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先世界!中科大院士研製出仿生透明薄膜,耐250°C高溫

2020-09-24 塑連科技

塑料製品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便利,然而丟棄的塑料垃圾對生態環境造成了難以想像的危害。難以降解的塑料垃圾每年造成數十萬海洋動物的死亡,產生的微塑料更是遍及地球的各個角落,甚至進入動植物的體內或其他環境中,對人類健康產生巨大的威脅。為了更好地防治塑料汙染,發展新一代可持續塑料替代材料迫在眉睫。


近日,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俞書宏院士團隊基於微生物發酵過程,成功研製了一類超強、超韌、透明的高性能可持續仿貝殼複合薄膜。該薄膜基於可持續的生物材料,採用一種氣溶膠輔助的生物合成法製備。這種新型製備方法完美地結合了納米材料沉積與微生物發酵過程的優勢,成功實現了微生物產物與納米材料的原位複合,大幅提升了該材料的光學和力學性能。


同時,通過納米粘土片和細菌纖維素兩種天然組分,成功構築了「磚-纖維」仿貝殼層狀結構,使該薄膜展現出遠超傳統塑料的力學性能。得益於這種仿生結構設計和微生物發酵過程中納米材料原位複合過程,該薄膜集成了多種優異的宏觀特性,展現出比塑料薄膜更突出的綜合性能,在新型顯示、光電轉換、柔性電子器件等領域具有競爭力。


成果以「Ultra-Strong, Ultra-Tough, Transparent, and Sustainable Nanocomposite Films for Plastic Substitute」為題發表於Matter。


圖1. 高性能可持續仿貝殼透明薄膜的製備過程與結構示意圖。

(A-B) 常溫常壓下微生物輔助合成複合水凝膠的過程。(C) 具有三維納米纖維網絡結構的複合水凝膠。(D) 高性能可持續仿貝殼透明薄膜內部的「磚-纖維」結構。


該薄膜具有優異的光管理特性,在高透明度的基礎上兼具極高的光學霧度,能高效地散射透過的光線,從而實現理想的勻光效果。傳統的聚合物塑料薄膜由於其均質結構的特點,使光線易於透過而難於散射,因此很難具備這種光學特性。


而這種高透明高霧度薄膜得益於緻密的仿貝殼「磚-纖維」結構,通過薄膜內部孔隙的填充保證透光效果,通過納米片-纖維素的界面散射保證光學霧度,從而可以在370-780 nm的可見光譜波長範圍內同時實現超過73%的高透明度和超過80%的高光學霧度。對於光電器件來說,這種結合了高透明度和高光學霧度的光學特性可以有效提高透過光的比例,延長光的傳輸路徑,從而顯著提升光捕獲效率。

圖2. 該薄膜與多種傳統塑料強度、模量、最高服役溫度和熱膨脹係數的Ashby圖。

(A) 強度和模量Ashby圖,表明該薄膜具有優於傳統塑料的強度和模量。(B) 最高服役溫度和熱膨脹係數Ashby圖,表明該薄膜具有優於傳統塑料的最高服役溫度和熱膨脹係數。(C) 該薄膜的大尺寸樣品。(D-E) 該薄膜可以被摺疊成各種形狀,且多次摺疊後展開無明顯損傷。(F) 在展開和彎折的情況下,該薄膜上的電路都可以保持暢通,使LED燈亮。


同時,該薄膜還具有高強、高韌的優異性能。其強度和模量可達到482 MPa和15 GPa,分別是商用PET塑料薄膜的6倍和3倍以上。此外,該薄膜還展現出了良好的柔韌性,可以被摺疊成各種形狀,並且在多次摺疊展開後沒有明顯的損傷,這種優異的力學性能可以保證薄膜材料更好地適用於各種場景。


納米纖維三維網絡和「磚-纖維」仿貝殼結構設計有助於應力均勻分散,避免應力集中,有效抑制裂紋擴展,同時纖維變細效應可以提高材料內部纖維間的氫鍵密度、促進薄膜拉伸過程中的纖維滑移,從而使材料兼具高強度和高韌性。


作為一種生物基可持續材料,該仿生薄膜還具有優異的熱穩定性,熱膨脹係數低至 3 ppm K-1,即溫度每改變100°C,尺寸變化僅為萬分之三,是商用塑料薄膜的幾十分之一。而且,相對於在高溫下極易軟化變形的塑料薄膜,該薄膜在250℃下仍能保持結構和性能穩定,因此在極端環境下具備比塑料薄膜更為優異的服役性能。


