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伯和祝英臺羽化成蝶的愛情故事,你一定知道。可是你知不知道,他們化成了什麼蝴蝶?
上海動物園科技信息科技術人員陳志兵拋出的這個問題,讓記者一愣。隨後,他一臉嚴肅地說:「那叫玉帶鳳蝶。它的翅膀斑紋美麗,還有長長的尾突,是上海較常見的品種。」
40歲剛出頭的陳志兵,是園裡的蝴蝶專家、高級工程師,還是科普作家。原先,他飼養著蝴蝶館裡的數千隻蝴蝶,研究它們的蛻變過程,還常常跑到深山裡尋找蝴蝶新品種。這幾年,他轉做科普工作,呼籲人們愛護動物、保護環境。
不過,陳志兵仍養著蝴蝶幼蟲。他打開一隻鑽了小孔的密封塑料盒,小心翼翼捧出一條附著在葉片上一動不動的青蟲,輕輕撫摸背脊上的突起花紋,逗弄幾下觸角。「你看,它的身體圓鼓鼓,開始變得透明。再過幾天就要開始結蛹、化蝶,達到短暫生命中的巔峰時刻。」9月底上海動物園即將舉辦第二屆蝴蝶展,陳志兵到時就要向遊客展示毛毛蟲羽化成蝶的過程。
70種本地品種全部找齊
記者採訪過動物園的許多飼養員、獸醫和動物行為專家。這些經常和動物打交道的人,不少性格執著、單純。
1973年出生的陳志兵,身上也有類似特質。作為上海動物園最有經驗的蝴蝶飼養員,他從小就喜歡抓知了、研究毛毛蟲、看螞蟻搬家;後來考上上海農學院植物專業,更是潛心研究各種昆蟲。「昆蟲中最美麗的一種當然就是蝴蝶。」陳志兵告訴記者,上海本地蝴蝶大概就有70種。上海動物園從1995年開始籌建蝴蝶館,他們幾名工程師找全了上海的品種,還從全國引進各種品種的蝴蝶。
每天清晨,看著蝴蝶翩翩飛舞,對陳志兵來說是一種獨特的享受。「你知道嗎?蝴蝶飛舞的姿勢中藏著它的語言。」陳志兵可以讀懂這種特殊的語言:眼前掠過一隻黑色翅膀、帶有橘色斑紋的蝴蝶,正在追逐其它蝴蝶。陳志兵說:「那是三斑鳳蝶在婚飛」。婚飛,指的是雄蝶尋找飛翔中的配偶。不過,這隻三斑鳳蝶正在追逐一隻枯葉蝶,陳志兵笑稱「上錯花轎」。
蝴蝶看多了,目光也變得敏銳。陳志兵注意到了一些翅膀殘疾的蝴蝶,對其進行研究後發現:這些蝴蝶的翅膀不對稱或者不完整,原因可能是蛹期曾遭遇風沙、冰雹等自然災害的侵襲。不過令人感嘆的是,形體上的殘缺並沒有影響飛行,這些蝴蝶飛舞的姿勢雖然有些怪異,卻同樣頑強地尋找配偶、延續生命。
前些年,他常常在上海近郊尋找蝴蝶:用自己製作的網兜,專門來捕捉成蝶;紙制三角包,用來臨時存放蝴蝶卵;乾淨的小塑料盒,戳幾個孔,墊上葉片,就成了毛毛蟲的家。
尋找蝴蝶可比抓知了難多了。每種蝴蝶的成蝶和幼體,會出現在不同的地方。要找到它們,得先了解它們的食物。比如,大紅蛺蝶只吸食爛果的汁液,樟青鳳蝶、酢漿灰蝶喜愛花蜜,柳紫閃蛺蝶青睞樹汁,寬尾鳳蝶則吃地上的鹽分。只有先找到蝴蝶的食物,才能發現它們的身影。而只有在鮮嫩的樹葉上,才能找到蝴蝶幼蟲;在背陰面、人跡罕至的樹叢裡,才能發現比芝麻還小的蝴蝶卵。
鳳蝶、粉蝶、蛺蝶、小灰蝶、弄蝶……陳志兵把上海能夠找到的蝴蝶都引進了上海動物園。品相好的製成標本給遊客參觀,有時他還會幫助蝴蝶卵孵化、飼養幼蟲,然後將其放飛到蝴蝶館。
漫山遍野尋得珍寶蹤影
上海郊區的蝴蝶被找了個遍,陳志兵開始把眼光投向蘇浙一帶。6、7年前,他與幾名同伴一起,走進天目山尋蝶。和所有的科學研究一樣,新領域總是充滿驚喜,之後就會越來越難。天目山尋蝶頭幾年,他和同伴們補充了幾十種蝴蝶品種,可很快就遇到瓶頸:旅遊開發越來越快,蝴蝶日益稀少,文獻上記載的幾個珍稀品種,始終沒有看到。
