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種好像幽靈一樣的的藍色火焰在科學家進行的實驗中首次意外出現時,人們被深深地震撼了,並給它起了一個動聽的名字——「藍色漩渦」。
這種火焰讓人著迷,但製造它卻要冒著很大的危險,因此,很多科學家投入「藍色漩渦」的研究,試圖搞清楚這種火焰的結構。
8月12日,科學家在《科學進展》上發表報告稱,初步弄清了「藍色漩渦」的結構,即它由四種不同類型的火焰組成。
「藍色漩渦」的故事可以追溯到2016年。當時,科學家為了使液體燃料在水面上燃燒,特意設計了一種類似龍捲風的實驗裝置。結果,燃料燃燒後,先是形成了一個渦流,然後降低高度,最終形成了「藍色漩渦」。
研究表明,「藍色漩渦」燃燒時不會產生煙,所以,這種火焰可能有助於清理漏油或進行更環保的發電。
但「藍色漩渦」到底是什麼?
我們知道大多數燃燒分為兩大類:預混和擴散。在擴散火焰中,燃料和氧化劑(通常是氧氣)最初是分開的,從而限制了燃燒的速度。在預混火焰中,兩者一起旋轉。
但科學家將計算機模擬結果與實驗觀察結果比較後發現,「藍色漩渦」的圓錐形底部是濃厚的預混火焰,上面是擴散火焰,側面則是稀薄的預混火焰。最奇特的是,在這三種火焰相交的地方,形成了明亮的藍色火焰環。
對「藍色漩渦」結構的了解,使科學家可以在更大尺寸製造這種火焰,而且會減少製造火焰之初的危險的龍捲風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