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暴之外,電影史上最著名的R級禁片之一,還給人類一個未來的答案

2020-12-05 長了鹿角的兔子

1962年,英國作家安東尼·伯吉斯創造了一部超現實主義作品《發條橙》。

1971年,美國導演庫布克裡說服華納公司買下版權,拍了一部時至今日,任名列電影史中赫赫有名的R級禁片之一《發條橙》。

其實自它問世以來,不管是其中的故事情節,還是其核心意義中,想表達的"吶喊"之聲,它的存在本身,不僅惹來了至今仍毀譽參半、爭論不休的"口碑",且還因其中涉及的"黃、暴"場面,在上映之初,一度在當時引發諸多青少年爭相效仿,也因此一直以來,它都被世界各國列入禁片。

如它在英國上映之初,便毫不意外地遭到禁止,直至30年後,導演庫布裡克過世之後,才獲得"剪輯版"的上映許可。

導演庫布裡克

在那個年代,行為治療剛被作為心理學領域裡,單獨列出的治療方法得以推廣和運用之時,這部《發條橙》所帶來的,在剔除其中誇張的"黃、暴"元素之外,"洗腦"作為行為治療的偏見之一,更是如真實現實般,在這部影片中演繹地淋漓盡致。

如此,擺在"社會"面前的《發條橙》,在考驗的就不僅僅是觀眾們,對於R級影片中畫面的不適感,更是一種深入靈魂般,放置在極端環境下的"最終"拷問——無論善良還是邪惡的"人",他是否應該擁有自由選擇的權利?

其實單就《發條橙》這個名字來說,本身被安在這樣一部看似"反人類"的影片上,就足夠諷刺,不管是從原本的英文名《A Clockwork Orange》的意思:對老倫敦人來說,這是"怪異得無可復加的東西。"的代名詞,以此去解釋。

還是從原著作者對"Orange"的意像:象徵著把機械論道德觀,應用到甘甜多汁的活的有機體上去。都一樣,整部片的基調都充滿了一種徒勞的,沒有回答的"發問"。

整個故事高度概括下來的情節也很簡單,不過是一個無惡不作的浪蕩小混混"終於"被關進監獄,為了早日出獄,去參加"改造"暴力傾向的行為治療,最後以"正常人"治癒後回到社會的故事。

而這部影片,不僅對當時、現在和未來的政治、社會有隱喻的價值,且與心理學極其領域之間,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如果以心理學和社會學的角度去重新解構這部片,拋開那些前半段直白地,帶著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的"黃、暴"場景之外,或許可以看見它最想表達的後半段,關於人性的思考及行為心理治療,行為治療流派秉持的對人性觀點的辯證理論的"發問"。

小說《發條橙》是對:"徹底的善與徹底的惡一樣沒有人性,重要的是道德選擇權。"的闡述。

而電影《發條橙》的發問是什麼?

這是一部"反社會人格障礙"者生存指南之作?

不,是"他"存在社會的"理由"拷問

故事從模糊的時代"未來"開始,一個一隻眼下粘著假睫毛的少年亞歷克斯,和他同樣怪異的三個小夥伴彼得、喬治和提姆,坐在一起和"毒牛奶",帶著輕蔑而邪惡的"笑容",商量著每日例行的消遣"遊戲"。

他們周圍的家具們——桌子、壁畫還有那些怪異的"行為藝術品",無一不隱喻著諸如X、隱晦暗示等等的精神象徵。

由此開始,整部片的約前半段的情節,都是以如此誇張而荒誕的敘述,去極盡描繪這群,把諸如隨意攻擊、毆打路人,夜闖民居,互相鬥毆、打群架,甚至玩弄女性等等為非作歹、濫用暴力的行為,當做日常"遊戲",且毫無愧疚之心的小混混們的濃縮"惡人群像"。

而通過他們條理清晰,情緒穩定的種種表現看來,導演意欲為觀眾呈現的,從來不是傳統的,諸如黑社會暴力分子、犯罪者以及反社會者等有一定"理由"或者原因引起的"主、被動式"的犯罪。

