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有了無人機和各種手機衛星地圖APP之後,我們的生活好像被打開了一個新的維度:
原來,對於我們生活的這個空間,除了平視,還可以換一個角度,從空中俯視……
黃小黃家在白鹿原下,灞河岸邊。從前,除了覺得白鹿原有些高外,並沒有覺得有什麼特別,直到有一天,打開衛星地圖,突然發現了「新景觀」——
白鹿原像一個芒果一樣隆起在西安城區的東南部。
而它的東北部邊緣,也就是灞河岸邊,白鹿原在這裡突然斷掉了,成了「斷茬」。
在地圖上,能很明顯地看到,原本塬頂上還密布著像格子床單一樣的田野,突然間,地面陷下去了,整齊的田野變成了凌亂無章的陡峭坡地。
深深的溝底,嵌著一條細細的水流,那就是渭河的支流——灞河。
灞河左岸,零星有幾個村子。其中有一個,是《白鹿原》作者陳忠實先生的老家——西蔣村。
對岸,有一個建築物密密麻麻的小城,那是西安市藍田縣的縣城。
從地圖上,能很明顯看到,灞河的左岸和右岸差別很大。
左岸很狹窄,白鹿原邊緣懸崖一樣的高坡直逼灞河。沿岸的人們就生活在斷崖和河流之間的很狹長的坡地上。
右岸就不同了,尤其是漢文帝霸陵往上的灞河中上遊。
藍田縣城所在的地方最寬闊,在衛星地圖上還看得並不是很真切,有一次,我爬到了白鹿原頂上的龍灣村,那天天氣很好,可以看清楚灞河河谷的全貌。藍田縣所在的那一片是這樣的——
平坦的原野遠遠地鋪展到了秦嶺腳下。相接的地方浮起一層灰白色霧靄。十分壯觀。
而到了稍微下遊一些的華胥鎮、洩湖鎮,景象又不同了,眼前是像黃土高原一樣的景象。
黃土坡一層比一層高,最高的地方,突然變成了山——那就是藍田與臨潼交界的洪慶山和驪山山脈——渭河平原上突然崛起的斷塊山。
這個大土坡,我在灞河上遊流峪口的藍田猿人遺址景區遊覽時,看到了對它的介紹,叫「橫嶺坡」。
橫嶺坡不急不緩地舒展成寬寬的坡地。因為是陽坡,植被稀稀拉拉。從山上流下來的水流,又把它侵蝕成了千溝萬壑的樣子。
為什麼灞河兩岸地形差距這麼大?
尤其是我生活許久的地方,以前覺得很寬展的地方,原來只是白鹿原陡坡下的一小片地盤而已!
我苦苦尋覓(哈哈~)。最後在地理學者們的學術論文裡找到了答案。
原來我所在的灞河中遊之所以會形成這個怪樣子,源頭還在驪山這個斷塊山身上。
驪山斷塊在地質作用下不斷抬升,使灞河河道一邊不斷下切,一邊又向左岸侵蝕。於是,右岸就形成了寬廣的五級階地,而左岸形成了白鹿原陡坡,與河谷上下落差高達兩三百米。
驪山、灞河與白鹿原在漫長的歲月中不斷切磋交手,目前看來是驪山節節勝利,而灞河與白鹿原被動後撤。尤其是白鹿原,和灞河相鄰的東北部邊緣被一口口「啃」成了這個樣子。
(參考資料:桑廣書 陳雄《灞河中下遊河道歷史變遷及其環境影響》)
黃小黃走陝西:發現身邊的風景,一起遊歷那些山河與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