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百獸之王,獅子一直頗受中國人的喜愛,有人為它雄偉的外表著迷,有人拜服它威猛霸氣的實力。
在中國古文化中經常能看見獅子的身影,無論是文學作品,還是雕刻繪畫,獅子的形象始終都是正面積極的,尤其是在建築藝術方面,獅子簡直就是鎮宅安家的神獸,十之八九的傳統建築都留存著獅子的身影。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獅子在古代中國幾乎是絕跡狀態的,從外來猛獸進化到家喻戶曉的神獸,獅子的&34;也是異常艱辛了。
中國史書中最早對於獅子的記載出現在《穆天子傳》,書中提到周穆王巡遊西域一事,裡面有這樣一句:&34;,&34;指的就是獅子。由此可推,我國在三千年前就已經認識到了獅子的存在。
但是從地理生物角度分析,獅子在千百年前普遍生存在歐洲東南部、非洲大陸和亞洲西南亞,古中國所處的亞洲東部是沒有獅子居住的。所以我國很多專家學者在獅子來歷這個問題上都產生了分歧,支持率最高的版本是認為獅子來源於外來進貢:
據傳東漢章帝時期,西域藩國大月氏曾在某次進貢天朝時呈上了一頭猛獸。
《爾雅·釋獸》提到:此獸名狻猊,如貓,食虎豹。
狻猊就是我國對獅子最初的稱呼,當時這頭猛獸的到來還在都城洛陽引起了不小的轟動,百姓們夾道圍觀,爭相目睹從未見過的玄獸風採。
從此之後,獅子便走入了中國人的視野,越來越頻繁的出現在我國歷史文獻中,踏上了從猛獸到&34;的進化之路。
漢代《十洲記》上書:西海聚庫,洲在西海中,艮方之地,地方三千裡。北接崑崙,二十六萬裡,有獅子,闢邪巨齒,天鹿長牙,銅頭鐵額之獸。
先輩們在最開始接觸獅子的時候就認識到了此獸兇猛狂野,口耳相傳之下,獅子的王者威儀就在民間散播開來,漸漸地就被賦予了&34;功能。南朝畫家張僧繇曾所畫的獅子圖就被當時很多人奉為驅邪避災的&34;,在市面上一度到了千金難求的程度。
唐代時期,由於外來佛教盛行,獅子又被度上了一層禪意,象徵著佛法的威望和力量,所以唐朝信佛的王公貴族下葬時,通常都會帶著一批獅子形象的工藝品,作為除妖驅鬼、避煞納福的鎮墓獸,現在挖掘的唐代墓葬中就曾出現許多獅形雕塑。
從此以後,獅子就常常被當做守護神獸廣泛出現在民間百姓家中,其本身的猛獸性質外加上宗教賦予的神秘色彩,使得獅子成為了人們狂熱追捧的&34;神物,在建築行業瘋狂地刷了把存在感。
石獅子的形象特徵普遍都是捲髮、巨眼、張口、露齒、利爪,一副雄壯威嚴的樣子蹲坐在門口兩側,不管是廟宇、朝堂,還是府衙、宅邸,都至少有一頭石獅佇立把守,氣宇軒昂地恪守鎮宅職責。唐代閻隨侯還專門為此作了一首《鎮座石獅子賦》:
&34;故宮的太和殿外至今還蹲守著兩尊雄偉的石獅。」
舞獅最早是在佛教儀式中用作慶祝的。在佛教傳統文化中,佛的誕辰這天都需要舉行&34;活動,就是用鮮花寶車拉載著佛像巡遊城池,歌舞伴奏是必不可少的,舞獅也是其中一環。
北魏《洛陽伽藍記》有載:&34;
百姓們爭搶著看舞獅表演以至於發生了踩踏事故,導致有人在擁擠中喪生,足以見得當時群眾對舞獅的喜愛。到了唐代,舞獅文化又達到了新的高潮,民間表演、宮廷禮樂、軍營慶祝等等,這項活動似乎已經成為了大家喜慶日子裡必備的娛樂節目。鑼鼓喧天的熱鬧氛圍中,或威嚴或靈動的獅子眨巴著銅鈴似的大眼,激情四射地舞動著身軀,表演者將雜技、武術和舞蹈技能全都融為一體,極具張力地展現著舞獅的遒勁機敏。
如今舞獅已經被看作是中國傳統民俗文化的一種代表,它攜帶著鮮明的華夏特色,獨特的外觀形象讓舞獅表演成為中國文化的代表,只要有華人聚集的地方就必然有這項表演。
