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殼網對話《藍色星球2》主創:一部自然紀錄片的誕生

2020-12-08 果殼網

每當陽光開始遠離北半球,生命漸趨蕭瑟,熱愛自然的人反而會更加充滿期待:一年一度給信仰充值的時候到了。

因為按照不成文的慣例,英國廣播公司博物學部(BBC natural history unit)的年度大片都會選擇在秋冬發布。從1990年的《生命的考驗》(The Trials of Life)開始,一年一部鴻篇巨製的節奏就沒有停止過。2001年,《藍色星球》(Blue Planet) 面世,這套以海洋生命為主題的8集紀錄片給自然紀錄片的這個類型樹立了全新的標準,在影視資料庫網站IMDb上,超過18000名觀眾為它給出了高達9.0的綜合分。之後的《地球脈動》、《生命》、《人類星球》、《冰凍星球》、《非洲》、《生命的故事》、《獵殺》、《地球脈動2》,這些作品的口碑從未低於9分,《地球脈動2》更是拿到了9.6分的幾乎滿分成績,在豆瓣上,中國的觀眾更是給出了9.9分,全豆瓣影視作品的最高分。

人類放下了文化、習慣、立場和其他一切差異,空前一致地坐在同一塊屏幕之前,屏氣凝神。這些偉大的紀錄片不但讓觀眾從宏大的全景和驚人的細節的不同層次認識到生命的魅力和進化的奇蹟,更是啟發了無數人的藝術靈感。從奇幻到科幻,很多天馬行空的形象都能從這些紀錄片的鏡頭裡找到原形,因為幾乎每一集片子裡都能見到之前人類前所未見的場景或者動物行為,源自於進化的人類想像力仍然無法與進化本身相提並論。

感謝讓這些作品變成現實的人們。

如果要在這些人中挑一個代表接受大家的致敬,那非大衛·愛登堡爵士不可。愛爵爺,今年已經91歲了,距離他以一個年輕博物學家的身份拿到BBC的offer已經過去了65年,距離他開創了電視博物學紀錄片這個品類的節目《動物園探奇》(Zoo Quest)開播已經過去了63年。他是前面說的每一部片子的靈魂人物,他的聲音是詮釋生物界萬千奧秘的布道。

今年冬天,91歲的愛爵爺再次給我們帶來一部新作——《藍色星球2》,從名字上看,它是16年前那部作品的延續,目前這部系列紀錄片正在包括我國的騰訊視頻在內的媒體全球同步放映中。

日前,我以果殼網主筆身份專訪了《藍色星球2》的主創人員。

創意總監麥克•岡頓:「總歸會有新的東西等待我們發掘去拍攝」

麥克•岡頓(Mike Gunton)是BBC博物學部的現任也是首任創意總監,他自1983年還在讀動物學博士的時候就以研究人員的身份參與到了BBC的野生動物紀錄片製作中。1987年他正式成為BBC的製片人,一直到今天。這四十年裡,岡頓以主任製片人的身份為大家貢獻了《生命》、《東非大裂谷》、《馬達加斯加》、《非洲》、《隱秘王國》、《地球脈動2》等一系列偉大的作品。《非洲》裡像牛仔一樣決鬥的雄長頸鹿、《隱秘王國》裡在自家小徑裡為生計奔跑的象鼩,看過他的這些作品的朋友一定會被岡頓講故事的能力所折服。

瘦駝:麥克你好,當大衛•愛登堡爵士開創自然電視紀錄片這個領域的時候,地球和生物圈中的大部分細節對電視觀眾而言還是未知的。半個多世紀過去了,你們的鏡頭讓世界變得不再陌生。絕大部分的生態環境都已經被BBC的攝影機紀錄過,甚至這次《藍色星球2》也只能再次拍攝之前拍過的題材。對你們而言,觀眾新鮮感的消失是不是一個挑戰?

麥克•岡頓:首先我們都要感謝大衛,祝他健康長壽。我剛到BBC,參加的第一次會議上就有人說,大衛要退休了,我們要做好準備。然而四十年過去了,我自己都快退休了,他還在工作。我不是說我真要退休,反正在大衛徹底退休之前我是不會放棄這個工作的,要不那太瘋狂了。

麥克· 岡頓和愛爵爺的合影。 圖片來源:BBC

關於這個世界給大家帶來的熟悉感。的確,大家都希望看到新鮮的東西,如果我要在辦公室的牆上寫什麼字,就是寫「新」這個字;掛個什麼標語,那一定會是「新!」。每次你給觀眾帶來新的東西,大家就會歡呼雀躍,然後問,下一個是什麼?