而是一種為了滿足自身個體某種需求,而產生"反社會"行為,對這些小混蛋們來說,他們對成人的世界一知半解,卻尚未被成年後"該有"的社會道德洗禮,因此即使"知道這麼做不對,但對'錯'的事情照做不誤"有著迷之一般的,無責任無義務感叛逆的"搗蛋"鬼們而已。

導演"鬼才"庫布裡克巧妙地把他們身處的背景模糊化,去打造一種與當前時代違和的"未來感",不僅是營造一種前衛的視覺效果,更是對光影和聲音融合的絕妙"實驗"。

把極盡"下裡巴人"低俗的"黃、暴"場面,配上"陽春白雪"般高雅的古典交響樂,被撕裂的視覺和聽覺,開始逐漸融合在"夢"一般的布景和色塊的變換中,無一不彰顯著來自"大師"的處理風範。

其實,主人公亞歷克斯及他小夥伴們的種種行為, 在臨床心理學領域,通常會被診斷為"反社會性人格障礙"。

但是亞歷克斯本身家境殷實,父母慈愛,本人聰明,學業優秀,還是一名"高雅"的古典音樂愛好者,對比其種種行為,就是影片的第一個"發問",也是把觀眾的好奇心誘惑到一處:他為什麼會變成這樣?

雖然"發問"了,但導演沒有給出回答,這就是本片最奇妙的設計——只對觀眾發問,絕不給觀眾唯一的解答。

或者說,前半段亞歷克斯的"人生",是否就是這是一段"反社會人格障礙"者,在社會中"生活"的指南?

但不,不是的,雖然從目前的心理學"水平"發展內容的角度看,並不足以完全了解"他"的邪惡到底從何而來,如此,對於"他"存在社會的"理由",也是一種深深的拷問。

目前心理學領域可以給出的關於"反社會人格障礙"的"結論":

先天因素加"獨特"個體,和生活外因環境的緩慢互相作用而產生;

精神分析對"他"的人性本惡論的觀點,一般建立在其兒童時期對於父母所反饋的獎懲模式的,社會道德認知偏差所致;

但其實各流派對於其形成"源頭"的認知觀點,各有不同,且往往"他"們對自我的認知,都處於相當"邊緣性"的模糊,如此"確診"的例子本身就極為稀少,更別提有更多治療的藍本可供觀察和參考,於是這種被稱為"反社會認知障礙"的群類們,依舊處於一種"病因不清,難以根治"的游離狀態之中。

不得不說,不管是從可供觀眾,豐富的討論空間的角度,還是從其本身"案例"的精彩程度來說,這個主角的設計,都可稱之為"最佳"的電影選擇的素材之一。

"發條"與"甜橙"

"自由意志"VS"社會道德限制"

當然,對於一部足夠優秀,歷時半個世紀任被觀眾們津津樂道的科幻電影來說,絕妙的主角設計還只是其核心元素的選擇之一,更重要的是支撐其繼續下去,直至內涵得到升華的部分——隱喻意像的選擇和表達。

沒錯,《發條橙》對其的選擇就是直接到,以片名的"發條"和"甜橙"作為既統一而又對立的兩種矛盾元素為隱喻意像,隱射的其實是關於"自由意志"和"社會道德限制"矛盾關係的現實辯證思考,一般,有以下三層的猜測:

1.第一層:弗洛伊德理論中,"超我"被"本我"支配

從亞歷克斯和他的小夥伴們,表現出的"原始"暴力偏好,及本性社會道德良知的缺失,或許可以用諸如"原罪"這種宗教語言來解釋。但其實也是弗洛伊德理論中"死亡本能"的外在表現。

在弗洛伊德理論的精神分析中,生物學的"人",就是存在一切與生俱來、原始衝動和本能欲望的"本我",而社會學的"人",這首詩存在後天認知習得的,社會道德內化規範後的"超我"。

