鴿子為什麼不存在近親繁殖的問題?在古代,鴿子和一些其它和人類關係比較緊密的動物一樣,被逐漸馴化成為可以為人類服務的動物,一開始多為信鴿,後來又細化為賽鴿、觀賞鴿等。為了保證鴿子血統的純正,或者刻意放大鴿子在某一方面的突出特點和優勢,人們往往將一些純血統的鴿子進行近親繁殖。
大家都知道,人類在異性結合時,是禁止近親結婚的,否則後代個體出現遺傳性疾病的概率會比較大,那麼我們為何讓鴿子近親繁殖呢?在有性繁殖的生物個體中,都含有一定的隱性致病基因,由於是隱性,在個體性狀表達上是表現不出來的,這些隱性基因來源於它們的祖先,通過遺傳將基因逐代進行傳遞,當後代的兩個不同性別的個體具有一定的親緣關係時,那麼來自於同一祖先的隱性致病基因,就會在他們結合時,有一定概率在下一代個體中形成隱性致病基因的純合子,那麼就會導致對應的疾病展現出來,從而嚴重影響子代的身體健康,甚至會出現畸形、發育遲緩、智力地下、部分行為能力不健全等後果。
以上就是近親繁殖最大的危害。不過,對於生物基因的遺傳來說,既有形成有害隱性基因純合子的概率,也有形成有利基因純合子的概率。也就是說,近親繁殖既可以放大有害基因的表達,也可以使好的基因更為穩定。只是從人類的角度來看,我們在繁育後代時,不能冒這個險,畢竟有害基因在子代中被放大顯現的機率為50%,而其它很多生物在長期的進化中,並沒有近親的概念,為了在自然競爭中佔據一席之地,當繁育後代的數量較多、子代個體性成熟時間較短的條件下,是不會考慮這一點的,只要能維持發展種群數量就完成了使命。
當然,這樣的生物在近親繁殖以後,會有一部分子代個體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問題,或者畸形、或者適應能力差、或者出現各種疾病,這部分個體絕大多數存活不了多長時間,就會被無情地淘汰掉,留下的則是身體素質更好、適應能力更強的個體。我們現在生物科學研究和農業種植研究的很多領域,就是應用的上述原理,採用人工幹預的方式,對研究對象開展雜交或者回交,淘汰掉差的個體,保留更優秀的個體。
對於鴿子來說,我們為了更好地發揮它們對我們的服務功能,往往將血統純正、身體素質強的個體,用人工幹預的方法,採取「母子」、「父母」或者同代個體間繁殖的方式,來放大它們的「標誌性基因」,從而得到血統更純、身體素質更佳、耐受力更強、歸巢能力更出色、方向感更好的新個體。在此過程中,肯定會有於此相反的結果,比如出現更容易生病、一出生就有先天性疾病、身體素質很弱的個體,這樣的個體就會被我們人工淘汰掉。由於鴿子的繁殖能力較強,我們的這種人工篩選,並不會對其種群的穩定產生較大影響。
所以,不是鴿子近親繁殖不會出現問題,只要是有性繁殖,近親繁殖都會有機率使後代產生各種各樣的問題,只不過通過繁殖的數量大和幼體成熟時間短來彌補了,沒有被淘汰而剩下的後代,可以維持整個種群的穩定發展。我們用人工幹預的方式,對鴿子進行近親繁育,進一步加快了其優勝劣汰的速度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