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馬克·D.懷特著,徐楠譯,南京大學出版社
本書涵蓋了有關地表最強英雄的基本哲學問題,超級英雄團隊在打擊犯罪的冒險過程中也許會遇到許多困境,經歷各種衝突,本書會一一解開你的疑惑。
《T.S.艾略特傳:不完美的一生》[英]林德爾·戈登著,許小凡譯,上海文藝出版社
T.S.艾略特,1948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一個比起成為詩人更想成為聖徒的人;卻因為無法成聖,而成了偉大的詩人。本書考察了這位二十世紀最偉大的詩人的一生,那遊走於他身上的聖徒與罪人之間的深壑。作者將艾略特的生平與作品互參,以理解這位精神的求索者所經受的試煉:他的缺陷與懷疑能讓一切過著不完美人生的我們找到共鳴。
《北京:公共空間和城市生活(1400-1900)》[美]韓書瑞著,孔祥文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本書作者以北京佛寺、道觀甚至教堂等作為切入點,在詳瞻的史料基礎之上,圍繞寺院與城市生活這個主題,從公共職能、節日慶典、商業功能以及城市融合等諸多方面,把寺院與城市生活的互相影響展現在我們面前。
《城邦變形記》[法]皮埃爾·馬南著,曹明、蘇婉兒譯,新民說·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通過對荷馬、亞里斯多德、西塞羅、奧古斯丁、蒙田、孟德斯鳩和盧梭等人的另類解讀,馬南帶著深刻的問題意識,縱橫於詩學、哲學和神學之間,凸顯過去思想史家忽視的維度,繪製出城邦、帝國、教會和民族國家諸政治形式的思想史,使我們得以理解西方文明演進的核心力量。
《重寫晚明史:內憂與外患》樊樹志著,中華書局
樊樹志先生新作。內憂與外患,是晚明王朝面臨的一個生死難題。在這個兩難之境間,朝廷急於求治卻遇到了大臣的相互傾軋。邊關淪陷,中原土崩,大明王朝在朝臣不斷的黨爭和傾軋中「氣數」殆盡。作者站在全球史的角度聚焦晚明王朝,由朝廷間的日常細節建構晚明大歷史。
《打開:周濂的100堂西方哲學課》周濂著,理想國·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本書是周濂為我們做的一趟跨越2500年的西方哲學精髓之旅的思想導遊。全書100篇文章,每篇都可獨立閱讀;10篇「答問」,針對具有普遍性的問題解疑釋惑。
《大汗之怒:元朝徵伐日本小史》周思成著,山西人民出版社
本書從多方視角展開敘事,還原了當時東亞地區的政治局勢,完整呈現了兩場「元日戰爭」的全貌。書中清晰敘述了元軍的戰爭意圖、備戰過程、進軍路線和撤退狀況,也展現了當時日本方面的權力格局和軍事防禦措施,對元軍失利的原因進行了全面探討,此外,對如何認知這兩場戰爭的性質,提出了獨特見解。
《大英帝國與第一次世界大戰》[英]戴維·雷諾茲著,徐萍、高連興譯,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劍橋大學歷史學教授戴維·雷諾茲通過把英國在一戰中的經歷放在當時的國際背景下進行分析,向讀者講述了苐一次世界大戰對20世紀,乃至現代社會在政治、經濟、藝術和文學等方面的深刻影響。
《道德政治:自由派和保守派如何思考》[美]喬治·萊考夫著,張淳、胡紅偉譯,甲骨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在萊考夫看來,美國政治中保守派與自由派的分裂,不只是個別議題上的黨派分歧,而是源自於道德概念和家庭價值體系的根本差異。他運用認知語言學的隱喻分析無意識世界觀,發現家庭和道德以一種極為隱蔽的方式成為美國政治的核心。
《德意志公敵: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的納粹宣傳與大屠殺》[美]傑弗裡·赫夫著,黃柳建譯,譯林出版社
