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經濟學有一句經典理論:「貨幣天生不是黃金,但是黃金天然是貨幣。」在現代貨幣市場之中,黃金雖然基本上已經退出了一般等價物的流通領域,被各國政府所發行的信用貨幣所取代,不過作為人們眾所周知的貴金屬,一個國家的黃金儲量卻象徵著國家實力的強盛與否。不過,大家有沒有想過,黃金究竟是從什麼地方來的呢?
「為什麼能夠在地球表面找到金塊?」科普作家約翰·艾莫斯利說,「答案是,它們可能以隕石的形式來自太空。」實際上,黃金來自太空這種理論雖然聽上去就像是科學幻想,然而在地球科學界,這卻幾乎是公認的觀點,在過去數十年裡,這一貌似古怪的理論已經被大多數科學家所接受。
45億年前,地球誕生之後,地球表面布滿了隕石撞擊後殘留的金元素,然後,在幾千萬年的時間裡,多數的鐵元素穿透地幔沉入地核,因此當時地球上百分之99的黃金都應該和鐵熔合後與之一起沉沒到了地核之中。倫敦帝國學院的地理學家馬西亞斯·威爾伯德說,這一過程就好比密度較大的食醋沉到裝滿橄欖油的碗底一樣。
然而現今,地殼中每1000噸物質中仍然含有1.3克黃金,依然要比通過該假說估算下來的平均數值要高出很多,於是科學家不得不做出合理的解釋,因此目前最流行的理論解釋就是隕石說。「在地核形成後,大規模的隕石雨襲擊地球,」威爾伯德說,「落到地面上的隕石包含黃金,它們就是地幔和地殼中黃金的來源。」這一理論符合隕石活動的模式,因為38億年前地球曾經遭遇隕石風暴,這些隕石來自地球和火星之間的一個小行星帶,今天這一小行星帶依然存在。
威爾伯德的這一理論被稱為「後增薄層假說」,現在已經成為行星科學的基本理論。它也幫助解釋了其他很多地球構造的反常之處,而且,科學家還認為,碳、氮、水和胺基酸等構成生命的必要元素同樣也來自太空隕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