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7-27 19:27 |浙江新聞客戶端 |通訊員 洪松 見習記者 李攀
實踐隊成員在村前合影
這幾天,對於寧波市餘姚梁弄橫坎頭村的李阿姨來說,生活格外充實。每到夜間,她就會邀上同村好姐妹,一起來到村鎮文化廣場學唱村歌。教授歌曲的,並不是鎮文化站的工作人員,而是一群「95後」大學生。這群青年學生,是寧波大學農村文明示範線建設志願服務項目實踐隊的成員。
今年7月中旬,為助力鄉村振興,建設文明家園,寧波大學組建了一支由30餘名學生骨幹組成的實踐隊伍。隊員們分別來自寧大機械學院、潘天壽藝術設計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教育學院等6個學院。在指導老師的帶領下,他們奔赴餘姚市梁弄鎮多個村落,開展志願服務活動,身體力行,助力鄉村文明建設,服務鄉村振興工作。
隊員們在橫坎頭村文化廣場前合影
其中,橫坎頭村,是本次實踐活動地點之一。在當地,隊員們接到了一份特殊「任務」,改編橫坎頭村歌——《美麗鄉村領頭雁》。據村委會相關負責人介紹,原有的歌曲曲調高亢,專業性較強,在群眾中的普及性不高。為了進一步促進村歌傳播,滿足群眾的基本文化需求,希望實踐隊成員將曲譜予以重新編排,更接「地氣」些,實現老少皆宜。
改編一首幾乎從未聽過的「紅歌」,這對於聽慣流行歌曲的「95後」大學生來說,一時有些「懵」。面對這個棘手的問題,實踐隊的同學們並沒有表現地十分慌張。大家聚在一起,從村落的紅色背景和民眾的文化水平等角度探討,集思廣益,共同為歌曲改編獻言獻策。思路基本理清後,編曲的工作重擔,最終落到了1998年出生的張曉虎和1995年出生的郭玲茹兩位同學肩上。
為了讓「村歌」更接地氣,同學們還先進行了村歌背景調研,有了詳細素材後,兩人分工,一人負責村歌伴奏音樂的處理,一人負責曲譜的彈奏演示檢驗;期間,他們還請教了專業音樂老師孫悅湄,為的是讓歌曲做到專業性和通俗性的兼具統一。
張曉虎、郭玲茹 在譜曲工作中
為了趕「工期」,一連幾天,張曉虎和郭玲茹幾乎吃住都在學院琴房,睡眠時間平均都不到5個小時。經過5個晝夜的不懈努力,終於在7月17日完成了作曲工作,並製作了音樂伴奏帶。改編後的《美麗鄉村領頭雁》,旋律悠揚,曲調歡快,動人肺腑,被隊員們形象地成為橫坎頭村歌「青春版」。
下面這個視頻,就是隊員們創作出來的舞蹈教學視頻《美麗鄉村領頭雁》。
要是聽不懂的話,這裡還有手寫的歌詞。
歌曲出爐後,實踐隊的同學們決定先隊內「自學」,再向外「教學」。自行「內功」初成後,他們便利用晚間村民休憩的時間,在廣場教授大家演唱,聽過一遍就難以忘懷。幾天下來,橫坎頭村的村民多半能夠哼上兩句。負責村裡合唱和舞蹈事宜的孫阿姨感觸最深,她稱讚道:相比於以往,如今學唱村歌的人明顯增加了許多,這群大學生真了不起!
隊員們教村民唱歌
除了改編和教授村歌,依託梁弄村鎮特色和當地實際需求,隊員們在橫坎頭村和「狀元故裡,進士之鄉」汪巷村,還先後開展理論知識宣講,紅色故事尋訪,家風家訓調研,文明禮儀講解、村舞編排培訓等一系列志願服務活動。
隊員們走進村民家中,了解家風家訓
7月的浙東大地,驕陽似火,室外溫度飆升至40度左右,同學們冒著炎熱酷暑,走街串戶,發放文明禮儀手冊,宣講「垃圾分類」、「五水共治」和「河道不洗衣」等文明生活知識。當看到參觀「家園館」和「家信館」的遊客日漸眾多,卻沒有一處顯眼的「禁止吸菸」的標識時,他們及時向村裡提出了自己的建議,並和隊內小夥伴們一起設計獨具特色的禁菸牌。
團隊中來自潘天壽藝術設計學院的範雯倩今年即將升大二,在出發前夕,她不慎扭傷了腿,腳上纏著繃帶,拖著大行李箱,輔導員錢方兵有些不忍心,就勸其退出隊伍。沒想到,看似柔弱的範雯倩卻拒絕了老師的「好意」,堅決隨隊前往。
在村裡,範雯倩和同學們既要負責狀元進士的資料收集工作,還需為他們設計形式多樣、個性新穎的人物圖。白天,隊員們實地了解村落的文化底蘊。夜間,打著地鋪,範雯倩和大家一起探討白天的成果與收穫,一起商議設計的思路和方案。
浙裡正青春,鄉村更美麗。這個暑假,雖然說旅途艱辛了些,但這群年輕的大學生來說卻是「痛並快樂著」。
153269086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