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會煩惱蚊子為什麼總愛叮你?是否會好奇人為什麼會脫髮?是否會疑惑森林大火為什麼難撲滅?是否也想知道拔智齒到底能否瘦臉?
生活中有太多的東西是我們說不出,看不見、摸不著的。我們看到了一些現象卻很難理解現象背後的邏輯與真相。但如果有人可以把它用好玩的形式呈現出來,你會不會也覺得知識原來如此簡單。
在抖音和西瓜視頻上,@模型師老原兒正是憑藉著各式各樣的模型,將晦澀難懂的生物、物理知識通過好玩、易懂的方式呈現給網友。把躺著學術書上枯燥無味的幾百頁內容,轉化成一個個有趣又有料的科普視頻。
這樣的科普方式引來了網友的點讚和評論,每一個科普視頻底下都有無數網友的「催更」。有網友表示@模型師老原兒的視頻是他見過最用心的科普內容。
沒人能拒絕可愛的東西
和其他科普類視頻最大的不同是,老原兒的每個視頻講解都製作了精細的模型。模型在老原兒的眼裡是一門可以翻譯科學原理的語言,可以彌補很多表達上的缺陷。
比如,在講蒼蠅為什麼打不著的視頻中,老原兒做了個放大一千倍的蒼蠅模型,讓受眾清晰直觀地看到蒼蠅從內到外每一個器官的位置、大小、作用等等,甚至精細到蒼蠅腿上的絨毛。
老原兒從可以拆卸的模型眼球講起,為何蒼蠅會對物體的移動提前做出判斷,並展示蒼蠅振翅起飛時翅膀下發達的肌肉,如何「8字型」的振動翅膀,連蒼蠅降落時的抓鉤、抓盤墊上會分泌一種粘液也讓老原兒生動地展示出來。
總有人好奇,老原兒是怎麼揣測用戶的喜好。老原兒和妻子告訴中國科技新聞網:「可愛的東西大家都不會拒絕。即便是『屎尿屁』這種東西,通過一個好玩的、可愛的呈現方式,依然能夠達到一個很好的傳播度,但話題點是需要積累的,我們做了10年的科普節目,其實已經分析過很長時間的受眾,明白大家生活中會有哪些知識疑問、會有哪些認知誤區、會對哪些東西感興趣。」
為了內容能夠流暢地輸出,老原兒和妻子必須得做足了前期功課,首先要根據所講內容形成文字稿,並一遍遍地改。同時要求團隊嚴謹的查找所有的資料來源和出處。在前期的準備中老原兒會查閱知網和學術期刊,僅昆蟲學相關的書就大概有7本,還會聯繫一些相關專家,收集學術界認可的資料。
老原兒有一個習慣,他特別喜歡記錄自己經歷的事,將真正經歷的事情輸出成短視頻內容。有一次,老原兒不小心燙傷後,他對傷口進行觀察,在網絡上收集燙傷後的解決方法,發現網友一些正確或錯誤的判斷,隨著傷口一步步恢復,了解產生水泡的機理、恢復過程中潛在的科學成因、探討怎樣處理才不留疤..隨後,老原兒根據自己的經歷,視頻「燙傷的模型」出爐,獲得了粉絲的大量觀看與點讚。
實際上,類似的案例還有很多,創作的靈感與思路往往來源於生活以及自身經歷。
或許正是因為老原兒的科普視頻來源於實踐,在目前很多短視頻內容同質化嚴重的當下,老原兒並不怕將來會有人模仿。他表示:「我們的視頻內容是根據經驗和理解去原創出來的,我們會用不同的方式去表達,網友會有不一樣的收穫。同時,在模型製作上也有一定的門檻,有很多個人色彩在裡面,是無法輕易模仿的。」
三十多歲的大男孩
雖然老原兒在短視頻中總戴著眼鏡道具,但不少網友還是通過聲音和幽默的說話方式認出了他「你是央視《原來如此》的寧原吧?」「我從小看你的視頻長大!」「我以前在電視上等你們的節目更新,現在我兒子在抖音上等。」
《原來如此》是央視科教頻道一檔以實驗體驗為特徵的科普欄目,寧原在那做了很多年的模型師。特殊情況的原因,部分工作的暫停讓他開始琢磨著做科普類的短視頻。為了支持他,在央視科教頻道任欄目主編的妻子也離職了。兩個在科教頻道幹了十年的夫妻,就這樣將陣地轉移到了抖音和西瓜視頻,繼續做科普內容。