但我不太同意你剛才問題的觀點,我認為自然界還是有很多神奇的東西,還是有很多驚喜等待我們發掘。30多年前我們和大衛就在討論,他覺得我們能拍的都拍完了,觀眾也在問我們還能拍什麼。我也會思考這個問題,我們看了《藍色星球2》,通過這個影片意識到,總歸會有新的東西等待我們發掘去拍攝,甚至我們有新的故事,新的技術呈現不同的效果,雖然拍攝的是同樣的動物,但是呈現這個動物不為人知的一面,給觀眾帶來新的洞見,也是會給觀眾帶來驚喜,觀眾也會願意看。希望等到你60歲的時候,我們給你看我們紀錄片作品,你依然會說「還是很神奇的」。

製片人喬納森·史密斯:「最驚喜的是拍到了始料未及的畫面」

喬納森•史密斯(Jonathan Smith)是《藍色星球2》第一集《同一個海洋》和第三集《珊瑚礁》的製片人。

瘦駝:請先向我們的讀者介紹一些自己吧。

喬納森•史密斯:我的家鄉在英格蘭的海濱,從小就對海洋非常著迷。後來去讀了海洋學的學位,畢業以後我就滿世界跑,潛水啊什麼的。在這期間我開始與其他一些頂尖科學家合作,拍攝有關海洋生物的影片,逐漸學會了用鏡頭給大家講述海洋的故事。幾年前,我加入了BBC博物學部,一直工作到現在。

瘦駝:相信很多觀眾已經收看了你製作的《藍色星球2》的第一集,對我而言,最打動我的一幕莫過於那隻豬齒魚用珊瑚作為砧板砸碎蛤蜊殼了。上一次我被你們驚到還是在《生命》系列裡看到僧帽捲尾猴用石頭砸開棕櫚果。曾經我們認為人類是唯一會使用工具的動物,你們先是拍到了小猴子,這次直接跳到了魚。能給大家講講這一幕背後的故事嗎?

豬齒魚正在敲開貝殼。圖片來源:BBC

喬納森•史密斯:碰巧我也在《生命》的拍攝團隊裡,那時候我是一個研究員,負責發掘論文之類的調研工作。在《藍色星球2》的調研過程中,我們的研究員約蘭德•波西格(音譯)讀到2011年發表的一篇論文(Tool use in the tuskfish Choerodon schoenleinii? A.M.Jones, C.Brown, S.Gardner。 GORAL REEFS Sep 2011 Vol.30),那篇文章裡描述了在大堡礁的蜥蜴島海域有豬齒魚會在珊瑚上砸碎蛤蜊殼吃肉。我們覺得這就是我們想要講給大家的故事。於是約蘭德聯繫了生活在蜥蜴島的亞歷克斯•威爾(Alex Vail)博士,問他能否幫我們找到這些豬齒魚。果不其然,亞歷克斯花了三個多月找到了很多掌握這一技巧的豬齒魚,特別是發現了一條每次都會到固定地點砸蛤蜊的。我們趕去蜥蜴島,在水下與這條魚共處了超過100小時,拍到了大家看到的場面。我們給那條魚起名叫珀西。

瘦駝:那在你看來,人類與會使用工具的捲尾猴或者豬齒魚有什麼根本性的區別呢?

喬納森•史密斯:我覺得思考問題的能力是一方面,更重要的一點是我們有同理心。雖然並不是每個人類都能很好的使用這一天賦。同理心也是人們喜歡看我們BBC博物學部拍攝的紀錄片的原因。觀眾把自己代入了動物們的生存狀況中,體驗它們面臨的挑戰,為它們解決生存難題的方式擊節叫好。

瘦駝:你不擔心觀眾過分的代入自己的情感會讓他們忘了這些野生動物並不是演員,大自然自有其道德標準嗎?

