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量子競賽再加速:百億美元市場背後,角力量子霸權 | 年度行業研究

2021-01-11 36kr

編者按:

闊別波瀾壯闊的2020年,我們即將迎來充滿希望與未知的激蕩新十年。科技與資本的雙重推動,是這個十年的時代主旋律,也很可能成為下個十年的創新主推力。因此,臨近2020年年底,我們推出了「年度行業研究」這個系列,選擇了當下最受關注的領域進行系統梳理。這些行業,或正在改寫當下新經濟格局,或有可能重塑未來商業甚至國際格局,或是36氪讀者感興趣,或是正產生巨大的社會影響。我們也希望用這樣的方式,和我氪的讀者一起「無限拓展邊界」,一起「更先看到未來」。

本文是這個系列的一篇。我們選取了量子計算這個行業。2020年量子計算不斷實現技術突破,習近平總書記10月16日在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中的講話,也讓量子計算被更多人關注。 事實上,2020年全球量子計算的重要玩家也都在不斷實現技術突破。未來,這既是突破摩爾定律的關鍵,也很可能是影響國際格局的重要變量。


**

作者:李子月

編輯:石亞瓊(syq@36kr.com)

**


2020年量子計算不斷實現技術突破,習近平總書記10月16日在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中的講話,也讓量子計算被更多人關注。 

事實上,2020年全球量子計算的重要玩家也都在不斷實現技術突破。未來,這既是突破摩爾定律的關鍵,也很可能是影響國際格局的重要變量。

本文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對量子計算行業進行梳理:量子計算發展史、技術原理和科研難點、主要技術路徑、應用方向、中外發展程度對比、中外同賽道玩家盤點等

一、量子計算是突破摩爾定律的必然

依據摩爾定律,每隔18個月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元器件數目約增加一倍, 計算機的計算性能也增加一倍。目前集成電路製造工藝處於14nm和10nm技術代量產階段,更小尺寸的技術代7nm和5nm處於研發階段,即將達到控制電子的物理極限。因為當單個電晶體縮小到只能容納一個或幾個電子,就會出現單電子電晶體,量子隧穿效應將影響電子元件正常工作。

在經典計算機裡儲存信息的單位是二進位的比特(Bit),即一個比特表示的是「0「或」1「。量子計算機裡儲存信息的單位是量子比特(Qubit),量子比特除表示「0「和」1「外,還可以表示「0」和「1」多種組合。這使得量子計算機的算力遠遠超過經典計算機(我們所熟知的「量子霸權」指的便是量子計算裝置在特定測試案例上表現出超越所有經典計算機的計算能力)。因此欲突破摩爾定律瓶頸,量子計算是很有前景的選擇。

二、量子計算發展史

從1981年費曼提出量子計算機概念,量子計算開始進入理論研究階段。但之後更多的裡程碑式的進展大都在量子算法方向。Detusch-Jozsa 算法首次明確展示了量子計算的優勢,但是該算法的科學性大於實用性。後來人們提出的具有實用性的算法主要分為 2 類,分別是質因數 分解類算法和無序搜索類算法,分別以Shor算法和Grover算法為代表。1994 年 Shor 提出了大數分解量子算法, 指數加快了大數分解, 1996 年Grover 提出了量子搜索算法, 平方根地加速了無序資料庫的搜索。1998年,IBM、牛津、伯克利、斯坦福和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製作了一個2比特的計算系統。

從2007年D-wave實現歷史上第一臺商用量子計算機後,量子計算進入商業爆發期。2017年IBM宣布成功研製50比特處理器原型,「量子霸權」進入爭奪關鍵期。2018年Intel和Google相繼達到49比特和50比特。2019年Google利用53量子比特量子計算機3分鐘完成全球最強大超算Summit花一萬年的計算實驗,並宣布Google已實現「量子霸權」。2020年下半年,量子計算巨頭爭相發布最新科研成果和產品,其中包括Honeywell發布10比特QV128離子阱量子計算機和IonQ發布32比特400萬離子阱量子計算機。

(量子計算大事件 圖片來源:36氪根據公開信息整理)

三、量子計算原理和難點

在經典計算機裡儲存信息的單位是二進位的比特(Bit),即一個比特表示的是「0「或」1「。量子計算機裡儲存信息的單位是量子比特(Qubit),具有疊加(Superposition)和糾纏(Entanglement)這兩個特殊的屬性。

量子比特除表示「0「和」1「外,還可以表示「0」和「1」多種組合,這就是疊加。因為疊加,量子計算機可一次性的計算這個狀態的所有結果。而這種狀態在被觀察時會坍縮成「0」或「1」其中一個確定的值。因此雖然量子計算擁有如此巨大的隱形並行計算優勢,我們一次計算只能得到一個結果。因此為了充分發揮量子計算的優勢,我們需要設計相應的算法,將量子計算的這種隱形並行計算優勢發揮出來。

糾纏性質體現為,一個研究人員製備糾纏過的量子比特對,處於單個量子比特狀態時,改變其中一個量子的狀態,另一個也會瞬間改變,即便在宇宙中相距很遠。這一性質使得在量子計算機中添加量子比特時,計算機算力呈指數增長。