納粹高層如何通過控制宣傳導向,為屠殺猶太人做準備?納粹宣傳家們真的相信猶太人有罪嗎?種族大屠殺是歐洲漫長反猶歷史的一種必然嗎?本書是研究納粹反猶宣傳的開創性著作。
《附錄和補遺》第1卷[德]阿圖爾·叔本華,韋啟昌譯,上海人民出版社
本書是叔本華晚期的封筆之作,也是確立他哲學家地位的重要著作。「附錄和補遺」的意思即「附屬作品和遺漏之篇」。叔本華解釋書名和內容稱:「這些是附帶的作品,是後來的歲月結出的果實……從某一側面闡釋了我的哲學。」他說,這部書比先前所有的書寫得都更通俗易懂,是「獻給世界的哲學」。
《公正何以難行:阻礙正義的心理之源》[美]亞當·本福拉多著,劉靜坤譯,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
本書通過引入心理學、神經科學的研究成果,剖析司法案件錯判的成因。作者結合了大量科學研究和實際案例分析指出:現有的法律理論和實踐在很大程度上忽視了人們在認知、記憶和判斷上的天然缺陷,刑事司法系統的諸多基本假設缺乏科學證據的支持。
《黑箱:日本之恥》[日]伊藤詩織著,匡匡譯,中信出版集團
在日本,女性公開承認遭受性侵不可想像。而作者伊藤詩織勇敢地站了出來,成為第一位公開長相和姓名控訴性侵的女性。2015年,她遭到知名記者、首相晉三傳記作者山口敬之性侵。之後她不斷訴諸法律,卻要面對司法、媒體、社會的重重壁壘,遭受各種誹謗和人身攻擊。在書中,她不僅談論「性侵」本身,更是對未來發問:如何避免性侵的發生?萬一發生,該怎樣尋求救治?
《黑羊與灰鷹:巴爾幹六百年,一次苦難與希望的探索之旅》[英]麗貝卡·韋斯特著,向洪全、夏娟、陳丹傑譯,中信出版集團
本書以作者麗貝卡·韋斯特巴爾幹之行的沿途見聞為線索,追溯了巴爾幹歷史上緣於民族、宗教、地緣等因素的內外政治糾葛與軍事衝突;也在對當地居民生存現狀的見證中,力圖揭示當地各民族命運的悲劇之謎。
《禁食與盛宴:美食作家佩興絲·格雷的一生》[英]亞當·費德曼著,劉志芳、馮超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本書講述了美食作家佩興絲·格雷鮮為人知的傳奇一生,她提倡的飲食和生活理念如今也是全球的潮流風向標。佩興絲通過寫作傳達的態度影響了一代代人,其珍視傳統美食和地方菜的觀念產生了持久而深遠的影響。
《看上去很美:整形美容手術在中國》文華著,劉月譯,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越來越多不同年齡、不同經濟背景的現代人,為了變得更美更年輕,像購買一項日常服務一樣選擇整形美容手術。這種「美貌的神話」如何在消費革命的推動下愈演愈烈?本書指出,從芭比娃娃到韓流,美容經濟的背後是全球化背景下審美觀的折射;而中國女性對美的認知和身體實踐,則進一步呈現了中國社會文化史的的意涵變遷。
《歷史認識的時空》[日]佐藤正幸,郭海良譯,上海三聯書店
本書是闡釋人類如何認識過去並與過去對話的首部歷史學(歷史認識學)劃時代著作。作者從「歷史」概念入手,探究了「歷史」這個概念中所蘊含的歷史認識與歷史意識,並在此基礎上研究了人類是如何對歷史時間與歷史空間進行認識的,並針對日本歷史認識的相關特徵進行了闡釋。
《羅斯巴德傳》[美]賈斯廷·雷蒙多著,朱海就等譯,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作為羅斯巴德第一部學術傳記,作者賈斯廷·雷蒙多抓住他的思想精髓、個性和歷史意義,完整詳細地追溯了其思想歷程。羅斯巴德經歷了20世紀後半葉美國大多數最有爭議的社會事件和思想爭論,書中都有敘述,因此本書還可以看作是一部生動的美國戰後思想史。
《棉花帝國:一部資本主義全球史》[美]斯文·貝克特著,徐軼傑、楊燕譯,後浪丨民主與建設出版社
棉花產品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以至於我們往往難以注意到它的重要性。但棉花產業的歷史實際上是與近代資本主義的歷史緊密關聯的,理解棉花產業發展史是理解資本主義和當代世界的關鍵。本書通過敘述棉花產業發展的歷史,解釋了歐洲國家和資本家如何在短時間內重塑了這個世界歷史上最重要的一項產業,並進而改變了整個世界面貌的。