喬納森•史密斯:如果我們拍攝的是人類演員就好了,這樣我就可以提前寫好劇本,然後喝喝茶聊聊天,而不是泡在冰冷的海水裡拍攝了。

當然這是玩笑,拍攝自然紀錄片最驚喜的其實不是拍到了你想拍的東西,而是拍到了你始料未及的畫面。比如第一集中的那群海象。我們去北極拍攝海象,是因為這種龐大的動物總是充滿了戲劇張力,而且由於氣候變化,它們的生活環境發生了劇烈的波動。在拍攝過程中,我們注意到雌性海象保護幼崽的行為很吸引人,這並不在我們之前的拍攝計劃中。但是越是深入的拍攝,我們越是被海象媽媽的表現打動。於是這段故事就出現在了最後的影片中。海象其實還是海象,只不過由於我們拍攝到了之前沒有拍到的行為,讓大家對這種動物的看法發生了變化。

片中的海象鏡頭。圖片來源:BBC

這一集中還有一段故事是關於隆頭魚轉變性別的。其實,在魚類和其他動物中,性別轉換是司空見慣的現象,只是在我們人類當中這種事才會成為社會議題。我們所做的只不過是把這個隆頭魚的性別轉換拍攝了出來。

 隆頭魚是一種可以很容易轉換性別的動物。圖片來源:BBC

瘦駝:再聊聊新技術吧。你們是如何把新的拍攝技術融入到紀錄片拍攝中去的?

喬納森•史密斯:說起新技術來我就很興奮。你知道距離拍攝《藍色星球》已經過去十六年了,這十幾年裡在拍攝領域很多技術的發展飛快。在籌備《藍色星球2》的時候我們就一直在討論如何用新技術拍攝新故事。我自己對海洋浮遊生物非常著迷,它們是地球生態環境的基石,種類多如繁星,而我們對其了解卻非常有限。對紀錄片拍攝來說,拍攝這些肉眼不可見的生物更是一大挑戰。

我那時候覺得也許海洋浮遊生物發光現象是可以作為一個突破口的。幾百年來世界各地的水手都在講述著「海火」的傳說,其實就是一些海洋浮遊生物在受到擾動產生的生物發光現象。你看過《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吧?裡面就用電腦動畫的方式展現過這一場景。我想做的就是把真實的場面拍出來。

正好我們在拍攝蝠鱝群遊的攝製組意識到,在蝠鱝群遊的擾動下,當地海水中的某些藻類可能會發光。於是我們找到了當時最好的微光攝像機,改裝之後由當地的攝影師下潛拍攝。順便說一句,那位攝影師非常棒,是拍攝蝠鱝的專家。結果,什麼也沒拍到,攝像機的感光能力還是不夠。

之後過了一段時間,我們又聽說有人把微光攝像機的感光度又提高了,於是趕緊訂了一臺。下潛拍攝的時候,攝影師其實什麼也看不到,因為那種亮度已經低到人眼可以感受的範圍之外了。出水導出影片,就是我們想要的鏡頭!這是用新技術拍攝新故事的一個非常好的例子。

製片人奧拉•多爾蒂:「窮盡一生也不能講盡大海的所有故事」

奧拉•多爾蒂(Orla Douherty)是《藍色星球2》第二集《深海》和最後一集《我們的藍色星球》的製片人。她在大學讀的是化學專業,畢業之後在BBC擔任現場導演等工作。幾年後回學校讀海洋生態學,畢業後加入非政府機構參與珊瑚礁的保育和宣傳工作。其後她重返BBC,加入博物學部,工作至今。

瘦駝:時隔十幾年重新拍攝海洋生物的故事,你作為拍攝者,重返故地,有什麼不一樣的發現嗎?

奧拉•多爾蒂:是的,我們回到了過去拍過的很多地方,但海洋本身發生了很多變化,我們也有了很多新的發現,這給了我們很多新的素材。比如我們重回了第一季拍過的海底高鹽水池,但是這次用了全新的手法講了一個全新的故事。

瘦駝:剛才也提到了要在一個老的地方講新的故事,但是像這種情況多嗎?面對過去拍過的題材,會不會擔心我沒有故事可以講,或者覺得以前的拍攝手法已經用盡了?