實現量子計算機需要具備量子製備和控制能力。然而量子比特非常脆弱,與環境相互作用會導致量子行為衰減甚至最終消失,最輕微的振動或溫度變化都可能削弱計算機的算力,導致計算錯誤,這也是量子比特實驗需要在超低溫或真空下進行的原因。添加更多量子比特會有一定幫助,但可能需要數千個量子比特才能保證一個高度可靠的邏輯比特,然而增加一個量子比特會使實驗難度成指數級增加。

目前各個實驗平臺距離實用化量子計算所需要的成千上萬的量子比特數有相當的距離, 量子邏輯門保真度距離容錯性量子計算的閾值還有大幅提升的空間。

同時,並非所有的計算過程,量子計算都比經典計算有優勢,比如普通的加減乘除運算,量子計算機相對於經典計算而言並沒有本質差別。量子計算只在某些問題上有優勢。

四、量子計算主要技術路徑

目前量子計算有幾個主要的技術路徑:超導、離子阱、矽量子點、拓撲、光量子、中性原子、分子自旋、谷量子比特等。

超導量子計算是基於超導電路的量子計算方案,核心器件是超導約瑟夫森結(Josephson Junction),系統工作要求在超低溫下,且可利用現有的半導體微加工工藝製作微波電子器件。超導量子電路在設計、製備和測量等方面與現有的集成電路系統相容性較高,對量子比特的能級與耦合的設計與控制非常靈活,是目前最有希望實現通用量子計算的實現方法之一。

離子阱也是相對領先的量子計算實現方法。離子阱不需要超導、半導體系統的極低溫環境。同時,離子阱使用的是可見光光子,單光子之間沒有相互作用使得光子之間不相互幹涉,因此更適用於遠距離量子通信。離子阱的缺點包括相互作用時間長、實驗手段複雜、難以集成。目前的技術難點包括,如何把大量離子在小範圍內囚禁起來,以及如何控制高精度高能量的雷射。因此囚禁離子未來發展取決於兩個重要因素,一是微波晶片製作工藝,二是雷射控制。

矽量子點,即半導體量子晶片具有良好的可擴展、可集成特性,且完全基於發展相當成熟的傳統半導體工藝,同樣適用於量子計算。

拓撲量子計算是近十幾年發展起來的一門新興交叉學科,包括量子計算、拓撲學、拓撲量子場論、以及含拓撲序的凝聚態物理等,利用多體系統中的拓撲量子態來操控和存儲量子信息,具有內在容錯能力。拓撲量子計算的優點包括無需大規模糾錯、抗幹擾能力強、相干時間可無限延長及兩比特門保真度可達100%。然而相較於超導、半導、離子阱等方向,拓撲技術發展階段還較初始。

光量子方面,因其不滿足第4條量子邏輯門的要求,單光子之間沒有相互作用使得光子之間不相互幹涉,這是光量子適用於遠距離量子通信的原因,但也是其在量子計算中的弱點。

(量子計算主要技術路徑科研進展 圖片來源:36氪根據公開信息整理)

如圖中所示,目前超導和離子阱方向研究公司最多,發展最快,行業領先的為Google的72量子比特超導量子計算機和IonQ的32量子比特QV400萬的離子阱量子計算機。半導、拓撲和光量子方向也有一定進展。具體中外量子計算機在各個領域的研發進展,在文章後面會有詳細對比。

除量子處理器外,量子軟體、算法以及雲平臺等技術也至關重要。

量子軟體尚處於起步階段,由於量子計算的邏輯與經典計算有很大不同,需要軟體編程者和應用開發者具備量子計算的思維和工程適配能力,是的量子軟體開發具有挑戰性。

量子算法方面,20世紀90年代中期提出的Shor算法和Grover算法是量子計算發展的裡程碑,之後量子算法的後續發展緩慢。目前核心算法依然有限,只在特定問題上具有理論優勢,並不能適用於所有問題。

量子云平臺方面,目前量子計算機的接入途徑包括使用專門搭建的量子系統和通過量子云平臺。由於量子處理器對環境的要求十分苛刻,運行條件和維護成本高,目前只有極少數企業和科研機構能獨立擁有。通過雲服務接入量子處理器的量子計算雲平臺成為量子計算應用的重要手段。

五、量子計算應用方向

量子科學的發展催生了量子計算、量子通信和量子測量三大領域。

量子計算機相較於經典計算機,在算力上具有顛覆性。量子計算應用初期,消耗時間和成本巨大的行業,如生物製藥、化工、能源等將佔據大部分市場份額。後期憑藉本身對計算的直接需求,對計算能力要求較高的科技行業,如搜索、數字安全、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等,市場份額逐漸擴大成為量子計算應用領域的主流。

量子組合優化中的量子近似優化算法(Quantum Approximate Optimization Algorithm,QAOA)和量子退火算法(Quantum Annealing Algorithm,QAA)已在製造業、商業、電信業、智慧交通與車聯網等方向有實際應用。D-wave的量子退火算法世界領先。D-Wave與德國航天中心DLR合作利用量子退火機實現了飛行門的優化分配;與Recruit Communications 和早稻田大學利用量子退火處理器實現了廣告展示優化;聯合英國電信、倫敦大學學院和布裡斯託大學圖案鎖電信產業中的可優化方向;大眾將研發的交通管理系統部署在加拿大D-wave量子計算機上,實現快速路線規劃等。

