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預見了悲傷,我也依然願意前往。
據說在古代的歐洲是禁止窮苦人讀書的,至於為什麼要禁止,則是因為貴族們認為人們在讀書的時候,大腦的思維是無限發散的。也就是說,讀書會讓人思辨,繼而使得他們眼裡的「劣等人」也會擁有智慧。
由此,在他們看來,讀書最重要的並非獲取知識,而是在閱讀過程中的思辨能力,才是更為要緊的東西。
因此今天想要推薦的書,雖然是一本科普讀物,但其中涉及到的科學思辨思維,卻是非常有趣而且意味深長。
這本就是查爾斯·塞費編著的《瓶中的太陽(核聚變的怪異歷史)》。
可能是為了降低閱讀的門檻,這本書並沒有在核聚變的專業解讀上耗費太多筆墨,而是著重描寫了科學家們為了實現可控核聚變而付出的數十年努力。同時,穿插在書中的大國政治博弈、某些驚才豔豔的科學家在剎那間的腦洞大開以及一些著名的騙局橋段也是非常值得一讀的歷史趣事。
不過,此書的精華卻是在此書的最後一章——關於科學發展的思辨。
查爾斯先是引用了一段來自於《信仰的意志》的原文:當人們轉向自然科學的雄偉大廈,看看它是如何被建造起來的時候,他們就會發現,僅僅是它的基礎就埋葬了成千上萬公正無私的人,忍耐,延緩,壓抑個人偏愛,屈從於外在事實的冷冰冰的法則。
在解讀查爾斯想要表達的意願之前,我想先說明這個觀點:他並沒有完全否認可控核聚變的實現。
然而,將所有的事物回歸到本質的過程中,我們應當發現科學本身也不過是一種研究事物的方法而已,但是這種方法在研究過程中,或者說在解讀過程中,卻有一種使人深信不疑的固執力量。
這就使得每一位投身其中的科學家,往往又很容易產生先入為主的想法,這似乎又背離了科學的初衷——應當防止一廂情願的想法。
讀到此處時,讓書生也產生了一種「兩難」的感覺:要深入其中才能有所收穫,那就得要先相信有所收穫才可能深入其中;然而如果首先堅定了必有收穫的信念,又背離了科學的宗旨——應當極力避免先入為主。
這一部科普讀物,給書生的感覺,更像是一種對生活的哲學沉思:生活或許會用某種慘烈的方式撕開真相,然而真正的勇士不僅敢於直面真相,並且依舊熱愛生活。
所以,書生向大家推薦這部《瓶中的太陽(核聚變的怪異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