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蘇峻,智米CEO。以下是他對小米空氣淨化器2的自述,由雷鋒網整理。
在小米空氣淨化器2還不是「2」的時候,我給它做的產品定義是「更小更輕更靜更省電」。於是將PM 2.5的CADR值定在了250,讓它更適合主流的臥室(≈23M²)。至於後期的推廣怎麼做,我跟雷總說:「你就叫它(小米空氣淨化器)mini,或者青春版吧。」
兩代淨化器相比,第一代小米空氣淨化器做得太複雜了。它的零件數大概是小米空氣淨化器2的兩倍。這使得第一代在工序、物料、加工時長、庫存、物流等方面均有可被優化的空間。
相信很多人都搞錯過一個概念:以為極簡是ID的特權,在電子設備內部應該越複雜越好。這讓我想起了戴森——一家以研發能力著稱,但近幾年在炫技的路上跑偏的公司。這麼說吧,作為個人,我很喜歡他們的產品。但作為同行,我認為他們做過頭了。一臺吸塵器,無論它其他方面的素質如何,只要吸入效率是六千塊錢的比不上一千塊錢的,那它就沒什麼實用價值。
再直白一點:蘋果就是這方面的正面教材,Alienware 則相反。不過這樣的正反不是褒貶,只是如果廠商想走的是大眾路線,那化簡為繁就是可笑的。而智米的受眾恰好就是普通人,輻射範圍極廣。所以我們不會搞形式大於內容的那套。
小米空氣淨化器2在ID上最大的變化就是變小。這讓「多孔」和「實心」兩種工藝出現在一塊塑膠板上成為可能,因此小米空氣淨化器外殼的塑膠板從8片變成了4片。不得不說這是小米空氣淨化器2在前期研發中最昂貴的一次苦力活。
一代的做法是將多孔結構貫穿在整塊塑膠板上,這意味著注塑時這個部分的流動性是可以控制的,我們按照多孔結構的流動性、壓力、冷卻時間來設置就行。而二代的「虛實結合」雖然看上去只比原來少了一條「縫」,但工藝難度完全不在同一個層級。因為塑膠上「虛」與「實」的成型條件不同,注塑時很難兼顧兩者。
當然,產能爬坡幾乎是所有電子設備都要面對的,所以如果說這就是苦力活的話多少有點矯情。
除了工藝以外,孔徑大小才是最讓人頭痛的地方。孔徑太小通風量就做不上去,380m³/h的吞吐會讓空氣淨化器踹不過氣。孔徑太大則美感盡失,再說做打動人心的家電就有點道貌岸然。所以我們只能用CNC不斷地打樣,以0.1為單位往上加。最後得出真正的平衡值。
這就是經驗主義的搞法,一點也不高明。不過要是說這麼做沒有門檻也不準確,畢竟用CNC打一個個孔,樣板的成本還是很高的。雖然將我們打過的十多塊板子擺在一起非常壯觀,但那可都是用錢燒出來的。所以用最昂貴的苦力活來形容我覺得還比較貼切。
濾芯是空氣淨化器的核心,好的材料只是基礎,正兒八經的廠商都能從供應商那裡拿到。但如何用相同材料做出更好的效果是每個廠商都應該思考的問題。濾材面積決定了容塵量,所以在摺疊時的深度和折間距至關重要。太深或距離太短風阻就大,噪音和功耗是問題。反之則容塵量不夠,扛不住惡劣的環境。
這是個多變量函數,理論上這時候應該出現一種神奇的算法來為科技加持。可惜實際做法遠沒有那麼浪漫,我們還是只能做一些苦力活來解決這個問題。比如一開始就將濾材折170次,測試下噪音和效率。不行就減,一直做到滿意。總之,雖然我們最後得出了一個結果是158,但除了一堆實測數據之外,根本沒什麼討論因果的科學依據。
與之相似的還有抽風系統的設計。第二代比第一代少了一個風機,因此有人會對二代的通風能力產生質疑。說實話,一開始我們也是這麼以為。
其實除了減少一個風機以外,我們還將原來軸流扇+離心扇換成了軸流扇+混流扇。混流扇的扇葉切角介乎軸流(小)和離心(大)之間,所以相對於離心扇,它旋轉時的風阻更小。缺點是風壓相應減小,H13這種級別的HEPA濾網它就扛不住;優點則是噪音也相應減小。
可這裡又有兩個難題。首先是沒人這麼幹過,所以馬達需要定製。上、下軸的阻力不一樣,腹杆就不是很好調。而金屬一旦開始變形,情況就會越來越惡劣,沒弄好的話就會出現壽命和噪音的問題。所以我們測試的時候只能用高於2000的轉速標準連續運轉。
金屬尚且如此,塑料的扇葉就更不用說。它是一個三維圖形,同時又不是一個等厚度的截面,如果沒有豐富的經驗,一開始就起不了步。另外,即使做出了樣品,還是得通過流體力學軟體去模擬,看它的壓力分布、強度等參數。如果某些地方的壓力分布過於集中,它的壽命就會受到影響;如果某些地方的氣流出現紊亂,送風效率就會下降。這些只能依靠算法不斷去調整。
很美好的一個「可惜」是:我猜到了開頭,卻沒猜到這結局。在實際生活中,辦公場所的抵噪大概是40db~50db,家裡大概在35db左右,所以當初我們給小米空氣淨化器2在正常環境中設定的目標是低於30db。
可當諸多細節跑順之後,我們發現在「更小更輕更靜更省電」的產品定義下,CADR值其實是可以做得更高的。至於具體有多高,在決定發布之前,我們得到的結果是:正常模式330m³/h,超強模式388m³/h。還是那句話,這是實測數據,並非根據什麼神奇的算法得出。
和第一代相比,小米空氣淨化器2減少了幾乎一半的元器件,但成本並不是這麼簡單粗暴地降低的。針對這種出貨量很大的單品,多一道工序、多一道檢驗、多一個物料、多一個編碼,堆疊到最後的成本會非常多。所以前期設計對後期的整個效率和成本有巨大的影響。日系企業是這方面的典範。
同時日本人對風扇的熱愛,也給這個行業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人,智米獲益匪淺。針對整個家電行業的話,試想還願意這麼「做苦力」的企業已然不多。依我一家之言,當年的索尼肯定算,而現在的我們當然也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