量子模擬技術可用於化學分子或神經網絡建模,應用於製藥、生物和新材料方向。具有極高的複雜度和隨機性的金融市場也可能通過量子模擬等實現。已被美國Rigetti收購的QxBranch正在與澳大利亞聯邦銀行合作開發量子計算模擬器,有望用於銀行的金融服務。

量子計算與人工智慧的組合也令人充滿期待,應用方向包括人工智慧自然語言和圖像處理、人工神經網絡等。2020年4月,Cambridge Quantum Computing宣布在量子計算機上執行的自然語言處理測試獲得成功,為全球首次成功案例。有研究表明,人腦處理信息的過程可能與量子現象有關,量子神經網絡可能會比傳統人工神經網絡更適合模擬人腦的信息處理過程。

量子通信是利用量子力學特有的相干、糾纏現象,用量子比特作為載體進行信息傳遞的通訊方式。因對量子系統的任何測量都會對系統產生幹擾,可有效防止第三方侵入,保護信息不被竊聽。量子秘鑰分發(Quantum Key Distribution,QKD)技術使通信雙方能夠產生並分享一組隨機、安全的密鑰,用於加密和解密信息,但並沒有傳輸任何實質信息。

量子測量基於微觀粒子系統及其量子態的精密測量,完成被測系統物理量的執行變換和信息輸出,在測量精度、靈敏度和穩定性等方面比傳統測量技術有明顯優勢。主要包括時間基準、慣性測量、重力 測量、磁場測量和目標識別等方向,廣泛應用於基礎科研、空間探測、 生物醫療、慣性制導、地質勘測、災害預防等領域。 

六、中外量子計算發展程度對比

我國科技公司相比於美國等進入量子計算領域的時間較晚,在量子處理器研製和量子計算應用方面與美國相比仍有較大差距,量子通信處於領先地位。近年來通過與科研所合作或聘請知名科學家等方式開始布局,但很多還在探索階段,沒有進入產業化,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還有很大差距。

Google、IBM、Intel、Rigetti、D-wave和中國本源量子等公司主要研究方向均為超導。目前Google於2018年發布的72比特計算系統為行業領先。國內本源量子今年推出6比特的超導量子計算機「悟源」,對標IBM 2017年5比特量子計算機。預計今年年底,將上線的2比特半導體計算機「悟本「,對標Intel 2018年的水平。從當前的進度來,公司在超導技術方向於IBM的差距約為3年,在半導體技術路徑上,與對標Intel 差距約為2年。

Honeywell、IonQ、MIT林肯實驗室等主攻離子阱方向。目前行業領先的是IonQ今年10月推出的32比特QV400離子阱量子計算機,以及Honeywell技術指標達到10比特QV128的離子阱量子計算機H1。國內啟科量子的「天算1號」的離子阱量子計算機項目預計在2-3年內完成,技術指標可達到 100個可操控量子比特以上,量子體積將達到億級。2022年將啟動離子-光子糾纏的分布式量子計算機研發。

Intel和中國本源量子等主攻超導方向的公司,也關注矽量子點即半導體方向。2020年10月 澳大利亞Silicon Quantum Computing SQC實現了矽原子雙量子比特99.99%的超高保真度,打破了當前公布的谷歌Sycamore 最大99.64%雙量子比特保真度的最高記錄。本源量子預計今年年底上線的2比特半導體計算機「悟本「,對標Intel 2018年的水平,差距約為2年。

Microsoft量子計算機主攻方向為拓撲,近日其與哥本哈根大學合作推出製作拓撲計算機的新材料,將用於實現真正的拓撲計算機。國內目前還沒有關注這一方向的量子計算公司。

量子通信方面,我國處於領先地位。量子衛星是中科院空間科學先導項目之一,由潘建偉院士帶隊,2011年立項,經5年研究準備,於2016年發射升空,成為全球第一顆用於進行量子科學實驗的衛星。2017年墨子號成功實現兩個量子糾纏光子,被分發到相距超過1200公裡的距離後,仍可繼續保持其量子糾纏的狀態。今年6月,中科院利用墨子號實現基於糾纏的無中繼千公裡量子保密通信。國盾量子主要在量子通信領域發展,現為量子通信設備製造商和量子安全解決方案供應商。今年7月,國盾量子(股票代碼:688027)在科創板正式上市,為中國量子通信領域首家A股上市企業。啟科量子於2019年完成基於單光子的量子秘鑰分發系統產品化階段,2020年實現基於糾纏態的量子信息傳輸,目前正在部署產品落地。 

七、國外量子計算賽道玩家  Google

量子處理器是現階段量子計算技術的主要研究熱點和核心瓶頸,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超導(目前進展最好最快的一種固體量子計算實現方法)、離子阱(同樣相對領先的實現方法)、光量子、矽量子點、中性原子、拓撲、分子自旋、谷量子比特等。常用衡量量子處理器性能的單位包括量子比特數量(Qubit,Q)和量子體積(Quantum Volume,QV)。Google在量子處理器方面的主要研究方向為超導。2018年推出72Q處理器Bristlecone,當時在量子比特數量上全球領先。2019年10月Google利用53Q量子計算機,用3分鐘完成全球最強大超算Summit花一萬年才能完成的計算實驗,Google研究人員宣布Google已實現「量子霸權」。