奧拉•多爾蒂:不會擔心,因為大海佔到地球表面積的70%,我們剛剛開始了解其中很少的一部分,我覺得窮盡一生也沒有辦法把大海所有的故事講給大家聽,而且拍攝技術也是非常重要的,技術可以幫助我們解鎖很多新的故事。比如第一集中的蝠鱝的故事,在前幾年是不可能被拍攝出來的。再加上我們的講故事的能力也在不斷提升,就可以讓我們不斷地講新的故事。

瘦駝:我們果殼網也有自己的視頻團隊,視頻團隊的同事也曾經涉足海洋生物題材的拍攝,比如他們在紐西蘭拍攝過鯨和海豚,也去中國沿海抹香鯨擱淺的現場拍攝過。你有什麼建議講給他們嗎?

奧拉•多爾蒂:要拍攝海裡的任何東西都是很花時間的。比如你要拍鯨,就需要到開闊的海域裡,等待,再等待。當然,你需要找當地人幫助,很多漁民和潛水員非常了解那片海域的情況。有了他們的指點,足夠的耐心和必要的運氣,你就能拍到點東西了。

瘦駝:你剛才提到了等待,那在《藍色星球2》中你們為哪個鏡頭付出的等待最久,大概等了多長時間?

奧拉•多爾蒂:在我們的拍攝計劃中,有一種深海的小魚叫燈籠魚,當時我們整個團隊都去了澳大利亞的一個海域,因為之前在那裡拍攝到過燈籠魚。我們足足等了三周,什麼也沒拍到,因為全球變暖和其他的原因,燈籠魚不再出現在那片海域了。一年半之後,在哥斯大黎加,有人報告說看到了燈籠魚,我們這才最終拍到它們。從前期準備到拍到素材,整整過去了三年時間。

另外還有一種現象叫「沸騰之海」,就是魚群聚集在海面,鯨、海豚和其他捕食者蜂擁而至的場面。我們也是花了一年半的時間才拍到合適的素材,在第四集裡你會看到那個場面。

瘦駝:除了燈籠魚,有沒有其他的場景讓你感受到了全球變暖帶來的切實變化?

奧拉•多爾蒂:最明顯的莫過於大堡礁的珊瑚白化現象了。幾十年來,我們給大堡礁拍攝過很多片子,白化給我們帶來的衝擊是毋庸置疑的。有些地區90%的珊瑚都失去了原本的色彩。在這一季裡你會看到這個故事。

瘦駝:作為野生動物紀錄片的拍攝者,一個從業者,在這個行業裡面工作了這麼多年,這種經歷對您個人的影響,最大的是什麼?比如說會不會改變飲食習慣?

奧拉·多爾蒂:是的,會有影響,比如說我基本上不吃海鮮,除非我知道它是以非商業化的方式的捕撈到的才會吃,我不吃金槍魚,也不吃蝦,因為看到海洋中很多的變化,所以對我個人會有很多的影響。

採訪者瘦駝與奧拉•多爾蒂的合影。

(編輯:Ent)

