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竹不是竹,熱帶水果是也
山竹這個名稱,要是在十年前,恐怕少有人知它是什麼。或許會望文生義,以為是野生的竹子或者是大山裡面長的竹。其實,山竹與竹一點關係都沒有,它既不是山裡的竹,也不是野生的竹,它是一種熱帶水果,而且果樹是屬喬木類,長得又高又大,枝椏繁茂(如圖),與竹子沒有一點親緣關係。廣州人認識山竹這種水果大概也是近二十年的事,先是進口泰國榴槤,以後就出現山竹,繼而是紅毛丹。
山竹是熱帶水果,山竹樹適宜生長在熱帶雨林地區,本來盛產於印尼、馬來西亞,泰國也有。但是泰國人在改良水果品種方面的確比其他東南亞國家走先一步,現在我們進口的榴槤、山竹大多數來自泰國,國人甚至把紅毛丹也稱為「泰國荔枝」。有人說山竹是很珍貴的水果,其實不然,我們這裡或許是物以稀為貴,所以以為它很珍貴。而在熱帶地方,山竹是很普通的水果,一般的窮人都消費得起。山竹外文學名是:garcina mangostana,也叫莽吉柿,在印尼坤甸的印尼人、馬來人乘它為:manggis,潮州人稱它為「夢吉」(潮州音)。我小時候在坤甸,雖然家庭經濟不是很好,但是也能經常吃到山竹。山竹為什麼在原產地比榴槤和紅毛丹便宜呢?因為它收穫期長,產量高。一般的山竹樹,種下以後第十年開始掛果,以後就年年有得收,它枝椏繁茂,可以長到十幾米高,樹越大,結果越多。每年的四到九月份是它的結果期,成熟一批摘一批,產量能不高嗎?當地人種了山竹樹,也等於種下搖錢樹。本來山竹最適宜種在熱帶雨林地區,印尼和馬來西亞是最適宜種山竹的,現在泰國人卻搶在前頭了。我國進口的山竹,幾乎全來自泰國。
山竹果的特點是不論生熟皆可食用。生的山竹是綠色的,成熟以後就變成紅黑色,越熟顏色越深,熟不透的味道欠佳,所以吃山竹要麼吃熟透的,要麼就吃全生的,切忌半生不熟。一般人吃山竹都是吃成熟的,因為成熟以後皮軟肉也軟,吃起來方便,只要你十指交叉,把山竹夾在兩手中間,稍微用力一壓,厚厚的果皮就裂開了,露出雪白的果肉。當然,你要是想斯文點,可以用小刀把它攔腰切開(如圖)。果肉像柑橘一樣的排列,柔軟而酸甜適度,一般是5到7片,可能有一兩片是大的,有核,核是不能吃的,但是偶爾誤吞也無大礙,其他小片的無核,可全吃。山竹果皮厚,能吃的部分大概不到一半。生的山竹怎麼吃呢?恐怕要花功夫比較大,生的山竹是很堅硬的,要想辦法把皮剝開,然後把果肉放到清水中泡浸,去掉苦澀的粘液,炮製乾淨後的果肉就可食用。怎麼炮製,我真的不懂,我只記得小時候印尼人鄰居送給我們幾個炮製好的生山竹果,味道清甜爽脆,十分可口,可以連核都吃下去,比成熟的山竹還要好吃。
山竹果還有一個有趣的特點,就是它的底部有個車輪狀的標誌(如圖),那個「輪子」有幾個角,裡面就有幾片果肉。小時候在坤甸,我看到有人把它當作賭博的道具,就是把底部的「輪子」切掉,用紙蓋起來,然後讓對方猜猜看有多少片果肉,猜對有獎,猜錯賠錢。唉,好賭的人真是招數多多,山竹何辜?竟成了賭具。
關注「洪巖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