在量子軟體方面,Google擁有開源量子計算框架Cirq。2020年初利用TensorFlow原本在機器學習領域中的強勢地位推出了量子機器學習庫TensorFlow Quantum,搶佔量子機器學習領域的先機。

今年8月,Google量子研究團隊在量子計算機上模擬了迄今最大規模的化學反應,該研究成果將徹底的改變理論化學,從而改善各種行業,如醫學、工業等。

 IBM

IBM在量子處理器方面的主要研究方向為超導。 2017年推出50Q處理器,今年8月相繼推出27Q.QV64的Falcon處理器和65Q.QV32的第二版Hummingbird處理器。今年9月,IBM發布了擴展量子技術路線圖,該圖顯示IBM將在2021年實現127Q,2022年實現433Q,2023年實現1121Q,之後量子比特數將達到百萬級。

IBM開發了適用於IBM Q模擬器的全棧式量子軟體,並擁有量子云平臺Q Experience。

 Intel

Intel在量子處理器方面的主攻方向為超導和矽量子點。2018年初推出了49Q超導量子測試晶片,名為「Tangle Lake」;2019年與Bluefors和Afore合作推出量子低溫晶圓探針測試工具,加速矽量子比特測試過程。

 Microsoft

拓撲量子比特是支撐Microsoft量子計算機的主要理念。近些年,超導、離子阱以及光量子計算都取得了矚目的成就,但拓撲量子計算遲遲沒有突破。直到今年9月,Microsoft與哥本哈根大學合作產生了製作拓撲量子計算機的新材料,是Microsoft研究拓撲量子計算機數十年來取得的重大進展。

Microsoft推出了量子程式語言Q#和與之配套的Microsoft開源量子開發工具包,並擁有量子計算雲平臺Azure Quantum。

 Amazon

在2019年底,亞馬遜宣布提供量子計算雲服務,正式入局量子領域。並於今年8月中旬,宣布其Braket量子計算雲平臺全面上市,用戶通過 Braket可訪問D-Wave、IonQ、Rigetti的後端硬體系統。除了運行量子算法,客戶還可以使用Braket來設計運行混合算法。

 Honeywell

Honeywell在量子處理器方面主要研究離子阱技術。繼今年6月發布QV64基於離子阱技術的量子計算機後,10月又突破了QV128。

Rigetti

Rigetti成立於2013年,是美國一家基於超導技術的量子計算初創公司。2019年12月,Rigetti 發布了一款32Q的量子計算機。

Quantum雲服務(QCS)是Rigetti的量子第一雲計算平臺,其產品Forest是世界上第一個用於量子或經典計算的全棧編程和執行環境。

2019年Rigetti收購了量子計算和數據分析軟體初創公司QxBranch。

今年8月,Rigetti完成了7900萬美元C輪融資。截止目前為止,Rigetti共進行了9輪融資,總融資金額達2.69億美金,投資方數達38位,包含貝瑟默風險投資公司(Bessemer Venture Partners)、富蘭克林鄧普頓(Franklin Templeton)等多個知名國際投資組織。

 IonQ

IonQ成立於2016年,是美國一家基於離子阱技術的量子計算初創公司。今年10月,IonQ宣布推出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QV400萬量子計算機。

2019年10月,IonQ在由三星孵化基金(Samsung Catalyst Fund)和Mubadala資本(Mubadala Capital)領投,Google Venture、Amazon等跟投的新一輪融資中,獲得5500萬美元。這一輪融資使其融資總額達到7700萬美元。

 QC Ware

QC Ware成立於2014年,是美國一家量子云計算平臺開發公司。QC Ware擁有量子云平臺Forge,合作公司包括Google和IBM。

2018年10月,QC Ware獲A輪融資650萬美元,由Citi和Goldman Sachs領投。迄今為止融資總額達1470萬美元。

 Cambridge Quantum Computing(CQC)

Cambridge Quantum Computing(CQC)成立於2014年,是英國一家量子計算軟體初創公司。

今年4月,CQC宣布在量子計算機上執行的自然語言處理測試獲得成功,為全球首次成功案例。5月,由總部位於劍橋的量子計算軟體開發商Riverlane 牽頭的財團從英國政府獲得760萬英鎊(約合6900萬RMB)的撥款,用於部署高度創新的量子作業系統Deltaflow.OS。3個月後,CQC研發的首款量子計算機通用系統Deltaflow.OS誕生。8月,據CQC執行長稱,CQC與IBM合作開發出世界上第一個量子計算應用。

截止今日,CQC融資總額達到5000萬美元,投資方包括Honeywell Venture Capital等。

 D-Wave

D-Wave成立於1999年,總部位於加拿大。

量子退火機是一種擅長解決優化問題的量子計算機,D-wave的量子退火計算機處理能力在2018年已達到2000Q,並解決了製造業、商業、電信業、智慧交通與車聯網等多類應用問題,如與BMW合作在製造工廠中實現機器人運動的優化、與德國航天中心DLR合作實現了飛行門的優化分配、與Recruit Communications 和早稻田大學合作實現了廣告展示優化等。2019年,D-Wave發布5000Q量子退火計算機」Avantage」。今年10月,D-Wave宣布世界上第一臺商業專用量子計算機正式上市。