相關焦點

  • BBC又出手了,上次是《藍色星球2》9.9分
    說起自然動物類紀錄片大家一定先想到BBC紀錄片,畢竟BBC真的出了很多優秀內容,比如《藍色星球2》、《地球脈動2》等。今年BBC更是出大招,最新年度巨製《王朝》定檔11.12!這是一部極其優秀的紀錄片,這三個理由讓你不容置疑。▼畫面又美又稀奇《王朝》在全球各地實景錄製,拍攝過程耗時4年。在全球最知名的地點,記錄了世界上最具標誌性的動物的故事,用尖端科技捕捉到很多珍貴的獨家畫面。
  • 我承認《藍色星球2》拍的很漂亮,但是真的很無聊
    丹·卡根-肯斯▼一個對《藍色星球2》恨鐵不成鋼的吐槽:如果要給旁白配音界的大師排個位要怎麼排?每個人都崇拜詹姆斯·厄爾·瓊斯,而他本人又崇拜摩根·弗裡曼,那麼弗裡曼和他的上帝之聲是否也有偶像呢?在最近剛剛播出的《藍色星球2》,即紀錄大片系列《地球脈動》的最新作中,阿滕伯勒說:「無邊無際的大海,讓我們心生敬畏,感到驚奇,但有時也會讓我們感到恐懼。」 說的沒錯,在長達七個小時的《藍色星球2》中,阿滕伯勒向我們展現了一個充滿驚奇與恐懼的海洋,以及前所未見的神奇生物與地理景觀。
  • 《藍色星球2》無知限制了我的想像,屢屢勾起我遠途旅行的衝動
    正如原作藍色星球在十六年前所做到的那樣,藍色星球2以其令人嘆為觀止的畫面與視角讓我們領略了大海的魅力與演化的奇妙。然而,與前作相比,本作給我們帶來的更大的震撼來自於人類行為對海洋生態環境的影響。一方面,藍色星球2讓我們看到了人類短視與貪婪的惡果,從赤道到北極,從浮遊動物到巨鯨,氣候變化、塑料汙染和過度捕撈所造成的影響滲透進了海洋的每一個角落。但同時,藍色星球2也讓我們看到了保育工作者和科學界的努力,並清楚地展示了只要我們給海洋一個喘息的機會,她的堅韌會讓我們每一個人都感到驚訝。
  • 《藍色星球》之後 網飛和BBC又炸出一部9.8分的紀錄片
    拿到9.9分的紀錄片有兩部:《藍色星球2》和《地球脈動2》,製作這兩部紀錄片的團隊叫Silverback films,是BBC首席金牌團隊。今年,這個團隊再次出手,製作了一樣的神紀錄片——《我們的星球》,一經開播就拿下9.8分,果然只有BBC可以超越BBC。哦對了,9.7分的《冰凍星球》也是這個團隊搞出來的。
  • 《藍色星球2》: 深入前所未見的海底世界
    《藍色星球》第二季在時隔16年之後回歸。和《地球脈動2》一樣,這部描述地球之美的紀錄片也是「世界自然紀錄片之父」大衛·愛登堡的作品,同樣一上線便獲得了豆瓣9.9分的成績。年逾九十的大衛·愛登堡在新一季中依然擔任主持人,熟悉的聲音配上精美絕倫的畫面,令無數網友為之沉醉。
  • 《藍色星球2》:深入前所未見的海底世界
    《藍色星球》第二季在時隔16年之後回歸。和《地球脈動2》一樣,這部描述地球之美的紀錄片也是「世界自然紀錄片之父」大衛·愛登堡的作品,同樣一上線便獲得了豆瓣9.9分的成績。年逾九十的大衛·愛登堡在新一季中依然擔任主持人,熟悉的聲音配上精美絕倫的畫面,令無數網友為之沉醉。
  • 如果說地球還有一個次元,那一定是在BBC自然紀錄片裡
    尤其近幾年來,叫好叫座的佳作一部接一部:《捕獵》(The Hunt(2015),《地球脈動2》(Planet Earth II,2016),《荒野間諜》(Spy In The Wild,2017),《藍色星球2》(The Blue Planet II,2017)……幸運的是,由於國內一些視頻網站與 BBC 的合作,中國觀眾也得以第一時間接觸到這些世界一流的自然紀錄片,在豆瓣,近年的幾部重要作品都得到了
  • 《藍色星球2》:在成熟製作模式中走出紀錄片行業新探索
    2》是一部海洋題材的紀錄片,在10月30日於騰訊視頻和BBC同步開播,並在10月27日舉行了包括《藍色星球2》的製片人奧拉·多爾蒂、《舌尖上的中國》系列紀錄片總導演陳曉卿、《地球脈動2》的執行製片人麥可·岡頓作為嘉賓在內的對談交流會。
  • BBC星球系列新作曝預告 再攜手漢斯季默
    時光網訊 提起自然紀錄片,業界元老BBC自然歷史部(近年來以BBC Earth,中文「博思星球」的新品牌身份亮相)是繞不開的話題。  六十多年來,他們為全世界的自然片愛好者奉獻了一部部感人至深的作品,《地球脈動》《藍色星球》等風靡全球;最新作品《王朝》以戲劇化的方式講述動物間權力鬥爭的故事,震撼了不少觀眾。
  • 我們的藍色星球
    劉偉馨  2001年有部BBC紀錄片《藍色星球》,令我們大開眼界,16年過去,《藍色星球