《明代的社學與國家》[美]施珊珊著,王坤利譯,啟真館·浙江大學出版社
本書是美國漢學家、明代思想史專家施珊珊教授的代表作之一。作者列舉出豐富詳實的文獻資料,又試圖穿越歷史文本的層層遮蔽和改寫,接近歷史真實;通過梳理社學的興衰變革,闡述該制度的作用、運作和反響,進而構建起明代國家、皇權與社會文化之間精微複雜的關係圖景。
《女人無名:20年追尋真相和正義之路》[美]艾米莉·溫斯洛著,徐曉麗譯,上海譯文出版社
這是一本性侵受害者以非凡勇氣和不斷挖掘真相的決心寫成的回憶錄。1992年,女大學生艾米莉·溫斯洛被一名陌生男子強姦。2013年,已移居英國的她突然接到通知,性侵者被確認並逮捕。被創傷追趕多年的她展開了一場個人調查,在生動展現她長久以來對真相與正義的渴望的同時,也勾勒出性侵受害者所處的社會環境和制度。
《起源:萬物大歷史》[美]大衛·克裡斯蒂安著,孫嶽譯,中信出版集團
追問起源,就是追問存在的意義。《起源:萬物大歷史》融合科學和歷史,回歸哲學-科學傳統,在人類集體知識的基礎上,思考起源的哲學大問題,將分割在細分學科裡的知識,綜合成一個簡潔的對今天世界的整體性解釋,是講給地球70億人的現代起源故事。
《青年變革者:梁啓超(1873—1898)》許知遠著,文景丨上海人民出版社
梁啓超生逢變革時代,他是近代轉型的積極參與者,同時又是中國現代思想學術的拓荒者和奠基人。許知遠轉型之作,五年積澱,回訪歷史現場,狀摹青年梁啓超的希望與挫敗,復活時代的細節與情緒,展現幾代人的焦灼與渴望、勇氣與怯懦。
《日耳曼尼亞:古今德意》[英]西蒙·溫德爾著,吳斯雅譯,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英國著名大眾歷史作家、企鵝蘭登出版集團出版總監西蒙·溫德爾,痴迷中歐歷史、德國歷史,近20年間多次遊歷神聖羅馬帝國故土,探尋各地遺蹟中蘊藏的古老文化元素和歷史淵源,還原一個生動鮮活的德意志。
《奢侈與逸樂:18世紀英國的物質世界》[英]馬克辛·伯格著,孫超譯,中國工人出版社
十六世紀,英國社會所用的奢侈品很大部分是從東方而來,如中國的茶具、絲綢等。到了十八世紀,時尚的消費品變成多為英國製造。這些商品,如各種玻璃製品、金屬飾品、棉布、家具等,紛紛引起購買風潮。本書通過講述奢侈品與娛樂的故事,分析了從十六世紀開始的全球奢侈品貿易到十八世紀英國消費品新的全球貿易的發展。
《現實的社會建構:知識社會學論綱》[美]彼得·L.伯格、託馬斯·盧克曼著,吳肅然譯,北京大學出版社
本書是知識社會學的經典之作,也是社會建構論的扛鼎之作,揭示了作為「客觀現實」和「主觀現實」的社會,到底是如何構成的,又具有怎樣的特性。
《一個單身赴任下級武士的江戶日記:酒井伴四郎幕末食生活》[日]青木直己著,宋愛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櫻田門外之變第二年,28歲的下級武士酒井伴四郎獨自來到江戶任職,為藩主打理日常穿搭飲食。透過伴四郎的日記,可以全面了解這個時代普通人豐富多彩的飲食文化與娛樂活動,一窺江戶最後的繁華勝景。本書為虎屋研究員、日本飲食文化研究者青木直己的代表著作,曾先後改編為漫畫和時代劇。
《中國鴉片史》[法]包利威著,袁俊生譯,中國畫報出版社
1750年,英國不法商販將印度鴉片大量走私到中國,1950年,新中國徹底剷除了鴉片,在這兩百年間,鴉片給中國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本書客觀描述了鴉片在中國的全景:種植與製作、內政與外交,政治經濟與社會、菸民與煙館,深入地探究了鴉片滲透到中國社會的種種原因以及在中國的複雜演變,對認識中國近代史提供了一種全新的視角。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