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閱盡鉛華,只為呈現不一樣的歷史。
隨著全球科技的不斷進步,各國探索的範圍已經從地球擴展到了太空,開始更加廣闊且冒險的新旅程。截止目前,成功進入太空並且返航的國家,只有中、美、俄三個國家憑藉著領先其他國家的強大的航天技術,率先踏上了太空探索的徵途。但是一直向前看,往往腳步走得越快,摔得也越慘。
上世紀九十年代末,蘇聯的兩位高級太空人,駕駛著本國研製的航天宇宙飛船,在外太空待了半年時間,成功完成本次飛行任務,就在返回地球的過程中,與本國的航天基地失去了信號聯繫,無法降落,以至於被迫在飛船上待有一年之久,順利落地的太空人,發現自己的國家已經因為政變,被合併了。
眾所周知,蘇聯一直是軍事實力很強大的國家,其科技技術也是全球遙遙領先,1957年就成功發射世界上第一顆圍繞地球公轉的人造衛星。1961年,蘇聯研製並成功發射出全球第一艘載人航天飛船「東方紅」號,加加林航天駕駛員也是地球上首個登上太空的人。1986年,蘇聯已經把第九座和平號空間站通過火箭成功送上了地球公轉軌道內,並與之前的八座一起,成為地球表面完整的幾何空間聚載體。
蘇聯因有著多次載人飛船進入太空的經歷,所以就想儘快探索,多了解外太空的奧秘。1988年,蘇聯航天太空人謝爾蓋·康斯坦丁諾維奇·克裡卡列夫被安排一次進入太空作業,幾天後,成功落地。其專業的飛行駕駛和優秀的作業表現,被蘇聯軍事政府予以重用,當時的克裡卡列夫只有四十六歲。3年後,蘇聯政府又一次派遣克裡卡列夫和一位新太空人進入太空,要求完成一次六個月之久的太空任務。
就在克裡卡列夫和新同事出發沒多久,蘇聯內部發生了軍事政變,一夜之間,除軍事管轄外,出現十五個獨立國家,均要求獨立蘇聯,自立門戶,蘇聯幾十年創建的政權被無情地摧毀了,並正式宣布解體。歷經半年,克裡卡列夫順利地完成了蘇聯政府在其出發前交代的航空任務,返航準備請求降落時,從航天飛船發出的求降信號,卻遲遲沒有回音。
美國航天局在一次航天探索中,無意收到了克裡卡列夫發出的信號,並與之取得通話聯繫,了解到國情的克裡卡列夫,真不知道內心會怎麼想。出於同情的美國航天局,給克裡卡列夫及其同事運送了一些生活基本物資,以幫助他們在航天飛船裡面能夠正常生存下來,畢竟這兩位將是地球上最後的蘇聯人,值得珍惜。克裡卡列夫他倆這樣的生活狀態,一直持續一年之久,在這一年裡,蘇聯解體了,各地區戰亂慢慢平靜下來,後起的俄羅斯承擔了接應他倆的任務,並派出小型飛船在地球表面和其對接,克裡卡列夫終於成功落地,此時的他既是蘇聯人,也是俄羅斯人。
2001年年初,蘇聯之前成功發射太空的和平號太空站,由於時代變遷,被迫引入地球表面的大氣層進行摧毀,其碎片飛入太平洋南部,十五年後,才被後人發現並打撈上來。2007年,累計踏入太空飛行六次的俄羅斯人克裡卡列夫,在其崗位上正式光榮退休,累計飛行時間八百零三天九小時三十九分,是世界紀錄的保持者。克裡卡列夫一生為人類對宇宙太空的探索,做出了非常大的貢獻,但其經歷,雖然曲折崎嶇、但也豐富多彩,被後人調侃為歷史上最悲慘的宇宙航天員。
說道這我們說一下中國航空事業近些年取得的成就,當初在美國主導下的國際空間站拒絕了我們的加入,如今我們通過自己的鑽研,終於打破了美國對我們進行的技術壟斷。對於如今的這種轉變,一項驕傲的美國也不得不低下其高貴的頭顱,希望通過與中國進行談判,但結果依舊是遭到了拒絕。
如今很多歐洲的航天人員,為了能夠早日登上中國的「天宮號空間站」,更是開始發奮圖強苦學漢語。然而,中國為什麼能夠在短短十幾年的時間內就能做到載人航天工程事業的快速崛起呢?事實上折這和一個國家的數學水平是息息相關的。要知道航空航天事業並不是用一個引擎把一大坨金屬送到太空軌道上就算完事兒的。每一次火箭發射時的預訂軌道都需要經過一系列精密的運算才行。
而中國,正是當今世界數學最好的國家之一。這主要得益於中國完善的基礎教育體制,培養出了大量人才。早在民國時期,中國的有識之士決定在中國培養技術型人才。其中是民國的著名數學家劉薰宇,就對如何培養數學人才有著自己的觀點,和其他人專注於傳統學習的死記硬背不同,他更傾向於開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劉薰宇在教育孩子中的最大特點就是,將複雜的數學原理,變成了一個個有趣的小故事。
我國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就非常推崇劉薰宇的教學方式,楊振寧曾表示,自己在西南聯大求學的七年時間裡,是自己學習到數學知識最後的一段時間,那段時間裡,自己也明白了數學對於物理的重要性,因此在之後的學術鑽研上才能夠走得比較順利。此後,楊振寧向中學生介紹自己的學習數學過程時,就提到了劉薰宇先生。楊振寧說,我當初就是因為讀了劉薰宇先生的一篇關於智力測試的文章,自己才頭一回懂了奇偶排列等首要關鍵的數學概念。
而我國另一位數學家,前數學組成員、副理事長齊民友也特別崇拜劉薰宇先生的作品。齊民友曾經公開表示:自己在讀初中的時候也是非常厭煩數學的,但是後來在接觸到了劉薰宇先生的作品之後,才慢慢的對枯燥的數學產生了興趣。
但相比於上面兩位來講,我國著名畫家豐子愷就沒有這麼幸運了!畫家豐子愷也非常喜歡數學,不過他表示是自己的運氣不好,自己是在中年後才接觸到了劉薰宇先生的作品。他表示如果自己能夠早一些接觸到劉薰宇先生的書,自己當初也絕對不會荒廢這麼有趣的數學。
從上面這幾位科學大佬的話語中我們也不免能夠看出,劉薰宇先生作品的最大特點就是生動有趣。
現在經過後來人的整理,劉薰宇作品中的精華部分被匯總到《給孩子的數學三書》當中,看過這套書的學生都說,內容非常有意思。《給孩子的數學三書》很適合廣大中小學生自學數學,當然如果你是數學老師,也可以用來做參考,已經有很多教育工作者深受啟發,帶出諸多優秀的學生。
參考資料:
《最後一個「蘇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