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今天教科書版的長波理論不同的是,康氏並不認為技術因素是長周期形成的主要原因,他認為長波產生與資本主義經濟實質有關。
黃小鵬
「人生發財靠康波」,這句話抓住了很多人的心。康波,就是康德拉季耶夫長波,所謂長波,就是長周期。
繼法國醫生朱格拉、美國經濟學家基欽分別發現經濟中9-10年的設備投資周期和40個月左右的存貨周期之後,1920年代,蘇聯經濟學家康德拉季耶夫又從100多年的統計數據總結出一種50-60年的長周期波動規律。它還歸納出了三個長波:第一波從1789年到1849年,上升部分為25年,下降部分35年,共60年;第二波從1849年到1896年,上升為24年,下降為23年,共47年;第三波從1896年起,上升24年,1920年以後是下降趨勢。
與今天教科書版的長波理論不同的是,康氏並不認為技術因素是長周期形成的主要原因,他認為長波產生與資本主義經濟實質有關,尤其與資本積累密切相關。熊彼特十分推崇康氏的長周期理論,在康氏被判死刑的第二年,他將50-60年的長周期命名為「康德拉季耶夫周期」,但熊彼特對周期時間的劃分與康氏不同,更重要的是,他把技術和創新的起伏視為長波形成的核心因素。
用周期理論指導投資,到底有多大可行性?筆者認為,在製造業、建築業為主且政府干預較少的傳統經濟環境下,周期理論特別是短周期、中周期理論有較好的可操作性,時至今日,短周期、中周期模型在行業分析中仍然是不錯的工具,但已很難用於宏觀經濟分析。
至於長周期,其適用性更差一些,如果不謹慎從事,用它來預測經濟,很容易墜落成技術分析中的數浪。因為周期越長,經濟信號就越容易進行多義性解讀,對過去300年的經濟增長,人們就有很多種劃分法,並且每種劃分看上去都頗有道理,更不用說判斷當下經濟所處的周期階段,那絕對是「100個哈姆雷特」。
從技術創新角度講,大波浪中套著中波浪,中波浪中套著小波浪,其中任何一個浪的波形都可能是不規則的,更不用說它們之間既有相互增強又有相互抵消的複雜效應。所以,各種冠以「第X次革命」、「XX3.0」、「XX4.0」、「XX5.0」標題的出版物,似乎都能自圓其說。
對長周期,筆者更喜歡三次產業革命的簡單劃分法。比如,1945年以來第三次產業革命核心是信息革命,它中間經歷了幾次迭代,也就是中、小波浪,從大型機到PC機再到網際網路,幾乎是一波接一波,持續時間遠遠不止25年,至今方興未艾,前景仍然廣闊。當然,你也可以從這74年裡找出一些相對的低谷和高點,信手拈來,按自己需要切割,然後用之於預測。這樣做,已經與巫術無異。
「康波」一詞廣為流傳,但康德拉季耶夫的生平卻鮮為人知。康氏乃蘇聯人,1920年起在一家大學的農學院擔任經濟活動研究所所長。1922年,蘇聯政府驅逐了160名「不與新政權妥協」的舊知識分子,製造了「哲學船事件」。30歲的康德拉季耶夫本來也在被驅逐之列,但在俄羅斯國家銀行行長、國民經濟最高蘇維埃主席、經濟學家奧博連斯基等有分量的人物說項求情下,康氏得以繼續留在國內。奧博連斯基寫信給史達林,竭力為康氏開脫,認為他沒有任何政治危險,而且已經開始擁護蘇維埃世界觀。
其後,康氏繼續在蘇聯從事經濟學研究,發表了兩部重要著作,形成了其長波理論,他還協助制定了蘇聯第一個五年計劃,由於反對農業全盤集體化,並批評工業、農業不均衡發展的政策,他於1928年被解除研究所職務,兩年後遭逮捕,1931年被判8年徒刑,1938年重審時被判死刑,死亡時間地點不詳,以至於關於他卒年資料有的是1938年,有的是1941年。上世紀90年代,一位曾為康氏說過情的人的兒子向康氏的女兒——蘇聯著名生物學家、院士——道歉。誰能想到幫他的人最終害了他?
對現代經濟學作出重要貢獻的俄(蘇)裔經濟學家不少,除了康德拉季耶夫,還有因GDP理論和方法獲1971年諾貝爾獎的庫茲涅茨、以投入產出理論和方法獲1973年諾獎的裡昂惕夫。他們都繼承了優良的數理傳統,在觀察與思考層面與西歐、美國的經濟學家之間沒有任何隔閡。裡昂惕夫年輕時也因政治問題數次被拘留,幸運的是他因為被誤診患了致命的肉瘤病而於1925年被契卡允許離開蘇聯,後輾轉來到美國,1999年以93歲高齡辭世。
(作者系證券時報記者)
來源: 證券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