2008年開始,陳志兵開始尋找珍貴的黎氏豔灰蝶。資料記載,這種蝴蝶從6月起出沒山林,喜青岡樹汁液。可天目山裡漫山遍野都是青岡樹,哪裡才有這種珍貴蝴蝶的蹤跡?一次,他在山裡找了整整一天,手腳被藤蔓劃破,累得頭昏眼花之際坐在樹下乘涼,信手掰下一片樹葉拿在手裡。怎麼有些異樣?這片青岡樹葉上正躺著一隻懶洋洋的毛毛蟲。
這應該就是黎氏豔灰蝶幼蟲!儘管「素未謀面」,但陳志兵對這條毛毛蟲早已熟悉——他無數次從資料上讀到它,無數次拿著放大鏡仔細看它的照片。於是,小心翼翼把毛毛蟲收進隨身帶來的空盒,興高採烈地摘下一大把青岡樹葉,裝滿一個背包帶回家。他要給幼蟲準備充足的食物,讓它蛻變成蝴蝶看個究竟。果然,一個月後,毛毛蟲化成一隻美麗的黎氏豔灰蝶,在屋子裡展翅飛翔。這隻雌蝶品相極佳,翅膀上有著3種顏色的美麗紋理,真是賞心悅目。
這次「幸運」為下一步打開了局面。陳志兵循著線索認真研究黎氏豔灰蝶,找到其出沒的規律。如今,他每年都能在天目山找到幾十條黎氏豔灰蝶幼蟲,還能輕而易舉發現它產下的卵。
好運總是接踵而來。2011年7月的一個周日,陳志兵在山裡轉悠。本以為發現新品種的可能性不大,於是他更多地是放鬆心情享受寧靜。突然,一隻貌不驚人、翅膀灰色的蝴蝶飛過眼前。整個人一激靈,這是一個新品種!用網兜網住蝴蝶一看,果然是從未命名過的孔弄蝶。陳志兵為這種蝴蝶建立族譜,將其命名為濟公孔弄蝶——因為這裡是濟公的故鄉,而且這種蝴蝶不像其他的那樣絢爛美麗,顯得低調含蓄。
其實,對於科學工作者來說,好運降臨遠不只是「上天的眷顧」,而更是對辛勤探索的回報。深山老林中,尋覓珍稀蝴蝶的蹤影;成片森林中,在小小几片樹葉上找到蝴蝶產的卵。陳志兵說,外行人看來猶如大海撈針,但其實沒有那麼困難。「如果能詳細了解每一種蝴蝶的生活習性,就能不斷縮小範圍,聚焦到它出沒的地方。」
樂於科普蝴蝶的脆弱之美
蝴蝶研究是一個小眾領域,全國不到200人在鑽研這個專業,其中不少是「民間高手」。陳志兵與他們中的許多人有過交流,他告訴記者:「每個人的看家本領不同,有人擅長辨識種類,有人研究蝴蝶交互關係、進化史和親緣關係,有的則聚焦於高難度的族譜修訂。」
不過,他們這些內行人的交流,不一味攀比「功夫高低」,而是分享鑽研的樂趣。陳志兵每天都要在蝴蝶身上花很多時間。他的家裡有一張大桌子,桌上各種盒子、罐子裡放滿蝴蝶幼蟲,冰箱裡也塞滿了餵給它們吃的葉子。下班後在家觀察毛毛蟲,給它們餵食,一抬頭竟已過午夜12時。
陳志兵向記者展示一隻即將羽化的蝶蛹。在他看來,蝴蝶蛻變的過程很詩意:過幾天,蛹殼的頭部、胸部會呈T字形裂開;然後,成蟲的頭和前足伸出,接著是中足、後足和柔軟的翅膀;很快,身體就會脫離蛹殼。起初,蝴蝶的翅膀柔軟皺縮,飛不起來。幾小時後,逐漸伸展變硬,身體變得輕盈靈巧。然後,它就能振翅飛翔,撲向廣闊大自然的懷抱。
如今,陳志兵把更多精力轉移到科普上。他想讓更多的人了解,蝴蝶是一種脆弱的生命,卻是植物授粉的重要使者;它們生命綻放的時間不長,天敵卻很多……最近,他正忙著參與動物園第二屆蝴蝶展的布展工作,要在蝴蝶花園裡放飛活蝴蝶,在展廳裡布置標本,還要製作展板介紹相關知識。
陳志兵說,人類站在生物鏈的頂端,這既是一種榮耀,更應該是一個警醒。「在自然界面前,我們必須克制破壞的欲望,與各種生靈和平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