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智英,1982年出生於韓國首爾。她在34歲那年,突然生了一場怪病,給丈夫鄭代賢嚇得不輕。比如,她會突然用她母親的口吻和丈夫說:「小鄭啊,以後出門要記得帶件外套,早晚變涼了啊!」
開始鄭代賢以為妻子是在裝可愛、開玩笑,直到有次妻子居然說自己是才過世不久的社團學姐車勝蓮,而且還說出了20年前車勝蓮在操場和他表白的話,正是這句只有他和車勝蓮倆人才知道的話,讓鄭代賢知道妻子是真的有病了,也許是鬼附身,也許是患了精神疾病。
就這樣,鄭代賢帶妻子去看醫生。通過看病,作者敘述出了金智英之前的全部人生。金智英從小就耳濡目染母親及大姐對家庭的犧牲,她是在奶奶、老師、父親等身邊親近的人不斷的打壓和歧視下長大的。
她覺得,她所有悲劇的根源,都源於社會對女性的不重視。
《82年生的金智英》是趙南柱所寫的一部反映韓國女性在社會上總是遭遇不平等對待的小說。趙南柱的文學作品,總是能和韓國當下的社會現象相結合,她的這本書也是結合了2014年底韓國發生的「媽蟲」事件有感而發。
作者覺得女性成長不易,不該被社會、被家庭所苛責,她呼籲更多人應該關注金智英這樣的平凡女性,讓她們能夠被社會善待,能夠和男人一樣平起平坐。
然而,@一啟書看完這本書後,卻覺得:金智英的問題,是她自己的問題。一個已經結婚生子的成年女性,不該再讓社會和家庭對她負責,她要做的,是學會對自己負責。
一,你對事情的解讀是什麼樣,你就會活成什麼樣
從小,金智英就覺得自己是被不公平對待的。她愛舔奶粉,但當有次被奶奶發現後,奶奶狠狠訓斥她一頓,並說奶粉是專門給她弟弟準備的;她因天太熱,在課堂上脫掉室內鞋,然後鞋便被同桌的男同學踢到了講臺前,結果她被老師責罵影響課堂紀律;她在輔導班課後被男同學尾隨跟蹤,父親卻說是她自己不端莊在先……
於是作者得出一個結論,金智英是被社會、被家庭所侵害的受害者。她的悲劇色彩,就是源於周圍最親近的人對她的冷漠和歧視,讓她一步步走入痛苦的深淵。
然而,@一啟書卻認為,是金智英的受害者情結,是她自己的膽小懦弱,害了她一生。害她的,並非是她周圍親近的人!
她愛吃奶粉,被奶奶責罵,緣由是奶粉只能給家中唯一的男孩——她的弟弟留著,對此,金智英的解讀是:這是奶奶重男輕女的思想所導致的結果。
其實,就連作者都寫了,金智英是在「偷吃」奶粉,而非光明正大的拿來吃。奶粉本來就是給小孩子吃的,既然弟弟還在長身體階段,家中又不是那麼富裕,那奶粉只給弟弟吃就是了。作為年長一些的姐姐,又是個女孩子,怎麼能那麼沒大家閨秀的風範,去和小弟弟搶奶粉呢?
奶奶「罵」偷吃奶粉的金智英是阿貓阿狗,這一句也多半是氣話。奶奶是為了告誡她,作為大家閨秀,偷吃是不對的,只有小貓小狗才會偷吃別人的東西。奶奶也是愛之深、恨之切,希望自己的孫女有教養,才狠狠訓斥她,讓她能夠明事理。但金智英,卻把這一切都算在「重男輕女」的頭上。
金智英在課堂上脫掉室內鞋,結果同桌把鞋踢到了講臺前,影響了課堂。當老師問這是誰的鞋,誰搞的惡作劇時,她看那男生沒有勇氣站出來,自己舉起了手。老師看她自己承認了,就狠批了她一頓。金智英淚眼汪汪地心裡叫苦不迭,後來還是一個坐在最後排的女生替她說出了真相:「鞋不是金智英踢過去的」。
老師在得知真相後,立刻又加重語氣,訓斥了那名男生。
但金智英仍然認為,老師是重男輕女的。她覺得是老師先入為主的觀念,認為一切都是她金智英的錯。
這個事件更加說明,是金智英自己對事情的解讀有問題。明明是她自己錯誤在先,把鞋脫了,不然也不會讓同桌抓到把柄,踢到講臺前。而她自己舉手承認錯誤,但又不把事情的前因後果說明白,只知抱怨老師不分青紅皂白批評她。
當我們遇到事情,自己不解決、不反思,總期待「救世主」,甚至還總埋怨社會不公、他人對自己不友好,這樣的玻璃心人生,怎能不失敗?!
也許,金智英並未意識到自己的認知有問題。所以,她的父親才會在她遭遇陌生男子尾隨後,大聲訓斥她:「你為什麼偏要去那麼遠的地方上補習班,為什麼要跟陌生人說話,為什麼裙子那麼短?女孩子凡事要小心,穿著要保守,行為要檢點,危險的時間、危險的人要自己懂得避開,否則問題就出在不懂得避開的人身上。」
這句話被很多人吐槽,說金智英受了那麼大委屈後 ,作為父親居然不安撫她,還教訓她。但@一啟書認為,父親說的很有道理。
畢竟,沒有人能陪伴我們一生。父親是用這種激進的方式,讓金智英自己去想辦法解決問題、避免問題,作為父親,他真的沒有辦法保護她一輩子。
如果父親這次安慰了她,保護了她,那麼下次再遇到這種事件,金智英該如何處置呢?
