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島位於大連市旅順口區西北部的渤海中,隸屬於遼寧蛇島老鐵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蛇島以奇特的自然資源著稱於世,僅0.73平方公裡的面積上生活著2萬餘條蝮蛇,在我國眾多島嶼中獨具一格。島上的蛇為什麼如此之多,它們的種群與習性有何特別之處?近日,記者上島一探究竟。
蛇島「居民」名字的由來
10月初,蛇島秋陽高照。從空中俯瞰,長條形的島嶼就像個「山」字。山上林木茂盛,映襯著島嶼周圍的碧波,好一派綠水青山的美麗景象。
清晨6時,蛇島保護區管理局科研科科長王小平從碼頭旁的管理站出發,沿著石階去找蛇。石階兩旁生長著紫穗槐、刺槐、小葉樸等喬灌木,雀躍的鳥類在林中忙著覓食。行不多遠,前方出現了一個長10餘米、寬約5米的蓄水池,許多鳥兒紛紛在此飲水、洗澡。正當它們梳洗完畢、躍上枝頭整理羽毛時,殊不知,一個個致命的「陷阱」已經準備就緒。早已盤曲並隱蔽於池壁之上樹叢中的毒蛇突然向小鳥發動攻擊。鳥兒掙扎了一下便「繳械投降」,被毒蛇從樹上拖到地面囫圇吞咽。這種會偽裝的毒蛇就是著名的蛇島蝮蛇。
最早對蛇島蝮蛇作出科學描述的是日本學者。1932年發表於《朝鮮博物學會雜誌》上的《旅順港外孤島「西伯利亞蝮蛇」》一文,記錄了蛇島所產蝮蛇的形態、行為、生境等,並將之鑑定為西伯利亞蝮中介亞種。1978年5月下旬~6月上旬,時為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員的趙爾宓院士赴蛇島科學考察。他注意到島上蝮蛇獨特的色斑與習性,與此前已知的任何一種蝮蛇皆不相同,絕非此前學界所認為的「中介蝮」。次年,趙爾宓發表論文,證實蛇島蝮蛇與已知的其他蝮蛇均不相同,並將其命名為新種「蛇島蝮」。中國蛇島「土著」至此才算名正言順。
島上到底有多少條蛇?
看完了蓄水池前驚險的捕食場面,王小平繼續沿山路行進,8時左右回到碼頭。這一路他看到了多少條蛇?他給出的答案是:「1公裡長的山路共發現291條。」
針對島上毒蛇的數量,各個歷史時期的學者得到的統計結果略有不同。1932年和1933年,日本學者調查後得出的數據是10萬~50萬條。新中國成立後,國內歷次考察的結果都是1萬~5萬條。
為什麼有如此大的差異?除了不同的調查方法得到不同的統計數據,蝮蛇的種群數量確實也存在較大的波動。從歷史記錄來看,蛇島幾經人為幹擾和破壞,累計從島上捕捉的蛇比現有的總數還多。1982年,蛇島保護區專業技術人員採用重捕標誌法,在春、秋兩季踏查全島,綜合兩次統計,數量約為1萬條左右。2005年~2006年,蛇島保護區再次開展「蛇口普查」,對島上的6條山溝採取全面踏查。調查人員從溝底排成「一」字形,每人間隔10米~20米,向山頂呈「之」字形緩慢行走,用彩筆在遇見的蛇背部劃標記,間隔3天~5天重複調查一次,第二次標記採用不同顏色。結果顯示,島上約有蛇2.02萬條左右。
保護區成立以後,強化了蛇島封閉型管理,盡力維持環境原始狀態,減少人為原因造成的傷害,使蛇的數量比保護區成立前翻了近一番。
奇特的起源和習性
研究發現,距今2300萬年前,遼東半島與膠東半島之間由陸地相連,由於地勢較低且周圍水系發達,內部積成大面積淺水湖泊。距今258萬年前,在劇烈的地質活動後,湖盆大幅度下沉,海水自黃海湧入,形成現今之渤海,未被海水淹沒的山峰便成了島嶼,蛇島由此形成。