中國人對獅子的喜愛還表現在日常生活娛樂中。因為獅子百獸之王的威名,人民群眾都視獅子吼為氣勢雄厚的形容詞,還衍生出了一個趣味性的稱呼:&34;,專門指一些脾氣火爆的婦道人家。甚至武林名門少林寺都創造了一套以獅子為原型的絕學&34;,多次出現在俗家話本裡,被江湖人士贊為上乘功法。
宋代時,獅子更多是作為吉祥福瑞的代表出現的,在造型樣貌方面也有了極大突破。以繡球為例,宋代女子常在自己的招親繡球上縫製獅子花紋,期盼祥瑞喜慶的好姻緣。當時的獅子形象與唐朝前期相比,已經脫離了寶相威嚴,更偏向寵物的可愛靈動,市面上還出現了許多獅子玩偶,都是脖系鈴鐺,調皮玩樂的動態形象,尤其是母獅和幼獅綁定的雕塑造型,一度是婦女兒童追捧歡迎的掌中寶。
此外,唐代之前的獅子多為&34;,製作者通過細緻入微的觀察,掌握了獅子的舉止細節和行走變化,雕刻出來的作品展現的是獅子步履穩健、昂首挺胸的動態之姿,仿佛正在巡遊自己的領地一般,視覺上突出了它們威猛雄健、霸氣外露的高貴形象。
自從外來戶獅子被中國百姓所熟識,民間對於它的討論熱度就一直居高不下。據《元代石獅趣談》記載,唐朝都城中的居民都住在&34;裡,這是一片由政府劃分的居民區,周圍都有圍牆圈定,坊門外是商業娛樂的公共場所,門內則是安家住宅之所。而坊門作為兩個場地的分界線,自然是政府部門重點建設的對象。
長安城內每個坊門都會提上所屬地名,兩根承重的坊柱下也各放置著一尊石獅,不僅寄託著人們招吉納福保平安的景願,其石座本身的重量也能鎮壓坊柱,以防颱風大雨等惡劣天氣擊垮坊門,兼具了美觀和實用功能,是官方石獅護門傳統的典型現象。
宋代以後,住宅劃分的限定逐漸寬鬆,&34;慢慢退出了歷史舞臺。石獅開始成為權勢的代表,有錢有勢的高門大戶都喜歡雕刻兩尊石獅鎮宅避禍,原本的坊門被改造成門樓,坊柱下的石獅移到了柱身,成為攀附其上的吉祥花紋。這種建築風格保留至今,已經成了中國傳統建築裡不可或缺的創作形式。
元代初期,守門石獅的材料逐步從石器轉變為鐵器,一方面是因為元朝的鐵器鑄造技術已然成熟,另一方面是因為獅子形象的運用更加廣泛了。不僅是石像,連府邸門環上的銅扣都變成了獅子的造型,這也是獨屬於貴族富戶的鎮宅神獸走向民間普通家庭的標誌。
獅子在佛典中可謂是高頻神獸了,有關於獅子的傳說記錄比比皆是:佛剛出生的時候就有五百個雪獅相伴;佛就是人中的獅子,是人類中最具威信的人;釋迦摩尼誕生那天,發出的第一聲就是獅子吼,寓意天上地下唯我獨尊;獅子也是文殊菩薩的坐騎,伴隨菩薩左右受佛法薰染;獅子形象的狻猊是龍的第五個兒子,佛見他有緣便收為佛香的看守者,日夜吸取香火生機。
各類神話應有盡有,獅子仿佛成為了佛家的專屬神獸,幾乎所有的佛教經典中都有它的身影。名言海外的敦煌壁畫中也曾出現過獅子的面貌,壁畫中的獅子馱著文殊菩薩,身披霞光,神態安詳,通體呈石青色,自帶寶相莊嚴。
獅子在佛教中通常都是護法者的身份,也正是這種正義威嚴的形象,讓獅子成為民眾心中的驅邪守護神,最後演變成了眾多不同的造型物件出現在家宅房屋中,歷經千年時光,造就了中國獨特的&34;文化。
時過境遷,現代建築中已經很少能看到獅子的身姿了,但這並不代表中國的&34;文化已經落沒,而是科技的進步賦予了&34;文化更多的發展空間,它以更加便捷更加多元化的形式隱匿在我們的生活中,春聯、節日的手機開屏、廟會舞獅、年畫等等,&34;依舊在這些領域屹立不倒。
&34;在如今已是全新的文化形象,在世界民族之林中,中國何嘗不是一頭甦醒的雄獅,昂首踏步彰顯著炎黃子孫的威猛雄風。
參考文獻:
《析津志輯佚》
《元代石獅趣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