用心良苦的父親,只能從源頭,一點點為金智英分析利害關係,從而讓她能避免此類問題的再次發生。而幼稚的金智英,仍然以為 ,這是父親重男輕女,對她不重視的表現。
所有的人,她都當成是對她不好、看她不起的敵人。是金智英自己,把自己一步步推入了精神錯亂的深淵。是她對人對事的錯誤解讀,讓她自己陷入了萬劫不復的境地。
二,我們如何正確解讀他人語意,積極處世?
讓金智英越活越鬱悶的源頭,我們找到了,那就是她看待事物的方式存在問題。那麼,像金智英一樣的人,該如何正確看待事物,積極應對人生,活好自己呢?
01 正視自己的缺點,欣賞自己的長處
金智英不喜歡奶奶,仇恨老師,怨恨父親,其實她一直活在一個「怪他人、怪社會」的死循環當中,她從來不正視自己的缺點和錯誤。
偷吃奶粉,是自己的錯;遇到冤枉,不知辯解也是自己的錯;遇到男生尾隨,不知檢討自己有無做的不妥之處,只想依賴父親,父親說她幾句,就憎恨父親,這還是她自己的錯。
只有那些正視自己弱點的人,才能真正變得強韌。——卡特琳·佐斯特
林肯在競選總統參與辯論時,他的對手指控他說一套做一套,是個擁有兩張不同面孔的人。林肯聽後,解嘲似的說:「幾天前,我遇到一位老婦人,她看到我的這張臉後建議我待在家裡不要出來,但是為了美國人民的福祉,我不得不帶著我的這張醜臉出來工作。他指責我有兩張臉,大家說說看,如果我有兩張臉的話,我會帶著張醜臉來見大家嗎?」
林肯三言兩語,就把對手的指控積極化解掉了。他的回覆所用到的技巧是,先是承認自己丑,並坦誠相告之前那個老婦人說的對(正視自己缺點);同時,他又自嘲式的說,為了美國人民的幸福,也想換張漂亮的臉蛋兒,可惜自己沒有,還是得用這張醜臉繼續面對大家(欣賞自己的長處)。
林肯知道,如果在外貌和領導才能中二選一的話,人民肯定堅決擁護的是後者。
能正視自己的缺點和不足,並欣賞自己的長處的人,才能活得瀟灑,並得到周圍人的喜歡和認可。
02 避免「鳥籠效應」,學會心無掛礙
「鳥籠效應」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規律,人們會在偶然獲得一件物品後,會繼續添加更多與之相關而的東西。
心理學家詹姆斯送給朋友卡爾森一個精緻的鳥籠。結果很多去卡爾森家做客的人,總會問他的鳥什麼時候死了,鳥籠裡為什麼沒有鳥之類的問題。本來卡爾森只把鳥籠當工藝品擺著,但最後還是禁不住眾人盤問,自己買只鳥放進去了。
卡爾森在解決這個問題時,並沒有想到扔掉讓他煩惱的鳥籠,而是選擇繼續買只鳥放進去,讓自己生活中又多增添了一物。
這個故事就是著名的「鳥籠效應」。它告訴我們,在生活中,我們並不會聰明的自我「減負」,我們總是受不住來自外人或外界評判的聲音,一直往自己心中加料,去灌輸不必要的東西,從而讓自己變得更加疲憊不堪。
金智英一直在給自己的心加「籠子」,她從未擺脫過「籠中鳥」的困境。
想要擁有積極的心態,必須讓自己身心放空。不要一直陷在「鳥籠效應」中,去裝過多讓自己心煩的人和事。真正自由的人,是立刻扔掉籠子,知道如何讓自己隨時隨地變輕鬆的人。
03 換一個角度看事情
金智英看問題的視角,大部分都是從受害者視角出發,所以她看什麼都覺得悲哀和無奈。
其實,作者在書中讓金智英患上精神分裂症,就是為了讓她能夠自我療愈和覺醒。她一會兒變成過去的舊友,讓老公多關愛些自己;一會兒又變成自己的媽媽,和鄭代賢一家子「積極」幹架……這些她所分裂出的其他人,都是為了拯救她自己而來。
無論變成誰,金智英都需要換個角度看世界。
金智英上小學時,她所在的學校規定每個班都要按學號順序排隊打飯,餐廳位子有限,每個班吃飯的時間也有所限制。當時她們班有49名同學,學號前27名都是男生。女孩子本來動作就比男生慢一些,再加上她們拿飯晚,如果吃慢了就會被老師批評。
金智英感到自己是女性,所以不論在哪兒都會受到不公平待遇。然而,她們班就有個叫柳娜的女孩,勇敢地提出了每次按學號順序打飯的不公平性,她希望老師可以把拿飯順序進行重新調整。
後來老師也採納了柳娜的意見,使得班裡序號排名最後的同學異常興奮。
這個社會,並不是金智英所見一黑黑到底,沒有轉機和純淨一面的。很多事情你覺得不公平,你可以說,可以反抗,可以提議,但不能只知隱忍和抱怨,空有一顆易碎的「玻璃心」。
三,結語
通過金智英的例子,我們可以得知,無論是小孩子還是成年人,你都該有個正確的認知,那就是:只知抱怨社會和他人,只能讓你的人生走進死胡同,變得愈發沉悶和悲哀。
只有那些積極應對現實,並以開放的心態接納自己、接納他人,勇於改變現狀、勇於為不公平發聲的人,才能更快看到生命的曙光。
我們一直期待的「救世主」,其實就是我們自己啊!
作者:@一啟書,正在和讀書群的小夥伴們踐行「100天讀33本書」計劃。每讀一本,就會寫下一些感悟和您分享。歡迎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