這種仿生薄膜材料集成了優異的光學、力學和熱學性能,並且在自然條件下可以完全生物降解,克服了廢棄塑料難以降解的問題,避免了微塑料的產生及其對人類健康的威脅。在滿足柔性電子器件基底材料光學透明性、柔性、低成本以及高低溫下的尺寸穩定性等要求的同時,該薄膜全生命周期綠色無汙染,在未來柔性電子器件領域將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這項研究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中國科學院前沿科學重點研究項目、中國科學院納米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等資助。


來源:新材料研習社

相關焦點

  • 厲害了,中國又一項技術領先世界,中科大研製可降解仿生透明薄膜
    近日,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俞書宏院士團隊基於微生物發酵過程,成功研製了一類超強、超韌、透明的高性能可持續仿貝殼複合薄膜。塑料製品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便利,然而丟棄的塑料垃圾對生態環境造成了難以想像的危害。
  • 厲害了,中國又一項技術領先世界,中國科學家研製可降解仿生透明薄膜!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院士俞書宏的團隊已經成功開發了一種超強,超韌,透明的高性能可持續殼狀複合膜,並成功構建了「磚纖維」殼狀層狀結構,該薄膜的機械性能遠遠超過傳統塑料,並且比塑料薄膜具有更出色的綜合性能。研究結果最近發表在《物質》上。
  • 中科大研製可降解仿生透明薄膜
    記者8月12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俞書宏院士團隊基於微生物發酵過程,成功研製了一類超強、超韌、透明的高性能可持續仿貝殼複合薄膜。相關成果在材料學旗艦期刊Matter上發表。  塑料製品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便利,然而丟棄的塑料垃圾對生態環境造成了難以想像的危害。
  • 新型仿生透明薄膜超強超韌可降解
    本報訊(記者楊凡 通訊員桂運安)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俞書宏院士團隊基於微生物發酵過程,成功研製出一種超強、超韌、透明的高性能可持續仿貝殼複合薄膜,在新型顯示、光電轉換、柔性電子器件等領域具有重要應用前景。該成果日前發表於《物質》。該薄膜在高透明度的基礎上兼具極高的光學霧度,能高效地散射透過的光線,從而實現理想的勻光效果。
  • 科學網—新型仿生透明薄膜超強超韌可降解
    本報訊(記者楊凡 通訊員桂運安)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俞書宏院士團隊基於微生物發酵過程,成功研製出一種超強、超韌、透明的高性能可持續仿貝殼複合薄膜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製可降解仿生透明薄膜
    難以降解的塑料垃圾每年造成數十萬海洋動物的死亡,產生的微塑料更是遍及地球的各個角落,甚至進入動植物的體內或其他環境中,對人類健康產生巨大的威脅。為了更好地防治塑料汙染,發展新一代可持續塑料替代材料迫在眉睫。  近日,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俞書宏院士團隊基於微生物發酵過程,成功研製了一類超強、超韌、透明的高性能可持續仿貝殼複合薄膜。
  • 我國科學家成功研製可降解仿生透明薄膜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俞書宏院士團隊成功研製了一類超強、超韌、透明的高性能可持續仿貝殼複合薄膜,成功構築了「磚-纖維」仿貝殼層狀結構,使該薄膜展現出遠超傳統塑料的力學性能,展現出比塑料薄膜更突出的綜合性能。研究成果日前發表於《物質》上。
  • 中國科學家研製可降解仿生透明薄膜
    2020.08.14 09:28【中國科學家研製可降解仿生透明薄膜】日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俞書宏院士團隊成功研製了一類超強、超韌、透明的高性能可持續仿貝殼複合薄膜。研究人員表示,這種仿生薄膜材料集成了優異的光學、力學和熱學性能,並且在自然條件下可以完全生物降解,克服了廢棄塑料難以降解的問題。(科技日報)
  • 我國科學家成功研製可降解仿生透明薄膜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俞書宏院士團隊成功研製了一類超強、超韌、透明的高性能可持續仿貝殼複合薄膜,成功構築了「磚-纖維」仿貝殼層狀結構,使該薄膜展現出遠超傳統塑料的力學性能,展現出比塑料薄膜更突出的綜合性能。研究成果日前發表於《物質》上。
  • 俞書宏院士團隊:超強韌、透明的納米複合薄膜,可替代塑料!