"發條"和"甜橙"就像是"超我"和"本我"的一場唯一勝利者的戰爭一般,在不可調和的"對立矛盾"中,如亞歷克斯般的"甜橙",在和"發條"的爭鬥中,不由自主地開始,不受控制般橫衝直撞,直到某一天頭破血流的"碰壁",才能暫時"停下"。

2.第二層:被"社會"利用行為治療"改造"後的"人"

關於這一點,其實在當時觀眾和專業評論家們,始終就使用"行為治療"這個方式,作為誘惑"實驗者"對象的舉動是否合理,有所爭論。

尤其在影片中,對待亞歷克斯使用的"行為治療"方式,居然是把他深愛的古典樂曲"貝多芬們",和潛藏在意識中毫無道德感的,諸如"黃、暴"的行為與噁心作嘔的反應作為聯結,以此厭惡療法作為"正常"行為治療內容進行。

用原著的文字來說,就是:

"把快樂的戰鬥變成垂死的感覺"。

如此直接而粗暴的"治療"方式,就本身而言,就充滿著"以暴制暴"般非道德的"合理"化。

其實主流觀點與其原著作者的觀點相當一致:

"人在定義中就被賦予了自由意志,可以由此來選擇善惡。只能行善,或者只能行惡的人,就成了發條橙——外表是有機體,似乎具有可愛的色彩和汁水,實際上僅僅是發條玩具,由著上帝、魔鬼或無所不能的國家來擺弄。"

如此"社會"的做法就只注重"正面"的效果,而選擇性忽視特殊個體是否真的"向善",這種強制性"治療"的本身,就已經是剝奪了,"人"的道德選擇權,是非常缺乏人道主義關懷的。

但對於其"是否是病","是否是惡"等認知上的定義,本身就存在一定的悖論,所以其實關於"人道"與否,其實不重要,重要的關鍵在於這種"治療"的必要性是否對"社會"有正面利益,

如此,"甜橙"就象徵著被"發條"治療過的"人"。

3.第三層:後工業文明對現代消費主義的認知混亂影響

這層觀點,主要來自與影片中出現的,各式各樣的,諸如充滿後現代風格的象徵的符號房間、裝飾品,以及充滿未來太空感的家庭設置,以及片中人物浮誇的外表特徵,以及虛假的肢體寒暄語言而來。

如此種種充滿著怪異和現實違和感的場景和情節設計,都讓導演以一種真實的現實樣貌刻意呈現給觀眾,為"未來"社會打造一個不管是情感還是意識都一目了然的虛假現狀。

正如另一部帶有反烏託邦寓言體的《美麗新世界》裡描述的"未來世界"一般,因為享樂而喪失自由的社會,那時的人們厭惡一切相處、學習、人以及藝術,卻對過度消費、X等有著無比的狂熱,"娛樂至死"成為大多數人的最終歸宿。

或許,"發條"和"甜橙"就隱喻象徵著現代的"犧牲者"。

社會是想要"人本善"?還是"人向善"?

個體之惡VS社會群體之惡

其實,這部電影《發條橙》的故事裡,給觀眾帶來的最大的"拷問"便是:

社會究竟想要什麼?是想要"人本善"?還是"人向善"?

在影片中,最開始導演藉由那個負責教化的牧師,說出其中一種"回答":"善心是發自內心的,善心是人主動選擇的,當人不會選擇的時候,他就不再是人了。"

但是,同時另外幾乎與之相對的答案也有醫生的"回答":"設定界限總是困難的,世界是一體的、人生也是一體的,最最甜蜜、最最美好的活動也涉及到一定程度的暴力,比如X愛。」

如此一來,其實導演就是巧妙地把看待"個體之惡"和"社會群體之惡"問題的兩種經典而"對立"的觀點都給觀眾,不帶偏頗地一一展現,而不做真正的"回答",同樣的,是為千人千面的觀眾觀感提供一處自由理解的平臺,任由取摘。

就筆者而言,其實比較認同醫生的觀點,無他"人"之所以為"必須"在群體社會中,才能生存的人們,就是因為人類能相互控制和協調本身的"本我",用"超我"去適應大多數普遍的,所謂社會道德的規則。

