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區分刺激的泛化與分化

2020-12-05 中公教師網

刺激的泛化與分化是巴普洛夫的經典性條件反射的基本規律之一,這是我們教育心理學的一大考點之一,主要考選擇題,大多數是要求學生選出這是屬於刺激的哪種現象,其實就是測試考生對二者的區分。究竟如何區分兩者呢?

主要是看概念:

刺激泛化:人和動物一旦學會對某一特定的條件刺激作出條件反應後,其他與該條件刺激相類似的刺激也能誘發其條件反應。通俗來說,就是人和動物對相似刺激做出了相同的反應,把兩種相似的刺激混淆了,無法區分。

比如說巴普洛夫實驗中的狗,搖一個小鈴鐺,狗聽到鈴聲後分泌大量唾液,換了一個大鈴鐺,狗聽到鈴聲後也分泌大量唾液,這就是一種刺激的泛化現象。

泛化是考察的重點,考題常考一些成語、典故、俗語。如驚弓之鳥、杯弓蛇影、草木皆兵、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等。

刺激分化:通過選擇性強化和消退使得有機體學會對條件刺激和與條件刺激相類似的刺激作出不同的反應。通俗來說,就是能區分相似刺激,從而作出不同的反應。

分化考得比較簡單,多是結合生活實際例子考察,比如三歲的小明能夠從腳步聲聽出媽媽是否回家了,這就是一種分化的現象。

以上介紹了如何區分刺激的泛化與分化,希望能對考生有所幫助!更多教師招聘教育心理學考點,可查看中公教師網-教育心理學頻道。

中公講師解析

掃描二維碼·關注微信公眾號-中公教師考試

回復「教育理論」即可查看教師考編兩學各章節練習題

回復「我要過面試」獲取試講教案(含音頻)+答辯+結構化解題思路

註:本文章用於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版權為「中公教師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或摘編。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公教師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來自中公教師網未經允許 禁止轉載

相關焦點

  • 刺激的泛化與分化
    一、概念刺激泛化是對相似的刺激以同樣的方式做出反應。刺激分化是指通過選擇性強化和消退,使有機體學會對條件刺激和與條件刺激相類似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應。即辨別對相似但不同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應。二、泛化和分化的聯繫泛化是對事物相似性的反應;分化則是對事物差異性的反應。泛化和分化是一個互補的過程。泛化能使我們的學習從一種情境遷移到另一種情境,而分化能使我們對不同的情境做出不同的恰當反應,從而避免盲目行動。
  • 心理學常考易錯知識點——泛化與分化
    泛化與分化這類題目在歷年教師考試試題裡也經常遇到,很多考生和學員也經常在這個題目中摔跤絆跟頭,所以中公教師今天特意為大家準備了關於心理學常考易錯知識點——泛化與分化的相關練習題,希望能夠幫助大家對這個知識點有一個更深入的理解和記憶,以防於未然:一、提出者蘇聯生理學家、心理學家、醫師、高級神經活動學說的創始人巴普洛夫
  • 刺激戰場如何區分菜鳥和大神!
    但是不得不說,在刺激戰場這個遊戲中,段位在磚石以下是看不出來什麼的。其實,在四排的時候,我們會習慣性的查看隊友的段位,如果在磚石以上的話,就會信心大增,如果只是黃金鉑金的話,那麼這場8層是涼涼了。其實,段位只是個假象罷了,其實我們該如何區分隊友時菜鳥還是高手很簡單,只要看這些細節就知道了。
  • 「傲嬌」的後頂葉皮層腦區: 只愛新刺激,不屑參與低級抉擇?—新聞...
    根據以往的研究,這些抉擇行為都與大腦後側、頂部皮層中的神經元活動高度相關。 可最近的多個研究結果發現,抑制後頂葉皮層的神經元並不影響動物在抉擇行為中的表現,這在神經科學領域引發了廣泛爭議。 近日,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徐寧龍研究組化解了這個爭議,他們發現,在動物面對未知感覺刺激時,後頂葉皮層才會啟動抉擇,發揮關鍵作用。而面對已有經驗的刺激時,後頂葉皮層便不發揮作用。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自然—神經科學》。 爭議:後頂葉皮層腦區是否參與抉擇?
  • 如何理解和評價機器學習中的表達能力、訓練難度和泛化性能
    我發現這樣的區分標準有助於我們確定一項研究工作(特別是理論方面的工作)如是何將人工智慧的子領域(如機器人學, 產生式模型, 自然語言處理等)融入到機器學習研究的整個大圖景裡的[1]。在這篇博文中, 我們討論當前(截止到2017年11月)的機器學習研究:監督學習, 無監督學習和強化學習在這些方面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