今年2月,D-wave推出第二代混合量子計算雲平臺 Leap 2。

截止今日,D-Wave已獲融資2.1億美元。

今年10月,加拿大成立了一個由24家量子科技公司組成的量子工業部(Quantum Industry Canada,QIC),成員包括量子計算行業的先行者D-Wave Systems,軟體開發商1Qbit,光量子計算機製造商Xanadu Quantum Technologies,軟體製造商zapata computing,量子安全產品解決方案提供商ISARA等。

Silicon Quantum Computing (SQC)

Silicon Quantum Computing (SQC)成立於2017年,是澳大利亞一家量子計算初創公司。

SQC在量子處理器方面主攻矽量子方向,今年10月實現了矽原子雙量子比特99.99%的超高保真度,打破了當前公布的谷歌Sycamore 最大99.64%雙量子比特保真度的最高記錄。

今年10月,谷歌前量子計算負責人John Martinis正式加入SQC。Martinis在2014年成立了谷歌的量子硬體小組,並帶領該小組應用低溫超導技術於2019年取得「量子霸權」。

2019年12月 Silex Systems 啟動矽濃縮項目,以商業化生產其高純度「零自旋矽」。SQC與Silex籤署產品承購協議,SQC將每三年支付30萬美元,作為以後購買該材料的預付款。同時,SQC籤署認購協議,將以90萬美元全額認購 Silex 的普通股。

迄今為止,SQC融資總額達到6600萬美元。

八、國內量子計算賽道玩家 阿里巴巴

阿里是國內量子研究起步最早的企業,2015年就開始布局量子計算,與中科院聯合成立實驗室。

在 2017 年 3月的深圳雲棲大會上,阿里雲公布了全球首個雲上量子加密通訊案例。5月,由中科大、中國科學院-阿里巴巴量子計算實驗室、浙江大學、中科院物理所等協同完成參與研發的,世界上第一臺超越早期經典計算機的光量子計算機誕生。9月,阿里巴巴創立前沿與基礎科學研究機構達摩院,量子計算為核心研究方向之一,量子實驗室負責人為前密西根大學教授施堯耘。同年,阿里與中科院聯合打造的量子云平臺上線。

2018年初,匈牙利裔計算機科學家馬裡奧塞格德(MarioSzegedy)入職阿里巴巴達摩院。同年,實驗室研製的量子電路模擬器「太章」在全球率先成功模擬了81比特40層的作為基準的谷歌隨機量子電路。

2019年9月,實驗室完成了第一個可控的量子比特的研發工作。

今年3月,阿里巴巴達摩院開啟南湖項目,總投資約200億元,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量子計算。6月,阿里創新研究計劃AIR首次將量子計劃列入其中。

 騰訊

騰訊於2017年開始布局量子科學,牛津大學量子計算博士葛凌以騰訊歐洲首席代表的身份加入騰訊。

2018年,香港中文大學著名量子理論計算機科學家張勝譽教授加入騰訊,並成立騰訊量子實驗室。同年,騰訊提出「ABC2.0」計劃(AI,RoBotics,Quantum Computing)。

騰訊正在量子AI、藥物研發和科學計算平臺(SimHub)等應用領域開展相關研究。

 百度

2018年3月,百度成立量子研究所,雪梨科技大學量子軟體和信息中心創辦主任段潤堯教授出任所長。研究所重點進行量子算法、量子 AI 應用以及量子架構這三個方向的研發,開發量子計算平臺並通過靈活高效的量子硬體接口與不同量子硬體系統進行對接,最終以雲計算的方式輸出量子計算的能力。

2019開發者大會上,百度發布了高性能的量子脈衝計算系統「量脈」。

今年5月,百度發布了國內首個量子機器學習開發工具「量槳(Paddle Quantum)。9月,百度發布了全新升級的百度大腦6.0,除了眾多技術之外,還包括國內首個雲原生量子計算平臺「量易伏」,實現了量子計算和雲計算的深度融合。

 華為

翁文康在 2018 年宣布加入華為數據中心技術實驗室,實驗室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量子計算物理與操控、量子軟體,量子算法與應用等。同年,華為首次公布量子計算模擬器 HiQ 1.0 雲服務平臺。

2019年,HiQ升級至2.0,單臺崑崙量子計算模擬一體機可實現全振幅模擬 40 量子比特、單振福模擬最大 144 量子比特(22 層)的性能表現。

今年9月, HiQ 升級至3.0。

鴻海集團

富士康母公司於今年3月創辦鴻海研究院,邀請臺灣大學物理特聘教授張慶瑞擔任量子計算機項目的負責人,開啟量子計算布局。 

臺積電

臺灣半導體製造公司(臺積電)是一些科技行業頂級硬體生產商,2018年計劃與臺灣科技部(MOST)合作創建基於IBMQ雲量子計算平臺。

 國盾量子

國盾量子創辦於2009年,發源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由中科大常務副校長潘建偉牽頭。國盾量子主要在量子通信領域發展,現為量子通信設備製造商和量子安全解決方案供應商。今年7月,國盾量子(股票代碼:688027)在科創板正式上市,為中國量子通信領域首家A股上市企業。