有用戶留言表示:「為什麼這麼多年老原兒都看不出變老?」的確,已經從事模型製作十年,老原兒依舊充滿幽默和浪漫。
妻子說老原兒內心就是個大男孩,所以可以永遠都保持著熱情和童心。老原兒告訴中國科技新聞網:「小時候自己喜歡淋雨踩水坑,從小的教育方式讓我明白,要想明白一個道理必須要去嘗試才能真正明白。所謂浪漫的人,其實從小都是相對生活的比較純真。」
有人覺得老原兒的模型是針對小孩子的科普,對此老原兒並不認同。雖然團隊把模型文稿的理解力門檻放在了小學三四年級,但隨著網際網路的飛速發展,已經把所有的知識隔閡全部打通,三四年級的孩子可能比五六十歲的成年人知道的信息更超前。
這個三十多歲的大男孩對世界充滿好奇心。他表示,如果你只有好奇心,沒有其他的外力跟你產生火花,那麼你的好奇心很快會被消磨掉。當你對事物沒有好奇的時候,你就會變得冷漠。所以我們現在就想通過這種有溫度的、有趣的方式讓大家對周圍東西感興趣。
在「三十+」的年齡,他和妻子同時辭職,孤注一擲的去做短視頻,就是覺得這件事將來一定有更大的空間和發展。老原兒認為對於較長視頻和短視頻的界定,完全是兩個領域。像西瓜這樣的較長視頻它更需要邏輯線的鋪陳,它需要有起因、鋪墊,再去講故事。但像抖音這種短視頻,網友更趨向於被內容吸引,製作者需要更多的注重視頻節奏,它需要直接給出結果。
短視頻給人生「重啟」的機會
抖音裡頭部的短視頻創作者都保持著高頻的更新節奏,隨著「催更」的人不斷增加,也為了保證更穩定的內容輸出,老原兒開始擴充團隊。編導出身的妻子帶著兩個導演做後期,模型的設計和製作則由老原兒和助手一起完成。老原兒坦言:「原先只有兩個人的時候,每周更新對我們來說壓力太大了。」
據《中國視聽新媒體發展報告》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3月,中國網絡視頻用戶(含短視頻)規模達到8.5億,佔網民整體的94.1%,較2018年底增長1.26億。其中以「抖音」為代表的短視頻新業態異軍突起,短視頻用戶高達7.73億,在網絡視頻中佔比接近91%,在所有網民中佔比85.5%,也就是說,平均每100個人就有85個人刷短視頻。
雖然老原兒的視頻在全平臺投放,但在抖音上的數據和互動無疑是最好的。在抖音和西瓜視頻上老原兒擁有300多萬粉絲、獲贊近800萬。
老原兒告訴中國科技新聞網,抖音的用戶數量極高,每一次視頻上傳後基本一個小時留言就上萬了。對於用戶業餘時間的把握,短視頻會更抓人。「對創作者來說,抖音和西瓜視頻相對公平。在抖音上,不管粉絲量的高低,只要作品好,數據就會逐漸上漲,被更多的人認可。這樣的環境相比其他平臺更完善,對於新的創作者來說也更友好。」
隨著老原兒的視頻被越來越多的網友看見,一些MCN機構也找了過來,但都被老原兒和妻子拒絕了。老原兒說:「雖然有更多的錢就可以把模型弄得更好更精細。但現在國內做模型科普的人並不多,所以我們一定要把這個東西堅持下去,一旦籤到機構或者受到資本控制,我們的話語權就會打折。將來發展的方向也很難控制,我們始終希望可以不忘初心。」顯然,MCN機構更看重的是視頻的變現,但老原兒更看重的是用戶和視頻內容。
無論是模型師、驗證者、節目策劃、實驗設計還是現在的科普視頻製作者,他不再是以前的老原兒,他放下了很多「光環」選擇把人生重啟。但他也還是那個老原兒,科普與模型十年如一日的陪伴他,曾經的經驗、積累幫助他離開舒適區,在新平臺尋求更精彩的舞臺。(作者:中國科技新聞網,陳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