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照耀了地球,帶來了溫暖,從而地球誕生了生命,人類的出現也與太陽息息相關。很多人也將太陽比喻為「不落」的象徵,但實際上太陽也會滅亡,在成為灰燼之前,它還會經歷一個特殊的階段。
太陽是個黃矮星,它的壽命在100億年左右,目前太陽的的年齡約45.7億歲,再過50億至60億年,它就會迎來走向末路的第一個階段——成為一顆紅巨星。
在成為紅巨星之前,太陽會經歷漫長的膨脹期,這時的太陽會將自身的氫元素轉化為碳元素,這一過程會使太陽散發大量的熱量。並隨著碳元素的轉化越徹底,太陽也會變得越來越大,最終會膨脹到地球甚至火星軌道的位置。在此之前,太陽在膨脹中還會將中途遇到的水星與金星吞噬,也很有可能連地球都不能倖免。
當太陽體內的氫元素完全轉化為碳元素後,就會達到走向滅亡的第一階段——紅巨星。可能人們會產生一個疑問:恆星在死亡後會變成黑洞,太陽怎麼會成為一顆紅巨星?其實,只有某些質量超大的恆星在死亡後才會塌陷成黑洞,並不是指所有的恆星,太陽的質量在恆星中的質量並不算大,只能算一顆中低質量恆星,所以太陽不會演化為黑洞。
當太陽徹底轉化為紅巨星後,它的半徑可能膨脹到現在的200多倍,直至如今地球的軌道,那時的地球可能面臨兩個困境:被太陽吞噬,或因恆星風被吹向更遠的位置。第一種的下場大家都很清楚,但如果是第二種,地球可能就會倖免於難,不過即使逃離了太陽的「魔爪」,也會被太陽的熱浪侵蝕,地球上的水會變得沸騰起來,大氣層消失,空氣揮發到宇宙中,成為一個熔巖星球。
紅巨星並不是太陽的終結,當經過一段時間後,太陽會朝著下一個階段發展。此時的太陽由於溫度過高,激烈的熱脈流會將太陽的外層剝離,不是太熱的氣體包裹在太陽表面,形成行星狀星雲。當太陽的所有外層都被剝離後,唯一能夠留存下來的就是太陽炙熱的核心,這時的它就有了一個全新的稱謂——白矮星。
顧名思義,這時的太陽(白矮星)表面呈白色,也是一顆高溫度、高密度的天體,並保持這個狀態繼續存活數十億年。太陽變成白矮星後又有怎樣的結局呢?科學家表明:如果太陽形成的白矮星質量很高,那麼它的最終結局就是演化為一顆超新星;但就數據顯示,太陽並不會形成質量太高的白矮星,很可能就在平凡度過幾十億年後,我們曾經的太陽會就此暗淡,逐漸冷卻下來,這也是一般中低質量恆星的結局。
太陽帶給人類溫暖,我們一直心懷感恩,這般結局也讓很多人並不好受。但太陽畢竟輝煌過,它照耀萬物,即使它隕落了,但也永存我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