本源量子

本源量子成立於2017年,依託於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由兩位量子計算行業領軍人物郭光燦院士、郭國平教授引領。創立目標是全棧量子計算開發,直接對標國外量子計算公司IBM、Rigetti等,主營業務涵蓋量子晶片、量子測控、量子軟體、量子云以及未來的量子應用。

量子晶片方面,本源開發出第一代半導體2比特量子處理器玄微 XW B2-100、第一代超導6比特夸父量子處理器KF C6-130。量子測控領域,本源成功研發了首款國產量子計算機控制系統——第一代量子測控一體機OriginQ Quantum AIO。量子軟體方面,本源開發了國內第一套量子語言標準QRunes,研製了國內首款量子編程架構QPanda(量子語言與編譯器的複合架構),國內首款量子計算應用框架pyQPanda,及國內首個量子程序開發插件Qurator-VSCode。量子云領域,本源已開發出基於32位量子虛擬機的量子計算免費體驗平臺。2020年9月上線的本源超導量子計算雲平臺,後端連接的是基於真實物理系統的的6比特的超導量子晶片「夸父」。由該6比特量子晶片組裝而成的量子計算機,被命名為「悟源」(尚未發布的另一臺基於半導體工藝的量子計算機被命名為「悟本」)。

近日,在智慧財產權產業媒體IPRdaily與incoPat創新指數研究中心發布的全球量子計算技術發明專利排行榜中,本源量子以77項專利排名第7,前6位為IBM、D-Wave、Google、Microsoft、Northrop Grumman、Intel。

 國儀量子

國儀量子起源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科院微觀磁共振重點實驗室,由杜江峰院士帶隊。國儀量子以量子精密測量為核心技術,提供高端儀器裝備和服務。

2019年4月,國儀量子推出了金剛石量子計算教學機,主要用於量子計算實驗教學,其設計量子比特數為2量子比特,可在常溫下工作。

啟科量子

啟科量子的核心人員在2003年就領導開發了全球第一套商業化量子通信系統Navajo,並連續開發了共四代商業化量子通信系統。目前公司在運營國內市場的同時,還在積極拓展海外市場。量子計算方面,啟科量子於2015年主導研發了全球第一套量子計算測控系統。並預計在2到3年內完成「天算1號」離子阱可擴展分布式量子計算機,可達100可操控量子比特。

 問天量子

今年9月,問天量子發布了量子教育雲平臺,主要面向對量子感興趣的大眾,提供量子學習的生態社區,以及相關解決方案,並提供虛擬仿真軟體Qsim和Qlab的雲平臺。

 量旋科技

今年10月,量旋科技發布了最新一代通用量子云平臺「金牛座」,平臺已接入1臺2量子比特和1臺4量子比特核磁共振量子計算機。接入的核磁共振量子計算機被命名為「雙子座「,非常小巧並可在常溫下運行。

中科院

2017年,阿里巴巴與中科院合作推出量子計算雲平臺。

2019年12月,中科院發布了中國首個量子程序設計平臺isQ。

量子衛星是中科院空間科學先導項目之一,由潘建偉院士帶隊,2011年立項,經5年研究準備,於2016年發射升空,成為全球第一顆用於進行量子科學實驗的衛星。2017年墨子號成功實現兩個量子糾纏光子,被分發到相距超過1200公裡的距離後,仍可繼續保持其量子糾纏的狀態。今年6月,中科院利用墨子號實現基於糾纏的無中繼千公裡量子保密通信。

 中科大

2017年,中科大郭光燦院士團隊李傳鋒、項國勇研究組與復旦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南京郵電大學合作實現國際最高效量子態層析測量,並發表於國際權威期刊《自然·通訊》上。同年,中科大潘建偉團隊在光量子處理器上成功實現拓撲數據分析。

2019年,中科大研製出24個超導量子比特處理器。

今年3月,本源量子與中科大合作在納米諧振子的聲子模式相干操控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清華大學

2011年,姚期智創建清華大學量子信息中心(CQI)。

2017年,清華大學交叉信息研究院量子信息中心副教授金奇奐帶領離子阱量子計算研究組實現了擁有超過10分鐘相干時間的單量子比特儲存,成果已在《自然—光子學》上發表。同年,清華大學發布國際首個核磁共振量子計算雲平臺。

2018年4月,清華大學交叉信息研究院段路明教授研究組在《科學》期刊子刊《科學·發展》上發表了題為「25個可獨立操控的量子接口之間糾纏的實驗實現」的研究論文。同年,丘成桐數學科學中心助理教授金龍與Semyon Dyatlov教授合作論文《雙曲曲面上半經典測度具有全支集》(Semiclassical measures on hyperbolic surfaces have full support)在國際頂尖數學期刊《Acta Mathematica》(《數學學報》)上在線發表。該論文成果對於理解量子混沌系統具有重要的意義。

