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信,是中國移動的一款即時聊天軟體。在微信橫空出世以後,飛信就無人問津了。不過,近段時間,中國移動又準備重啟飛信,有一種和微信磕到底的勢頭。
飛信要和微信磕到底,顯然是要燒錢的。一年前,飛信運營支撐服務項目公開招標,運營費招標金額為1385萬元/年,而今年招標金額翻了近10倍,服務項目招標金額為4764.6萬元,客戶端技術實施和支撐項目招標金額為3626萬元,總計高達8391.1萬元人民幣。
飛信投入這麼多,顯然是想在移動社交領域分一杯羹。早年用過諾基亞智慧型手機的朋友都知道,飛信早在十幾年前就有很多人在使用,當時人們還在使用簡訊,飛信基於免費簡訊的方式獲得了大量用戶。
然而,飛信是「起了個大早,也沒趕上晚集」,微信橫空出世之後,飛信就被人們淡忘了。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來自於飛信只對中國移動開放,不願意打通中國聯通和中國電信的用戶。這一點我們可以理解,但不免覺得有些小家子氣。
有很多人就說,假如當年飛信能打通聯通和電信的用戶,肯定沒有微信和張小龍什麼事了。但我們並不這麼認為,飛信和微信雖然都是移動社交即時聊天工具,但是本質上是不同的。
且不說飛信是基於簡訊網絡,微信是基於流量網絡這些是用戶感知不到的技術差別。本質上的區別是微信代表的是用戶思維,注重的是用戶體驗,而飛信代表的是什麼思維?飛信注重的是如何賺錢吧?
「微信之父」張小龍是何等人物?和賈伯斯一樣,把產品做到了極致,極簡主義流派的典型代表。張小龍做微信不是從代碼入手,也不是為了實現某種功能,而是從哲學理念入手,要做一個最簡單但又能保羅萬物的事物。從微信的啟動界面就能看出來,「一個人站在地球旁邊眺望」,這個畫面就能反映出微信設計者的情懷。
所以我們認為,不管中國移動怎麼折騰飛信,投入再多資金,騰訊根本就不怕,因為像張小龍這樣的天才多少年也不會出現一個,中國移動根本不是對手。如果說,飛信想要分一杯羹,那還要從用戶體驗和設計哲學開始重新思考這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