狂都不由你。何況古代醫道常常不分家,許多醫藥學家本身就是道士,道家那一套玄虛之術誰能說得清。倒是「予嘗試之」,讓我們感受到一個嚴謹又可愛的醫藥學家李時珍。
南宋人姚寬,字西溪。姚伯聲是姚寬的兄長,是個品花家。姚寬在他的《西溪叢語》中說:「昔張敏叔有《十客圖》,予長兄伯聲,嘗得三十客,牡丹為貴客,梅為清客……曼陀羅為惡客。」
佛壇的潔淨聖物,姚伯聲何以稱為惡客?你又會對這種花有什麼見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