 北京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

2017年12月,北京市政府聯合中國科學院、軍事科學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單位共同創立北京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由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副校長薛其坤擔任院長。

 上海量子中心

2019年6月,中科院與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創立上海量子科學研究中心。

 南京大學

2019年7月,南京大學研發世界首套無人量子通信網絡,使用無人機作為量子傳輸的中轉站。6月26日,南大固體微結構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王漱明、張利劍、王振林、祝世寧等與香港理工、中科大合作者的研究成果以「基於超構透鏡陣列的高維量子糾纏和多光子光源」為題發表在最新一期《科學》雜誌上。

 南京先楊劍量子計算機研究院

南京先楊劍量子計算機研究院成立於2018年,是依託南京大學固體微結構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和計算機軟體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研究背景,與南京市江寧區國資委共同投資組建的國有資本持股的研究機構。

 浙江大學

2018年,浙江大學啟動量子計劃。2019年8月,浙江大學、中科院物理所、中科院自動化所、北京計算科學研究中心等國內單位共同合作開發了具有20個超導量子比特的量子晶片,研究成果刊登於《科學》期刊。

 南方科技大學量子科學與工程研究院

南方科技大學量子科學與工程研究院成立於2017年,依託於南方科技大學。首任研究院院長為中科院院士俞大鵬教授。

此外,亞光科技、神州量子、科大國創、浩豐科技等越來越多的高校、研究所和企業開始進入這一賽道,布局量子計算或進行相關科研和商業活動。


相關焦點

  • 中國為何能以領先美國百億倍的方式實現量子霸權?俄專家給出答案
    「量子霸權」,讓全球為之震撼,2019年還是美國科學家的成果橫掃全球媒體,為何中國量子技術就這樣悄然的反超?,觀測到76個光子,足以證明中國實現「量子霸權」是有理由的。但是在量子計算機領域,此前媒體報導的幾乎全部是來自美國實驗室的成果,美國微軟、谷歌、IBM這些美國科技巨頭企業,是不是的發布量子計算機的研究成果,特別是2019年9月,谷歌宣布他們實現了「量子霸權」,似乎奠定了美國在該領域的領先地位
  • 量子計算機控制系統問世,「量子霸權」仍任重道遠
    所謂「量子霸權」是指,當量子計算機發展到50個比特時,計算能力將超越全球最快的傳統計算機,實現「稱霸」。按照國家對量子信息科技在「十三五」期間的統籌安排和整體部署,科技創新2030「量子通信與量子計算機」重大項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都已得到充分論證。
  • 量子通信行業十四五規劃前瞻:鼓勵量子通信應用市場加速滲透(圖)
    近年來,我國量子通信行業快速發展,市場規模以每年12-20%的速度穩定增長。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量子通信市場規模超400億元,預計2020年市場規模將超500億元,2025年有望實現翻倍突破1000億元。
  • 財團會帶領美國走向全球量子霸權嗎?
    上個月,美國能源部(DOE)宣布開發國家量子網際網路,「將美國帶到全球量子競賽的最前沿,並開創通信的新時代」,能源部的17個國家實驗室將作為計劃中的「幾乎不可破解」的骨幹,需要各聯邦機構、學術機構和工業之間的「
  • 再談量子計算:科技巨頭與初創新貴的搶位賽
    下一場大型計算競賽已經開始,目前是科技巨頭的角力場 至少從 10 年前開始,科技巨頭逐漸表露出對量子計算的興趣和野心。鑑於量子計算仍還需 5-10 年以上的成熟期,且如何真正產生商業價值,還需很長時間的探索,究竟誰將成為新興的商業量子計算行業的領導者,現在還難以下定論。
  • 一文看懂量子計算:原理、應用、行業現狀
    什麼是量子計算? 量子計算機可以比傳統計算機更有效地處理大量複雜的數據集。 他們利用量子力學的基本原理來加速解決複雜計算的過程。這些計算通常包含看似無限數量的變量,潛在的應用,跨越了從基因組學到金融的各個行業。 量子計算機通過破解密碼和加密電子通信的能力,已經在重塑網絡安全的方方面面。
  • 量子快訊:美國7500萬美元用於量子研究;印度公布量子技術進展
    美國能源部將提供7500萬美元用於量子信息科學領域的化學和材料研究美國能源部(DOE)宣布計劃為化學和材料科學的基礎研究提供7500萬美元,旨在推進量子信息科學(QIS)在這一重要領域的應用。QIS是一個廣泛的多學科研究領域,預計為下一代計算和信息處理、傳感以及相關應用中的一系列其他創新技術奠定基礎。
  • 「量子霸權」與「量子優勢」那個才是未來?
    量子計算全球頂級科技公司在數年前就已經在量子領域布局了,因為谷歌提出:50量子比特計算機可以展現出量子霸權,所以50去年,華為就宣布已經在量子計算領域實現了重大突破,而且還曬出了全球領先的量子計算模擬雲服務,根據測算來看,其性能優於開源模擬器CHP最多15倍。除此之外,華為還提供了量子編程框架以及圖形用戶界面。
