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到2019年年底,全國充電運營企業所運營充電樁數量超過1萬個的共有8家,分別為:特來電運營15.2萬個、星星充電運營13.0萬個、國家電網運營8.8萬個、雲快充運營4.0萬個、依威能源運營2.5萬個、上汽安悅運營1.8萬個、中國普天運營1.4萬個、深圳車電網運營1.3萬個。這8家運營商佔總量的90.2%,其餘的運營商佔總量的9.8%。充電樁行業真正的危險就集中在未來的1年至2年,大量的新能源裝備面臨老化失修。因為各家都是自有資產,絕大多數企業不會選擇整合。結果就是沒有導流運營能力的運營商退出,而以物業為單位的微型運營商將成為主流並自主運營充電服務。
到2020年,國內充電樁將達到450萬個,電動汽車與充電設施的比例接近1:1。也就是說,理想的狀態,是每一臺新能源汽車配備一個充電樁。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向充電基礎設施轉向,許多地方性資本也開始進入充電樁市場,地方性平臺往往有一定建樁資源和車輛資源,他們看重的是快速收益。
2019年,新能源發電量達0.74萬億千瓦時,同比增加約1060億千瓦時;新能源發電量佔全部發電量比重為1.01%。2019年,風電發電量4057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0.9%;光伏發電2243億千瓦時,同比增長26.3%;生物質發電1111億千瓦時,同比增長20.4%。2019年,全國棄風電量169億千瓦時,全國平均棄風率4%,同比下降3個百分點;棄光電量46億千瓦時,全國平均棄光率2%,同比下降1個百分點,新能源利用水平不斷提高。
2003-2019年,中國新能源裝備投資金額和投資數量呈上升趨勢。其中,2017年中國新能源投資數量最多,達39筆。2019年投資金額最高,達1248528.5億元。近年來,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動力電池、驅動電機、車載作業系統等關鍵技術取得重大突破。成為引領世界汽車產業轉型的重要力量,發展新能源汽車是我國從汽車大國邁向汽車強國的必由之路。
此外,中國地熱能產業正處在戰略機遇期,地熱產業將拉動直接投資4000億元,可提供近80萬個就業崗位,並帶動地熱全產業鏈總投資突破1萬億元。到2035年,將累計帶動地熱全產業鏈總投資達5萬億元。
「十二五」時期,我國新能源在能源結構中的比重還將顯著上升,新能源將發揮調整能源結構、減排溫室氣體、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重要作用。將在做好生態保護和移民安置的前提下積極發展水電,充分發揮水電在增加非化石能源供應的作用,按照集中與分散並重的原則,高度重視電網接入和電力市場消納,繼續推進網電規模化發展,提高網電在能源供應中的比重。按照集中開發與分布式利用相結合的原則,積極推動太陽能的多元化利用,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建設大型光伏電站, 重點支持與推廣與建築結合的分布式併網光伏發電系統的應用。提高太陽能發電的經濟性和統籌各類生物能資源,合理選擇利用方式,因地制宜發展生物質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