從"多數派"和"少數派"的基本服從觀點,的社會穩定角度看來,一旦"特殊"的個體行為嚴重傷害到了"社會"時,在一切正常、合理的社會道德教化都"無用"時,必要的所謂"反人道"的強制行為,是符合社會利益選擇的。(而影片呈現的"被迫反人道"選擇也是如此,比如最開始使用溫和的宗教《聖經》教化,但在其腦海中浮現的卻是聖母的L體;以及被注射"藥物"時,腦子裡想的還是怎麼扛過,出去後繼續再"小心"地過著從前快活的日子等等。)

事實也是如此,就"結果"而言,經過治療的亞歷克斯,出獄後,不再充滿著毫無責任感,和道德感的"黃、暴"行為。(即使,矯枉過正,也屬於一種"正向"矯正和引導效果。)

不過從選擇呈現的"手段"而言,其中對政治諷刺的隱喻不言而喻,即使似乎選擇以深層潛藏的隱晦方式去折射,還是可以從這把"雙刃劍"的結果體現。

最後, 關於亞歷克斯"惡"的意志恢復部分,模糊處理之下,更是隱含了庫布裡克在這部《發條橙》裡,有意"深埋"的關於未來社會思考的,沒有回答的"發問":

人在未來的社會體制中,作為一個"發條橙"般任人支配的"人",如何去保持自己的自由意志?

寫在最後:

這部《發條橙》或許是在其R級的"盛名"之下,容易被觀眾重視前半段的"黃、暴"元素的鋪墊,而忽略了後半段對種種心理、社會問題的深度思考、發問。

其實它的全片敘事是極為嚴謹且邏輯清晰的,不僅語言藝術運用得當,且其中對視聽效果的運用,前衛美學的"實驗",都會讓觀眾陷入一種複雜而奇特的"精神世界"。

很難想像這部影片居然拍攝於上世紀70年代,半個世紀過去了,它依舊極具現代思考的藝術魅力,正如片名"發條橙"一般,把人類比作一隻"甜橙",本身就尤為複雜,最大的樂趣,恐怕就是不斷探尋人性的"可能",展現人豐富的精神世界吧......