  • 一次看懂「量子霸權」,中國「量子軍團」後來居上
    「量子霸權」的各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就是「量子霸權」階段,你們沒看錯專用型量子計算機針對特定問題的計算能力超越所有經典計算機,科學家將這一成就稱為「量子霸權」。看到這裡大家是否有些失望?原來「量子霸權」和稱霸世界的「霸權」是兩個意思。不過這裡隱藏的意思是:只要先研製出具有「量子霸權」的計算機,那麼就擁有了如同稱霸天下——統領全球的能力,延伸一下還是一個意思o(* ̄︶ ̄*)o。
  • 「量子霸權」在「霸權」什麼?
    就在近日,中國團隊宣布量子計算機「九章」問世,挑戰谷歌「量子霸權」實現算力全球領先。「九章」作為一臺76個光子100個模式的量子計算機,其處理「高斯玻色取樣」的速度比目前最快的超級計算機「富嶽」快一百萬億倍。史上第一次,一臺利用光子構建的量子計算機的表現超越了運算速度最快的經典超級計算機。
  • 瞄準光子晶片,Xanadu欲與巨頭爭奪「量子霸權」
    在不久的將來,量子計算可能會改變世界。 隨著科技的發展,量子技術也逐漸從虛無縹緲的概念變得真實可觸,於是,全球範圍內各大科技巨頭紛紛投身其中,希望在這場競爭中能夠佔據一席之地,甚至一馬當先。
  • 「量子網際網路」藍圖公布 美國拉響全球量子競賽
    2018年底,頒布《國家量子倡議法案》(National Quantum Initiative Act),宣稱絕不能容忍在量子科技領域落後。在中美關係陷入不確定性的大背景下,近日,美國公布了量子網際網路發展的戰略藍圖,以支撐《國家量子倡議法案》的順利施行,確保美國處於全球量子競賽的前列。美國能源部的17個國家實驗室是美國量子網際網路戰略實施的主要支柱。
  • 量子霸權到底是什麼?
    最近,全球知名科技期刊《麻省理工學院技術評論》公布了2020年「全球十大突破性技術」的榜單。當今網際網路老大谷歌公司,在2019年成功演示的「量子霸權」技術成功入選。《麻省理工學院技術評論》在國人心中,確實沒有《科學》、《自然》等國際科技期刊有名。
  • 量子科學的大國競賽
    文件認為,美國聯邦政府同樣將在推動早期量子信息科學研究、引導國家研發活動時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此外,它也與披露的美國2021年度政府財政預算提案相呼應。川普決意大幅削減主要科學機構的研發預算,同時卻暗示將更多資金投入到人工智慧和量子信息科學。
  • 量子速報:歐洲押注中性原子量子計算 富士通做金融量子解決方案
    要充分認識推動量子科技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加強量子科技發展戰略謀劃和系統布局,把握大趨勢,下好先手棋。啟科量子深度聚焦量子信息領域,精選一周最值得關注的行業資訊,提供最新行業觀察。富士通與Quantum Mads合作富士通和巴斯克的量子計算創業公司quantum Mads達成了一項合作協議,為金融行業、私人投資者和保險部門開發複雜的量子解決方案。
  • 一文讀懂「量子霸權」|量子計算機|算法_網易訂閱
    再談量子霸權  量子霸權(Quantum Supremacy),也叫「量子優勢」或「量子至上」,是指量子計算機具備超越經典計算機的計算能力。量子霸權的概念由美國理論物理學家John Preskill於2011年提出。業界普遍認為,實現量子霸權是量子計算從理論實驗走向通用的開端。
  • 「九章」計算機再次演示量子霸權
    算力遠超經典計算機去年,谷歌公司登上新聞頭條,其研發的「西克莫」量子處理器耗時約3分鐘完成了超級計算機需要1萬年才能完成的任務。而中科大團隊在其論文中估計,如果用全球排名靠前的超級計算機「神威·太湖之光」來執行「九章」完成的這項運算任務,需要耗時驚人的25億年。報導指出,這不過是科學家第二次演示「量子霸權」。
  • Hardcore | 《自然》雜誌官方澄清:量子霸權被誇大
    以下為譯文:如果「量子霸權」被誇大,那麼對整個量子計算行業來說將會是百害而無一利。事實上,量子計算機想要普及依然需要數十年時間,這條道路不僅漫長而且坎坷。)由谷歌人工智慧量子團隊領導的研究人員已經創建了一種比傳統計算機執行速度更快的晶片,也引發了業內對「量子霸權」的爭論。
  • 量子計算為何又被稱為量子霸權,實現量子霸權對未來產生哪些影響
    什麼是「量子霸權」,為何要用霸權二字來形容計算機,量子霸權真有比核武器還大的制霸和威懾能力嗎,誰又能在這場事關國家命運的生死時速中率先實現真正實用化的「量子霸權」?2019年,谷歌在實驗室實現了53個量子比特的操控,宣布率先實現「量子霸權」。
  • 量子技術歷史文章集錦 你想知道的都在這裡!
    以量子計算、量子通信和量子測量為代表的量子信息技術的研究與應用在全球範圍內加速發展,各國紛紛加大投入力度並拓寬項目布局。我國也同樣加大了對量子科技的研究投入,取得了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重大創新成果,包括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實驗發現、「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的發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