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因為工作關係,我接觸到了光伏發電行業。回過頭來,我來現身說法,掰飭掰飭為什麼一件本來很好的事情,真的是利民利國利人類,但因為某種制約,在我們國內偏就做不來。
先講一講光伏發電,說白了就是立幾塊太陽能電池板,曬曬太陽就能有電用了。多美好的事情!如果在有條件的用戶房頂上都裝上電池板,我相信我們的環境質量,空氣品質會有一個質的好轉。不要覺得這是空想,這是實際可行的,這個可行包括技術可行和操作可行,你只要花上兩萬多塊錢,就能在自己家裡建一座三、五千瓦的小型光伏電站,意思就是每小時發電三千瓦或者五千瓦,足夠一個家庭全年的使用了,而且質保年限超過30年。
以一個家用五千瓦分布式為例,我給你們算一算家用光伏發電的帳:
1小時5度電,1天按照平均4個小時發電(這個數據其實是比較保守的),每天發電20度,1年7300度電。
一個三口之家,平均每月用電80度(這個數值也有點保守),我們按照最大200度來算,一年需求量是2400度電。發電量綽綽有餘!
扣除掉自己消耗的用電,再把剩下的4900度電賣給電網。每度電按照:當地電價平均0.6元+政府補貼0.4元=1塊錢來算,保守估計一年純盈利4900元。
就算把政府補貼去掉,每年也還有近三千元的收入。基本上5年之內成本是肯定收得回來的。
當然,這是理想的情況,實際上要安裝這個家用小電站著實麻煩。
近年光伏市場大幅度萎縮,導致很多大型光伏企業紛紛破產,國內的光伏市場現在很不樂觀。在光伏市場方面,之所以歐盟一感冒中國就要發燒,是因為歐盟裝機佔全球市場的70%,而我國光伏產品72%都依賴出口海外市場。
難道中國沒有市場需求嗎?錯,中國光伏市場潛力巨大。具體的分析就不說了,以我們幅員之遼闊,我們自己的光伏市場輕鬆甩國外幾條街。
那為什麼國內市場如此巨大,卻打不開?又為什麼各個生產廠家非要捨近求遠?其實,國內光伏市場的瓶頸不是成本和技術,而是併網難,說白了就是你發的電除了自己用一點,剩餘的電量賣不掉,電網不收購!因為入不了網,那麼每天通過太陽能發的電只能自用,多餘的電量只能白白浪費掉。這樣一算,得不償失,就沒人安裝了。
先講講併網。無論是光伏發電,還是風力發電,任何新能源項目最終的投資收益途徑是依靠發電。發電使用有兩種途徑:一是自發自用;二是出售給電網,就是併網上傳。併網就是把光伏發電輸送給電網,賣給他們,從中可以賺取收益。
目前,對於分布式屋頂光伏電站(就是上面舉例的那種),電網要求必須自發自用,不許上傳(不過近年來政策上有所鬆動)。只有對於經過特許權招標的大型集中式地面光伏電站(就是那種佔地幾千畝,一眼望不到邊全是電池板那種),才可發電上傳,真正售電。但是後者這部分電站每年分配額度是很小的,這也就是近幾年來西北地區大規模棄風棄電現象出現的原因。
併網為何難?
官方解釋是由於電網安全問題,這純屬扯淡!併網的技術、安全問題早已經解決。這實質上是利益問題。併網侵犯了電網的壟斷利益,新能源自發自用一度電直接導致電網減少一度電的價差收入。所以電網對於可再生能源併網的積極性不高,甚至阻礙可再生能源併網。這才是根本所在!跟中石油、中石化等壟斷企業一個德性,動不動拿國家安全唬人,其實私心是他們的腰包!
下面我簡單介紹下我們的電網。我國的電網共有六大電網區,有兩大集團分別管理:
其中東北電網有限公司、華北電網有限公司、華中電網有限公司、華東電網有限公司、西北電網有限公司、西南電網有限公司歸國家電網集團;南方電網則隸屬中國南方電網有限公司。
我們來看看這兩大集團的壟斷性經濟實力,尤其是國家電網集團:
2019年,國家電網集團營業收入3870億美元,世界500強企業排名第5位。
2018年,國家電網有限公司以2.358萬億元的營業收入蟬聯2018中國企業500強、2018中國服務業企業500強榜首。
而利益問題的根源又在於體制。在目前的電力體制下,電網是電力市場上唯一的買方(針對發電廠)和賣方(針對用戶)。垂直一體化壟斷了輸電、配電、售電的電力體制正是癥結所在。分布式光伏發電(屋頂光伏發電)侵犯了電網對於售電的壟斷,給了用戶更多的自主用電選擇權;侵犯了電網對於配電的壟斷,需要將光伏發電接入配電網。就是因為他們覺得有人動了他們的蛋糕,導致明擺著的好事情偏就辦不成!
更可恨的是,在目前的條件下,光伏併網,已經成為腐敗的溫床。據有人統計,審批程序至少涉及九個部門,需要加蓋超過48個公章,而且時間超級長,各級衙門都把光伏電站當成唐僧肉,雁過拔毛,都要咬一口。甚至有些部門可以根據潛規則送的禮金多少,來決定是否給你許可資格。
這是國內的情況,我們看看國外是怎麼做的。在新能源光伏發電方面,德國是最新進的,也是做的最好的。我來摘抄一點資料,還是兩年前的,但也夠說明問題的了:
2018年,德國光伏裝機量2.96GW,累計安裝45.92GW,光伏需求量相比2017年增長68%。
2019年底,德國累計光伏發電量達到49.78GW。
2018年,德國可再生能源發電總量達到219 TWh,淨髮電量中可再生能源的比例首次超過40%。
2019年,德國太陽能發電在發電總量的佔比為46.7%。
德國政府強制性規定電網必須無條件高價、優先收購光伏發電。除了這個,人家的電力市場除了輸電環節,在發電、配電、售電等環節引入充分的競爭,不允許你一家獨大,所以市場不存在利益性壟斷。這也就是他們光伏市場發展健康的根本原因。
相比之下的我們,電網系統幾乎一家壟斷,看上去是兩家,但是穿一條褲子,在坑老百姓的腰包上相當默契。雖然這兩年電力系統也吹噓著要改革,其實收效甚微,除了發電環節有輕微的改動,剩下的輸電、配電、售電仍然是一條龍式的壟斷。
這只是一個行業,光伏行業的現狀,我想在其他領域也有類似的遭遇。很多社會問題,歸根究底最終都會牽扯到體制的問題,在這個問題上,我是個悲觀主義者。因為體制問題的解決要複雜得多,遠不是經濟行為所能克服的。就像一位律師評論中國的電力改革一樣:技術上拆掉國網最容易,但政治上最難。
電力改革一直是能源領域改革最被寄予希望的一個。對於電力改革的理想化期待,自然是實現調度獨立、輸配分開,放開發電、供電、售電環節,允許民間資本進入,從而實現發電廠商直接供電,最終形成從定價到運行整體有效的電力市場。但這一天什麼時候才能到來,實在是個令人絕望的問題。
(本文內容只代表個人觀點。)
原文轉自微信公眾號:數沙社 (shushashe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