此後,又經歷了多次海進海退、滄海桑田的變化,蛇島時而孤立海中,時而與陸地相連,最近一次被海水包圍大約發生在1.5萬年前。那時的遼東半島氣候溫暖溼潤,處於亞熱帶氣候向溫帶氣候轉化時期,茫茫林海中生存著許多蛇類,蝮蛇的祖先那時就遍布半島。很快,蛇島又一次孤立海中,隔絕在海島上的蝮蛇經歷漫長演化形成了如今獨特的種群。
蛇島上的蝮蛇是幸運的,相比其他蛇類,它們更加耐饑渴。蛇島沒有淡水,全靠雨水和露水「解渴」。水的問題解決了,食物從何而來?蛇島處於東亞鳥類遷徙的必經之路,每年春秋之際,一批批候鳥到此短暫落腳,成為送上門的「大餐」。蝮蛇擁有捕食鳥類的精良武器——頰窩(感知熱源)和毒牙,再加上它們的祖先在陸地上練就的捕鳥絕技,依靠偽裝色和擬態枯枝伏擊鳥類。雖然一年只吃「兩頓」,但也得以延續種群至今。
在蛇島,蛇捕鳥不算新聞,鳥捕蛇才是新聞。相關文獻記載,在候鳥遷徙時,為數不少的猛禽會途經蛇島,其中就有捕食蛇類的猛禽,並確有猛禽吃蛇的記錄。
蝮蛇有了「身份證」
完成了清晨的計數觀測後,王小平又和同事開始常規監測。王小平在蛇類分布較為集中的蓄水池周圍找到幾條蛇,先是用捕蛇鉗控制住蛇的頭部,再用手按住蛇頭,讓蛇的身體儘量放鬆,測量體長、尾長、體重,判斷性別、估測年齡,檢查是否進食,並記錄棲息位置和環境。一系列測量過後,工作人員拿出一個圓柄狀的儀器,在蛇尾處輕輕一掃,儀器上顯示出一串數字,這便是蛇的「身份證號」。
2014年至今,保護區科研人員通過皮下注射的方式,為900餘條蛇安裝了電子晶片。通過晶片,工作人員可以追蹤識別個體,了解蛇類生長變化與進食情況。「目前記錄的年齡最大的蛇有20多歲。」王小平說,他最喜歡兩三歲的蛇,因為相比於老年蛇,它們生存的時間會更長,從中得到的信息也更多,更具科研價值。
為了保護蝮蛇,保護區工作人員除了開展日常監測,還在島上較乾旱的地段和蛇密度較大的區域放置了800餘個水盆,為蛇補充水源。在鳥類遷徙季節,水池周圍的小型鳥類明顯增多,從而提高了蛇的捕食率,對提高蛇的越冬成活率有很大幫助。
蛇島是研究海島生態系統的天然實驗室,同時也是物種保護的最佳實踐地。王小平說:「除了保護好棲息地,也要保護好鳥類,如果鳥類減少了,蝮蛇也將難逃厄運。祝願蛇島上的『居民』世世代代繁衍不息。」
●採訪手記
中國只有一個蛇島。即使在世界範圍內,一個小島生活著2萬餘條單一種類的蛇,也是絕無僅有。
在蛇島採訪時,正趕上颱風「海貝思」的外圍勢力在渤海掀起了狂風巨浪,所有船舶停航。蛇島在秋冬季節經常受到冷空氣影響,海況惡劣,島上補給十分困難。有的科研人員最長一次駐島竟達到了29天,由於島上沒有淡水,只能憑藉上一次運輸上島的飲用水維持生活。在較為艱苦的生活條件下,保護區實現了全年有人值守,為保護蛇島生態做出了巨大貢獻。
與蛇島相隔3海裡的海貓島(又稱「鳥島」)曾經也有蛇類生活,際遇卻截然不同。蛇島1980年被列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海貓島成為飛機練習投彈的靶心,島上植被所剩無幾。如今的海貓島仍然是無人管理的荒島,島上依舊鳥聲啾啾,蛇類卻已經滅絕。
自帶「幸運光環」的蛇島,仍需要我們的大力保護,才能讓子孫後代有機會看到這一獨特的世界奇觀,一睹滄海「遺珠」的風採。
來源:中國海洋報
記者: 王自堃
編輯:吳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