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180603_782950_taonews.html
獨創藥理學家和名醫辦刊新模式,薈萃醫學名家,集納藥理精華,指導家庭如何對症選藥,科學用藥;告訴讀者什麼情況下可以自我診治,如何診治;什麼情況下必須就醫,如何在家中配合醫生治療。普及生理、心理、生育及性保健知識,講述與身心健康有關的感人故事。
文章數
在我們的日常工作中,經常會聽到這樣的問題:「醫生,我拍片有沒有輻射啊?」「醫生,我上個月剛做的CT,現在還能不能做啊?」「今天拍片、明天做CT、後天做磁共振成像,該吃多少射線啊?」別急,接下來為大家介紹醫療輻射的知識。首先,哪些影像學檢查是有輻射危害的呢?
在眾多的影像學檢查中只有超聲(US)以及核共振(MRI)檢查是沒有輻射危害的。除了這兩種外,其餘的影像學檢查都是有輻射危害的。影像科的檢查項目包括X線檢查(各種拍片、造影、透視等)、CT檢查、核磁共振檢查(MRI)。在X線和CT檢查中都要用到X射線,因此是有輻射危害的。核醫學科的檢查項目包括各種SPECT顯像以及知名度極高的PET/CT檢查。這些檢查中,需要使用特殊的放射性藥物,這些藥物主要發射γ射線,從而具有輻射性。此外,PET/CT還需要用到CT設備,因此會疊加CT相關的輻射劑量。
其次,影像科輻射不同檢查的輻射劑量是多少呢?
其實,不只是在影像科做檢查,生活中我們每時每刻都在受到各種輻射。輻射按照來源可分為天然輻射和人工輻射。天然輻射包括宇宙射線、地殼陸地輻射、室內外環境中的氡等,它遍布於我們的整個生活環境中,空氣、食物和飲料中都存在著天然放射性。人工輻射主要來源於醫療照射(也就是我們平時做的X線、CT)、礦物開採、核動力生產、射線裝置、核爆炸及核試驗等,其中醫療照射是最大的人工輻射源。在人類接受的各種輻射中,天然輻射所佔比例最高,其所致的人均年有效劑量約2.4mSv(備註:mSv是放射吸收劑量當量國際單位),而醫療照射僅約0.4mSv。
醫療射線輻射量每次參考值:胸透大約1.1mSv;胸片0.2 mSv;頭顱CT 2 mSv;胸部CT8mSv;腹部CT10 mSv;骨盆CT 10mSv。另外,乘坐飛機20小時的劑量為0.1mSv;每天吸20支煙,一年劑量為0.5~2mSv;地鐵安檢乘客每年可能接受劑量<0.01mSv。
再次,輻射的危害是什麼呢?
我們所講的輻射危害,通常指的是電離輻射危害,可以分為隨機化效應和確定性效應。隨機化效應即:只要接觸輻射(不管量多量少),就可能發生危害,主要包括輻射致癌和輻射致基因突變。確定性效應指:接觸輻射,但輻射量必須高到一個閾值,才會出現危害,包括急性放射病、放射性白內障、皮膚放射性損傷和輻射致不孕症等。
影像檢查中,醫療輻射量通常遠低於閾值,因此不會出現確定性效應,但隨機化效應是可能出現的,而且沒有辦法預測和預防。按估算,若某人接受10mSv的醫療輻射,終生輻射致癌的機率約為萬分之五。
本文來自《家庭醫藥》
loading
尊敬的用戶,您已成功註冊「中國數字科技館」帳號,請立即登錄!
立即登錄尊敬的用戶,您未能註冊「中國數字科技館」帳號,請重新註冊!
重新註冊loading
©2011-2020 版權所有:中國數字科技館
未經書面許可任何人不得複製或鏡像
京ICP備11000850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388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11611號
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
在我們的日常工作中,經常會聽到這樣的問題:「醫生,我拍片有沒有輻射啊?」「醫生,我上個月剛做的CT,現在還能不能做啊?」「今天拍片、明天做CT、後天做磁共振成像,該吃多少射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