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蝶鞍又稱空蝶鞍症候群(empty sella syndrome. ESS),指由於各種原因致鞍膈缺陷及垂體窩充盈不足或腦脊液壓力升高,使蛛網膜下隙突入蝶鞍,造成蝶鞍擴大、垂體受壓改變,並可能引起一系列臨床表現,如頭痛、視力減退、視野缺損、良性顱內壓增高症等。ESS曾被認為比較少見,加之臨床症狀無特異性,因而容易被忽視。國外學者對健康志願者的頭顱MRI檢查進行統計,ESS的發現率為4% ,提示ESS可無臨床症狀。原發性ESS多見於女性,尤其是中年以上肥胖的多產女性,臨床可出現頭痛、視力障礙、腦脊液鼻漏、內分泌功能紊亂、高血壓、肥胖等異常。近年來,隨著影像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尤其是頭顱MRI檢査的廣泛應用,發現的空蝶鞍逐漸增多。
女性,50歲,A.矢狀面T1WI,B.冠狀面T2WI。蝶鞍擴大,其內充滿腦脊液信號,垂體受壓、變薄,緊貼鞍底(箭)。確診空蝶鞍依賴於影像學檢査。在CT與MRI應用之前,X線氣顱造影是診斷ESS的主要手段。影像表現為氣體進入鞍內,但氣顱造影屬於有創性檢査,不易被患者及臨床醫師接受,CT檢査診斷ESS易於漏診,尤其顱底的X線偽影使CT的診斷價值進一步受限。MRI具有多方位成像能力,圖像的清晰度和分辨力高,在顯示鞍內解剖結構和腦脊液分布方面比CT更準確,是目前發現和確診空蝶鞍的最佳手段。空蝶鞍的主要MRI徵象包括擴大的蛛網膜下隙佔據蝶鞍上方,垂體受壓、變薄,可伴蝶鞍擴大。在冠狀層面上,漏鬥徵表現為垂體柄位置居中,直接伸入鞍內垂體(如圖)。漏鬥徵具有特徵性,此徵象有助於排除鞍內實質性腫瘤和囊腫性佔位病變。
[1] 李寶新,空蝶鞍綜合徵的磁共振成像診斷與分析,山西醫藥雜誌[2] 汪 雲,唐金蓮,空蝶鞍症候群的MRI診斷.中國中西醫結合影像學雜誌
版權申明:本公眾號所有文章系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且註明來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轉載的媒體及個人可與我們聯繫{微信y779243973},我們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