相關焦點

  • 《發條橙》:庫布裡克傑作,史上最有名的禁片之一,豆瓣評分8.5
    Alex很明顯是一個擁有雙面個性的人,那麼到底是當時的社會影響了他呢,還是當時的人們影響了社會呢?答案是:環境當然影響了他。然而對於社會來說,是人們影響了它。那麼,這是一個怎樣的社會呢?在Alex眼中:這個社會邪惡而殘酷。在流浪漢眼中:這個世界已經發臭,地球已經沒有了法律和秩序。
  • R級電影票房榜之一:狂怒驚魂
    「R級電影」是美國電影分級制度裡的一個級別,這類影片要麼臺詞有很多髒口,要麼有暴力內容,要麼有不可描述的成年人鏡頭,或者以上內容兼而有之。今年在內地公映的《異形:契約》《王牌保鏢》《極盜車神》等片,在美國都被定為了這個級別,內地公映版也都做了淨化處理。
  • 你知道什麼叫恐怖電影嗎?這幾部居然恐怖到禁播
    講能藉助工具聽到未來聲音的電影聲效師和有陰陽眼的女演員一起在樓裡發現地下室冤魂真相的故事,結局卻讓人大吃一驚,頗有點歐美那種反轉懸疑片的味道,在題材上也諷刺、揭露了社會,具有恐怖片審美和窺視社會的雙重價值。另外,那個年代女人穿著真是有別樣性感。另外,這部片剛上映就嚇死了人,所以自然被禁了。《陰兒房》(又名潛伏),現有三部。電鋸之父、華人導演詹姆斯溫的作品,第一部真的有嚇到我。
  • 電影史上有關人工智慧最偉大的十部電影
    它們與人類究竟又有什麼區別?人類是該擁抱科技,還是警惕機器的反叛?當機器逐漸生物化,人類卻逐漸機械化,到底需不需要擔心?……如今,機器人早已在我們人類的工廠裡、家庭裡開始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也許是時候從現實的意義上去思考機器、人工智慧和人類的關係了。至此之前,讓我們先去看看電影時如何反思這些問題的吧!
  • 有史以來最受歡迎的15部R級電影
    這是一個成功的故事,但它遠非唯一的R級成功故事。下面,我們列出了排名前15位的最受歡迎R級電影的排名,根據其美國國內票房排名。這是一個對觀眾真正感興趣的電影類型的簡潔概述,而這裡的內容多樣性證明了製作一部賺取巨額資金的R級電影有多難。
  • 黑洞之外會是什麼?這部電影會給你一個另類的答案!
    黑洞是存在於宇宙空間中的一種天體,它最大的特點是有很大的引力,連光都逃不出它的引力範圍,所以它對人類來說看上去就像一個黑黑的洞,就被科學家命名為「黑洞」!最近大火的網飛動畫短片電影中就有一篇關於黑洞的故事,名稱為《裂縫之外》
  • 銀翼殺手演員去世 曾出演影史上最棒的科幻片之一
    銀翼殺手演員去世 曾出演影史上最棒的科幻片之一  Evelyn Zhang • 2019-07-25 11:44:12 來源:前瞻網 E2294G0
  • 史上最經典36部AI電影大放送
    《大都會》(1927年電影)是德國知名電影導演弗裡茨·朗所執導的表現主義科幻默片,也是電影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福賓和他的團隊研發了一個AI,本以為能夠給人類造福卻沒想到AI掌握了主動權……電影就AI的發展未來提出了疑問,探討了人類與AI的關係。
  • 電影史上著名三部曲電影 每部都是經典之作 看看哪些你還沒看
    ,未來三部曲是他最出色的代表作。《奇愛博士》是一曲黑色幽默式的冷戰輓歌;《2001太空漫遊》是一首隱喻人工智慧與人類在無窮宇宙間渺小無知的沉靜詩歌;《發條橙》則以後現代的解構主義表現出一個陷於暴力色情、道德淪喪、人性泯滅的未來社會。
  • 《死侍2》R級粗暴狂野動作片,漫威史上最成功的R級電影續集
    但是無論過審尺度如何,一些R級電影仍然會大規模地爆發,引發與觀眾的共鳴。近期,上演的《死待2》就是第一部R級超級英雄粗暴狂野動作片。《死侍2》是承接第一部,死侍橫殺八方,懟死反派,救下女票,光榮完成任務。女票儘管發現他被毀容,依然不離不棄,表示要愛他的靈魂。二人攜手相伴的完美結局開始的。
  • 《科學怪人》將翻拍影史上最重要的恐怖電影之一
    1935版的《科學怪人的新娘》環球影業目前正在逐步擴展自己的電影宇宙,雖然這聽起來有點奇怪——這是由一群怪獸組成的電影宇宙。在環球旗下的版權中,有諸如範海辛、狼人。隱形人等一系列稀奇古怪的怪物類型IP在等待開發。而這一怪物宇宙的第一彈——《新木乃伊》已開始為上映宣傳。
