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模這事,是每個設計的必修課。可是分模時有很多地方,往往因為一些個人習慣,或者一些廠的做事風格,容易出現很多問題。如果等模具都做出來後才發現。Sorry,太晚了,因此,分模前很多東西必須做好預備工作。很多時候,拿到產品就開始畫2D,2D結構圖最多就表達一下結構,要加工,還得3D上場。畫2D時,結構方面的東西能想到,能發現。可一些如碰穿,插穿什麼的。就很少能做得全面了。因此,3D分模前,對產品的一些基本的分析檢查,能省掉後面不少的麻煩。這裡就來談談分模前一般會做哪些檢查:
1. 產品壁厚:這個問題,是個首要問題。如果之前沒檢查好,一般等知道問題的時候都是產品試模出來了。這時要改就很麻煩了。壁厚要求均勻,不能出現一處薄一處厚的情況。厚薄不均,易走膠不暢和縮水。骨位縮水最麻煩的事了,一般得做鑲件,如果下面沒運水還好,有運水的話還得想法去接運水。呵呵,夠你受的。所以,一開始分模前,我習慣看見稍厚的骨位,在沒裝配的情況下,直接就減了,懶得去問。
2. 火山口:這個東西很多客戶給的產品,螺絲柱位的地方他一般都是直接長的一個柱子出來。基本上沒見有畫產品的做火山口的時候,這時又得自已搞定了,不用去問他們,問了也白問。他也不會幫你做,是人都想偷懶,誰叫人家是客戶呢。
3. 拔模角:後模拔模好說,只要不是裝配位的地方,隨便你拔,不要太誇張就行。一些什麼骨位之類的,拔起來也挺快的。如果是前模就得跟客戶溝通了。光面的還好,小點度數問題也不大。一些小小拔模角自已修修就可以。有曬紋的,這個對拔模角就有要求了,得參考紋版去做。前模很多時候都是外觀面,要修要改基本是產品工程師那邊自已搞定,只要你前期提出來就好了。
4. 薄鋼尖角位:這個一般來說,前期檢討時,一般的膠位處還是比較明顯,可有些要拆鑲件的地方就不太容易看得出來,沒拆之前,感覺不尖,可鑲件一拆出來就發現了,如果因產品結構,沒辦法更改的,那也沒辦法,尖角就尖角吧。但你之前也得通知一下,給自已留條後路。碰到扯淡的你有理說不清,後面麻煩的還是你自已。
5. 分型面和分型線:一般來說,大的分型面問題還是不大,主要是處理一些拐角,R角,插穿時。會出現一些地方封膠太少,插穿斜度不夠,或者前後模不好出,有時還會出現倒扣的情況。這個有時前期看不出來的,實際模一拆就發現問題了。
6. 圓孔和轉軸:有些圓孔,轉軸位得弄清楚是幹什麼用的,涉及到裝配的東西,拆模時得特別注意。做出來因為斷差,錯位,到時影響裝配了,人家會罵娘的。
7. 碰穿位的取向:牽涉到碰穿時,到底是前模碰後模,還是後模碰前模。如果走批鋒,那麼批鋒會在哪一側,好不好修,會不會影響外觀。雖說批鋒不用你去修,但它的位置直接影響到產品的品質
膠件資料中,不論分模面是否作出規定,模具設計者都須具體確定;對已作規定的分模面,存在不合理之處,應反饋對方。
分析膠件分模面時注意以下幾點:
(1)按外觀要求,確定表面夾線位置,如圖3.2.13所示。
(2)將膠件有同軸度要求或易錯位的部分,放置分模面同一側,如圖3.2.14圖3.2.15所示。
(3)考慮脫模斜度造成的膠件大、小端尺寸差異,如圖3.2.16所示。
(4)確定膠件在模具內的方位,使之形成的分模面應儘量防止產生側孔或側凹,以避免採用複雜的模具結構,如圖3.3.16圖3.3.17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