  • 紀錄片丨豆瓣9.8分的《藍色星球2》,震撼心靈的一部紀錄片,一定要和孩子看看!
    今天我們推薦的一部來自BBC高分紀錄片《藍色星球》,不吹不黑,BBC出品,必屬精品。作為歷史上首套全面探索海洋世界的自然類記錄片,時隔16年之後的2017年10月29日又推出了第二部《藍色星球2》,帶著對海洋的探索與敬畏,並以史上最美的記錄片的盛大氣勢回歸。
  • 藍色星球2 | 看完第一集,我被震撼的像個傻子
    技術的革命性更新,我們得以進入一個全新的世界,並拍攝到一些十多年前無法拍攝到的動物行為,同時我們也意識到,如今海洋的變化在人類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這,就是《藍色星球2》。」去年年底,BBC《地球脈動2》自然紀錄片風靡全球,不要說豆瓣評分高達9.9,就算在外網 IMDb ,也是以 9.6 分排在劇集類 Top250 的第一位。。。島嶼、高山、叢林、沙漠、草原、城市,共六集,堪稱神作。而細心的朋友,尤其是作為迷妹的我,發現似乎缺了什麼?
  • 《藍色星球2》強勢回歸!同一個世界,同一片海洋.
    2001年BBC出品的紀錄片《藍色星球》可以說是世界探索海洋的自然紀錄片的「開山鼻祖」,以前所未有的視角向觀眾展現地球的神秘之美,並獲得豆瓣9.5分的高評。然而,時隔16年之後,終於等來了這部紀錄片的續集《藍色星球2》。
  • 藍色星球2中最令人震驚的畫面
    這些讓人震驚的圖片發布於藍色星球2開播之前,BBC藍色星球2將在這個月晚些時候播出,該紀錄片在全球進行水下拍攝至少1000小時。這部深受觀眾喜愛的自然紀錄片督促全世界在未來減少塑料的使用,以此來控制塑料製品對於海洋越來越嚴重的危害。戴維爵士還給我們講了他拍攝藍色星球2的經歷是如何告訴他塑料導致水下環境受到威脅的。
  • BBC頂級經典紀錄片,每一部都是神作
    之前給大家推薦過一次以海洋為主題的紀錄片《藍色星球》,今天推薦的這部《冰凍星球》的主題是冰川,依然經典、美輪美奐。 這部自然紀錄片由BBC與探索頻道及英國大學聯合製作,耗時5年,豆瓣評分9.7。 用鏡頭真實地展現正在逐漸融化的地球兩極,以及生活在這裡的各種生物。 這部記錄片以季節的變化為主線,春、夏、秋、冬的每個季節,南北兩極都在展現著不同的風貌。
  • 2020年第一部自然紀錄片,帶你領略地球的另類魅力!
    但世界那麼大,我們無法在生活中抽身,基於滿足生活,我們不得不奔波在工作與家庭之間,鮮少有碎片化時間去看世界,需求誕生,自然就會有人去實踐,為了滿足這類需求,於是就產生了「自然紀錄片」,讓我們坐在家裡就能看世界。在我們熟知的紀錄片中,BBC出品的自然紀錄片是業界天花板,被稱為「神仙紀錄片」。
  • 免費領 |國禮BBC紀錄片《藍色星球》(中英雙語字幕)
    今天嗨語言英語要分享的是由BBC(英國廣播公司)推出:自然紀錄片《藍色星球》
  • BBC最美紀錄片《藍色星球》第二季回歸
    網易娛樂10月24日報導 被稱為最美紀錄片的《藍色星球2》將於10月30日登陸中國視頻網站,同步BBC播出。為你帶來4K高清視覺下的海底世界,享受影院般的震撼體驗!2001年,英國BBC電視臺推出紀錄片《藍色星球》,以前所未有的獨特視角探索海洋奧秘,真實地記錄了海洋世界的無窮魅力,顛覆了觀眾對海洋的理解。
  • 《藍色星球2》第1集:One Ocean 同一片海洋,豆瓣9.9,你,看了嗎?
    歡迎收看《藍色星球》第二季這段原聲來自BBC最新紀錄片《藍色星球》第二季, 配樂出自好萊塢電影配樂家Hans Zimmer相信你還會對講述者的聲音印象深刻,他就是BBC的靈魂人物,世界自然紀錄片之父——David Attenborough 大衛·愛登堡
  • ...紀錄片|bbc|七個世界, 一個星球|我們誕生在中國|地球脈動|遷徙...
    通過10部頂級的自然紀錄片,在一場場視覺盛宴中,你將深入野生動物的生存環境,感受它們的生命脈動,了解我們共同生活的這顆藍色星球。1《美麗中國》中國,這片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囊括了多種特質的地貌,哺育著各族兒女,也孕育著各類珍奇野獸、奇花異草。通過鏡頭,我們去探訪散落在這片土地上的美麗奇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