  • 盤點史上最賺錢的二十部R級恐怖片
    (本文來自影視生活第一站 時光網)      時光網訊 日前,根據史蒂芬·金小說改編的《小丑回魂》已經以超過2.66億美元的北美票房成為史上最賺錢的R級恐怖片。除此之外,史上最賺錢的R級恐怖片還有哪些?
  • 看完後讓我印象深刻的4部電影,其中《超時空接觸》你看過嗎?
    負責訓練他們的軍士長時常羞辱他們,還給他們取難聽的外號,「傻瓜派爾」由於是胖子,動作老是出錯,因此成為最經常被軍士長修理的人。班長「小丑」耐心照顧他。但傻瓜派爾再次的失誤,令軍士長憤怒地懲罰全隊,夥伴們終於忍無可忍,將傻瓜派爾痛揍了一頓。
  • 美45年前劫機案調查終止 系史上最著名懸案之一
    【環球網綜合報導】美國45年前曾有一名劫機男子穿著降落傘跳出飛機,挾帶勒索金逃之夭夭後,從此消聲匿跡,此案也成為美國史上最著名懸案之一,而作案嫌疑人的下落或將永遠會是個謎。據法新社7月12日報導,美國聯邦調查局(FBI)12日表示,經過史上最久、最徹底調查,FBI將不再積極調查這名自稱丹•庫珀(Dan Cooper)男子的案件。庫珀後來廣被稱為DB庫珀(DB Cooper)。FBI說,檢視所有可信線索後,調查應該適可而止了,庫珀案的資源將轉移聚焦在其他調查重點。
  • 史上最全宇宙太空飛行器系列電影盤點
    史上最全火車系列全集來了史上最全汽車系列全集來了史上最全飛機系列全集來了史上最全船隻系列全集來了新一年也要有個像樣的伊始。由於史上最經典的《星球大戰》系列、《星際迷航》系列和《異形》系列已經自成體系,所以這次不再將其納入。《2001太空漫遊》這部庫布裡克的經典是杜杜眼中科幻題材電影NO1!
  • 羅斯威爾事件:史上最著名的「外星人事件」,70年後依舊真相難尋
    (萬象歷史特約作者:陶生)羅斯威爾事件:史上最著名的「外星人事件」,70多年後依舊真相難尋(位於羅斯威爾的UFO博物館)1947年7月4日深夜,美國西南部的新墨西哥州的羅斯威爾上空雷聲陣陣,大雨滂沱。雖然雷聲很大,但49歲的農場主布雷澤爾還是被巨大的爆炸聲驚醒。這聲音至少比雷聲響100倍。
  • 《星際穿越》:諾蘭對一部46年前科幻電影的「回答」
    關於科學探求的原動力和真實目的的探索,在某種意義上也是人類自我認知的最單純定義。微觀上的量子,宏觀上的宇宙,讓當前人類在蒼穹環宇面前,只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的「慢慢長路」上的,上下求索者。近日著名導演諾蘭的經典之作《星際穿越》全國重映,這部首發於2014年,描述未來世界裡,人類探索太空的電影,是近年來世界影壇少有的科幻巨製。
  • 史上最燃大猩猩搭配比恐怖片更炸裂的泰國電影
    主角的變化與成長往往是很多電影能夠打動觀眾的一個重要因素。在宮崎駿的《千與千尋》裡,觀眾目睹著小女孩千尋為了尋找父母而經歷的冒險之旅,動畫的奇異風格象徵著成長路上的坎坎坷坷。《猩球崛起》系列被外媒譽為「本世紀最成功的重啟三部曲之一」,它在爛番茄上的新鮮度指數也是一路飄升。
  • 世界電影史上最棒的15部殭屍電影,其中最棒的來自中國!
    和殭屍一樣,殭屍電影也是不死的,新作仍在不停湧現。在過去幾十年中,殭屍電影作為一個重要分類,為我們貢獻了許多詭異又驚人的影片。這裡梳理了影史上最棒的14部殭屍電影。沒錯,其中包含多款殭屍,無論是被蘇門答臘鼠猴咬傷、受魔藥影響還是被T病毒感染,但在觀眾眼裡,只要它們一邊腐爛一邊移動,那就是殭屍,沒差啦。
  • 終結者:科幻電影史上最偉大、最經典的作品之一
    文/逗逼男神《終結者》(1984)工業末日設想及科技恐懼為後世科幻片提供了一種方向,又在原本科幻基礎上增加了黑色恐怖電影元素及火爆動作大片元素,施瓦辛格的角色充斥著八十年代在繼承前作黑色科幻大片同時,強化了悲壯史詩氛圍以及對人類情感及命運的思考。令人深刻之處不乏:集想像力和特效而成的液態金屬,面無表情窮追不捨得t1000,憨直忠誠學會人類情感的t800,以及那句招牌臺詞「I'll be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