    難以降解的塑料垃圾每年造成數十萬海洋動物的死亡,產生的微塑料更是遍及地球的各個角落,甚至進入動植物的體內或其他環境中,對人類健康產生巨大的威脅。為了更好地防治塑料汙染,發展新一代可持續塑料替代材料迫在眉睫。 近日,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俞書宏院士團隊基於微生物發酵過程,成功研製了一類超強、超韌、透明的高性能可持續仿貝殼複合薄膜。
  • 科研|我科學家成功研製可降解仿生透明薄膜
    《科技日報》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俞書宏院士團隊成功研製了一類超強、超韌、透明的高性能可持續仿貝殼複合薄膜,成功構築了「磚-纖維」仿貝殼層狀結構,使該薄膜展現出遠超傳統塑料的力學性能,展現出比塑料薄膜更突出的綜合性能。研究成果日前發表於《物質》上。
  • 中國科學家研製可降解仿生透明薄膜,科技創新的力量
    其實在現在的世界裡面,人們原來越注重生態環境了,這也是一個好現象,畢竟現在的世界裡,科技越來越發達,人們的生活也越來越方便,但是越是這種時候,人們越是要注重保護地球。所以很多時候科研人才也會在科學研究當中去研究一些可以幫助地球變得更加乾淨的技術,最近就有這樣一個技術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中國科學家研製可降解仿生透明薄膜。相信有了這個技術,以後人們在生活中可能會更好地保護地球。我們來看一看具體情況。據科技日報,日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俞書宏院士團隊成功研製了一類超強、超韌、透明的高性能可持續仿貝殼複合薄膜。
  • 【行業動態】 我國科學家成功研製可降解仿生透明薄膜
    【行業動態】 我國科學家成功研製可降解仿生透明薄膜 2020-08-18 0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科學家成功研製可降解仿生透明薄膜
    【我科學家成功研製可降解仿生透明薄膜 】塑料垃圾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巨大危害,對人類健康也產生巨大的威脅,發展新一代可持續塑料替代材料迫在眉睫。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俞書宏院士團隊成功研製了一類超強、超韌、透明的高性能可持續仿貝殼複合薄膜,成功構築了「磚-纖維」仿貝殼層狀結構,使該薄膜展現出遠超傳統塑料的力學性能,展現出比塑料薄膜更突出的綜合性能。研究成果日前發表於《物質》上。
  • 中國科學家研製可降解仿生透明薄膜,克服廢棄塑料難降解問題
    據科技日報,日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俞書宏院士團隊成功研製了一類超強、超韌、透明的高性能可持續仿貝殼複合薄膜。研究人員表示,這種仿生薄膜材料集成了優異的光學、力學和熱學性能,並且在自然條件下可以完全生物降解,克服了廢棄塑料難以降解的問題。
  • 中國科大研製一種可替代塑料的仿生可持續結構材料
    【中國科大新創校友基金會(ID:USTCIF),全球最活躍的科大校友組織,實時發布科大要聞與校友資訊】以下新聞來源於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科研部塑料製品給現代生活帶來極大便利的同時,也正造成嚴重的環境問題。大多數塑料來自於石油產品,由於其極端的穩定性,廢棄後在環境中長時間也難以降解,最終造成持續性的環境汙染問題。
  • 高性能仿貝殼雲母薄膜讓電子器件「柔軟透明」
    記者從合肥工業大學獲悉,該校化學與化工學院陸楊教授研究組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俞書宏教授研究團隊合作,創新性地採用「解組裝—仿生組裝」的兩步策略,以廉價天然雲母粉為原料,成功實現高質量雲母納米片的大量製備,並組裝成高性能透明柔性仿貝殼結構雲母複合膜。
  • 電子科大科研團隊在《Science》發表原創成果 首次在高溫超導中...
    四川新聞網成都11月14日訊(記者 陳淋)11月14日,國際著名期刊《Science》以「first release」形式刊發《超導-絕緣相變中的玻色金屬態》(Intermediate bosonic metallic state in the superconductor-insulator transition
  • :變天然雲母粉為高性能仿生...
    雲母是一種宏觀透明的片狀天然粘土材料,而且具有獨特的光學性能、高電氣絕緣性以及良好的化學和熱穩定性。大尺寸的天然片雲母非常稀有和昂貴,而天然雲母粉更加容易獲得且相對廉價,因而利用天然雲母粉組裝獲得類似甚至優於片狀雲母的宏觀膜材料就具有重要的價值。由於尺寸較大且橫縱比小,雲母粉難以直接通過常規的仿生組裝方法實現高性能宏觀薄膜的製備。
  • 耐高溫軟管@達125℃耐高溫軟管使用於哪些行業?
    耐高溫軟管@達125℃耐高溫軟管使用於哪些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