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我高三,第一次迫切地感受到了危機感這個詞。
距離高考僅有117天,那時我的成績一塌糊塗。
每天的按部就班,不斷重複的5年高考3年模擬;食堂、教室、宿舍,三點一線的枯燥生活;迷茫、未知、燥熱……我太想逃離這一切了。高考對我而已,只是成長路上的一個過程,我從未覺得高考屬於我或者我必須抓住它。
對大學的嚮往,對美好的憧憬,是許多考生最直接的動力。
但高考對於一些人而言, 他們被成績單劃分為「三六九等」,分到不同班級「因材施教」,學校對他們好像也不抱有太多的希望,而他們似乎也註定是別人的陪襯,高考中的炮灰。
沒有人會甘心被人定義,總有人會隔窗仰望著星空。
高三的最後一次家長會,是爸爸幫我開。開完家長會,他還是一如往常,用一臉慈愛的語氣跟我說:你們班主任說,你很有潛力,平時著重複習一下重點知識,不要偏科,考個本科還是可以的……
我有幾斤幾兩,自己心裡會沒點數嗎?
我能看出,父親一本正經的話語裡明明帶著恨鐵不成鋼的擔憂,他溫柔的眼神裡明明充斥著對我平庸的無奈。
其實我知道,當他拿到成績排名表時都是倒數著找我的名字,當他看著成績單時,他會因我的碌碌無為而自卑,會因我的不思進取而在人前活得小心翼翼。
他沒給我壓力,但並不代表他不在乎。只是每個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不同而已。
原來,高考不是一個人的事情,高考是一個家庭的事情。
高考仍可以是你一個人的事情,但高考的結果卻可能承載著你的一生。
感悟人生,有時只需要一秒。
我的憂患意識,我的危機感油然而生。我不想父母因為我的「不堪」,而活在黑夜裡。
我開始想像我未來大學四年的樣子,但我仍然會害怕,甚至會顧慮:深怕自己不是一塊美玉,故而不敢加以刻苦琢磨,卻又半信自己是塊美玉,故而不肯庸庸碌碌,與瓦礫為伍。
當你不甘心安於現狀的時候,一切未知都值得嘗試。
高考,給了每個人同等的機會。
中考是為了下一個三年,高考是為了下一個四年。我們的每一個階段都在為了下一個三年、五年而努力。
而今,我即將大學畢業,面臨著我下一個未知的五年、十年,甚至是一生。
但我仍會赤城的努力,因為我不希望那些我所擔心所害怕的事情真真切切地發生在自己身上,或因我的怯懦和不願意,而讓我最愛的人為我買單。
金融投資要有風險意識,明星出了緋聞要危機公關,我們若想拯救自己,就要有危機感。
沒有危機感,你就會被淘汰。
如果現在你不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去活,那麼有一天,你就要按你生活的方式去活。
在危機中,我們能更好地感知到自己的存在,精準地定位自己。危機感可以成為我們努力的動力,使我們能獲得更多的主動權。
如果你不想做一個被人挑選的人,你就應該能力成為一個被人需要的人。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