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今大約45億年前,地球從太陽星雲的殘餘塵埃和氣體雲中形成。經過一億多年的冷卻,地球的溫度變得足夠低,水可以維持液態。地球內部活動不斷向外滲透出液態水,彗星的大規模撞擊也帶來了大量的水,從而使得地球上出現了液態水海洋。
原始海洋中的各種元素不斷進行著化學反應,最終誕生了生命。相關證據表明,生命可能早在42.8億年前就已經出現在地球上。在過去幾十億年裡,地球上一直生機勃勃,出現了數以億計的物種。
與地球漫長的時光相比,人類歷史十分短暫。最早人類的出現時間不超過250萬年,現代人類的祖先最早出現在25萬年前,人類有文字的歷史只有短短幾千年。在相對短暫的時間裡,人類創造出了燦爛的文明,發展出了現代科技。
那麼,在人類出現之前的幾十億年裡,是否出現過其他史前文明呢?如果科學家發現幾億年前不該有的東西,人類要不要警惕呢?
如果要說可能的超古代文明證據,就不得不提到位於非洲的奧克洛核反應堆。這個核反應堆非常特別,不是人類製造出來的。根據科學家的測定,這個核反應堆已經廢棄了長達20億年,難道這是史前文明所留下來的嗎?
在一座鈾礦中,科學家檢測到鈾-235的濃度要比預計的偏低,這意味著其中一部分已經發生核裂變反應。果然,科學家檢測到了數十種鈾-235核裂變產生的元素,比如釕-99。因此,這是一個鈾核反應堆的遺蹟。
倘若這個反應堆是由史前文明製造出來的,他們的科技水平應該與人類差不多,甚至要在人類之上。然而,科學家認為,這不是超古代文明的遺蹟,而是大自然的傑作。
如果人類發現了史前文明的遺蹟,確實會發人深省。畢竟,他們已經不在了,我們成了他們的替代者。如果人類不做些什麼,也許未來我們也會重蹈他們的覆轍,被新的智慧物種所取代。
如今這個時代,每個人必然都或多或少接觸過科幻小說:天馬行空,構思大膽,情節瑰麗,動人心魄,這些特點讓無數的科幻迷們沉溺而無法自拔。多數人重在享受那其中精彩的劇情和精妙的想像,也有人會聯想到更多複雜的命題,我是後者,作為一個浸淫許久卻並不資深的科幻愛好者,有不少作品會激發我腦海中亂七八糟的思路。
1999年,劉慈欣的兩部科幻作品《微觀盡頭》和《鯨歌》發表在了《科幻世界》上,隨後他又獲得了中國科幻銀河獎特等獎,《科幻世界》把2000元稿費寄到他的單位,電工拿著這筆巨款躲著領導同事,偷偷請其他獲獎的作者吃了一頓火鍋。
他的獲獎作品叫做《流浪地球》,而他,就是劉慈欣。
《流浪地球》獲獎後,劉慈欣迎來了創作的高峰期,02年到05年期間,他憑藉《朝聞道》、《地球大炮》、《贍養人類》等作品連續獲得中國銀河獎,不知不覺,他已經爬上了中國科幻的金字塔塔尖。
2006年,劉慈欣開始創作《三體》,這是大劉的集大成之作,也是目前為止中國科幻的最高峰。
《三體》一共三部,由《三體》、《三體Ⅱ·黑暗森林》、《三體Ⅲ·死神永生》組成,分別於2006年,2008年和2011年出版,2014年被翻譯成英文出版,在亞馬遜上好評如潮。
2015年劉慈欣憑藉《三體》第一部獲世界科幻大會的雨果獎,在亞洲實屬首次,這也標誌著中國躋身了世界科幻強國之列。
復旦大學文學系教授嚴鋒評價:「在讀過《三體》後,我毫不懷疑,這個人單槍匹馬,把中國科幻文學提升到了世界級的水平。」
我相信每個人讀過《三體》這本書之後都會有自己的體會。雖然《三體》這本書比我們看到的更加深邃,但也正是這樣,這本書才會有如此大的魅力。《三體》全套共3本,一部比一部好看,我第一次讀《三體》也是一口氣看下來,感覺是從未有過的震撼,閉上眼睛滿腦都是宏偉、瑰麗的宇宙圖景。
劉慈欣把我們帶到一個嶄新的世界,這個世界是中國的文字從未創造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