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百萬年之前,波斯灣的水域面積可比今天大得多,南部的阿拉伯半島和西部的伊朗被大片海水佔據,隨著水汽的蒸發和海洋的退去,使這裡留下了大量含鹽土壤。鹽層被雨水從山頂上衝刷下來的沉積物所覆蓋,隨著時間的流逝,沉積物變得越來越緻密,並沉重地壓在了鹽層之上。在這種情況下,鹽開始表現出其流體的屬性,進而導致一種有趣的現象發生,地質學家稱其為鹽構造,在鹽構造的作用之下,最終會形成我們看到的鹽冰川,那麼什麼是鹽冰川呢?
在伊朗的扎格羅斯山脈(Zagros Mountains ),鹽丘衝破地表,產生流動的鹽冰川,乾旱的氣候不會產生足夠的降雨來溶解鹽並將其帶走。相信大多數人都熟悉普通冰川,它們是陸地上的巨型冰結構,通常冰川會像帶有黏性的液體一樣緩慢地向下傾斜流動或橫向擴散,之所以這樣,是因為冰受到其內部形變以及重力的作用。
鹽也具有類似的屬性,如果我們將大量的鹽放在斜坡之上,由於重力的作用,它將緩慢地沿斜坡向下流動。如果將大量的鹽放在水平地面之上,它將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緩慢地橫向擴散,科學家將這些在陸地上流動的鹽稱之為「鹽冰川」(Salt glaciers)或「納馬基耶斯」(Namakiers),那麼鹽是從哪裡來的呢?
大多數鹽冰川是由地下的鹽流供給的,最常見的輸送機制是穿透地球表面的鹽丘(通常稱為「鹽底闢」)。當一層鹽被其他巖石單元深埋時,便會形成鹽丘。要知道,鹽的比重相比其他大多數巖石來說都要低。如果它被更高比重的巖石所掩埋時,它就會變得具有浮力,並試圖從覆蓋的巖石中升起,就像一個空氣泡穿過一瓶洗髮水那樣。
一旦鹽在一個位置開始向上移動,上覆巖石對該層其餘部分的壓力會將鹽擠壓到開始向上移動的位置。這迫使鹽向上移動,直到它到達地表,或者直到平衡條件建立。如果它衝破了地表並繼續向上運動,鹽就會流到地表形成鹽冰川。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描述,在世界其他任何地方都看不到像伊朗這種鹽丘的堆積物,雖然該遺址尚不是世界自然文化遺產,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在考慮將其列入名單之中。然而,僅在扎格羅斯山的南部地區,就有130多座這樣的鹽丘,由於鹽在這裡的儲量驚人,當地人早已對其習以為常,甚至表示根本用不完!科學家則認為這裡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褶皺地質系統之一。除了鹽丘以外,這裡還擁有世界上最長的鹽洞景觀,其位於納瑪克丹山(Namakdan Mountain),長度超過6.4公裡。
令人擔憂的是,伊朗的鹽丘景觀可能正在面臨未來石油勘探的威脅,因為鹽丘中發現的不滲透巖石經常會將石油封印於地下。目前為止,世界上其他一些國家的鹽丘,例如美國、墨西哥、德國和羅馬尼亞,已經淪為了重要的石油開採礦區,並已運轉數年之久。對於伊朗的這些鹽冰川你有什麼看法?歡迎評論區留言,獲取更多內容,請關注我的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