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06 15:1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眼下,島城各高中校園裡,高三生正一邊按部就班地進行一輪複習,一邊加強英語聽力考前訓練,再過兩天,本周五,他們將迎來山東省2021年夏季高考外語聽力考試。而對島城的高三美術類、文學編導類、書法類考生而言,除了積極備戰8日上午的英語聽力外,專業統考也進入了衝刺階段,1月10日這三大專業省級統考將開考。伴隨著這兩大考試的來臨,2021年高考將正式拉開帷幕。
迎戰聽力 高三生做足準備
「我們把高考英語聽力的訓練更多落實在平時,平時一周大概進行3次聽力訓練,根據每日課程,安排在早晨或晚間等不同時段進行。臨近考試,針對水平尚有欠缺同時有需求的學生,學校和老師再提供強化訓練。」青島五十八中高三級部主任高登營介紹,隨著英語聽力考試的臨近,學校利用每日午休前的時間段,給有需求的考生再進行強化。
記者採訪了解到,眼下島城各高中學校高三年級基本已經進入一輪複習收尾階段。按照往年慣例,預計會在春節前後完成一輪複習。而1月8日進行的英語聽力考試,作為高考英語學科考試內容的一部分,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因為對考試時間、考試安排等早已了解,所以前期各高中已經進行了充足的備考。
不同於過去的高考,為避免6月份天氣對外語聽力考試的影響,從2020年開始,山東省新高考將外語科目考試分為聽力和筆試兩次進行,聽力部分安排在高三上學期期末進行,筆試部分則仍然放在每年6月份進行。其中聽力部分有兩次考試機會,兩次考試時間間隔約為20分鐘,考生外語高考的總成績,為兩次聽力考試的最高原始成績與筆試的原始成績之和。
全市33個考點 4萬考生迎考
「聽力和筆試分開考試之後,更有利於學生注重於專項練習,同時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學生的考試壓力。」曾經帶領2017級學生參加過山東省首屆新高考的高登營表示,外語考試一分為二後,在一定程度上給考生「鬆了綁」。「6月份高考的時候,學生需要面臨六科考試,原來的外語聽力+筆試120分鐘減為僅保留筆試的100分鐘後,相當於減輕了學生的壓力。」他還透露,從2017級學生考後的反饋來看,學生適應良好。
據悉,今年青島共設立11個考區33個考點進行外語聽力考試,比去年增加一個考點。在具體考點安排上,也與去年略有調整。以李滄區為例,去年為青島三中和青島五十八中兩個考點,今年青島三中考點調整至青島藝術學校考點。此外,即墨區的考點也有微調,即墨萃英中學不再作為考點,調整為即墨第二中學考點。參加考試的考生為4萬餘名,這一人數與去年基本持平。
一心兩用 藝考生雙衝刺
不僅普通類高三考生在為即將到來的外語聽力奮戰,對於省級統考、省級聯考、校考即將開考的藝術類考生而言,他們眼下的備考更是進入「白熱化」階段。
「元旦三天假期,我們美術班的學生就休息了1日一天,2日、3日仍然在進行專業訓練。為了迎接周五到來的外語聽力考試,我們統一安排周四下午由英語老師給學生們進行聽力集中訓練,當天下午就不進行專業訓練了。」青島十七中2018級美術班專業老師盧姿含介紹,之前美術班的學生在進行專業課訓練的同時,每天都會在中午時間安排外語聽力常規訓練。
她透露,2020年的外語聽力考試同樣在當年的1月8日舉行,但當時美術類考生已經結束了省級統考,在備考上更從容一些,今年1月8日外語聽力考試、1月10日美術類省級統考的安排,讓學生們在備考上壓力更大一些。「這個周日就是省級統考了,所以大概從兩周前,我們的專業訓練就暫停了針對校考的備考,全員轉到統考備考上來。」
離校校考生 練聽力不掉線
記者採訪了解到,雖然山東省的省級統考、省級聯考和省內校考還未開始,但從全國範圍來看,多數省份的省級統考已經結束,同時很多高校已經開始了藝術類校考初試。除了像青島十七中美術班的學生在青進行集中專業備考外,舞蹈類、音樂類、播音主持類、影視戲劇表演類、服裝表演類、攝影類等專業的考生,很多都散落在全國各地進行備考或參加考試。
「像是中國傳媒大學的線上初試已經結束了,成績也已經公布了,考慮到考試需要孩子同時使用兩部手機等多項條件學校很難滿足,所以我們部分學生眼下都是在家裡等處進行備考。」青島西海岸新區音樂學校辦公室副主任譚晶告訴記者,即使對於這些暫時不在校備考的學生,學校在外語聽力的輔導上也一直沒有掉線。「針對每個因為校考離校的學生,我們學校和老師都要求考生每天進行聽力訓練,同時英語老師還會定期發送聽力試題,讓學生每周反饋,老師實時批改後再反饋給學生。」
不只青島西海岸新區音樂學校的學生需要每天完成英語聽力訓練,在青島藝術學校高三學生這裡,英語老師的聽力作業同樣是每天雲送達。
來源:青島晚報
原標題:《2021年高考即將拉開帷幕 青島考生備戰外語聽力》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