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曆#
什麼是老黃曆?老黃曆相傳最早源自於黃帝時期,距今約4700年前,那個時候還沒有國家,屬於小國寡民的部落階段,也就是野人和文明社會的過渡階段。當時的部落很多,而農業最為發達的是神農氏,後來黃帝打敗了神農氏並充分吸收了神農氏農業方面的成果而編制了最早的曆書,而後來到帝國時期成為皇家的專屬又更名《皇曆》,再到後來流傳到民間但是不能用「皇」這個字,所以又更名為《黃曆》,而計量時間的算法又分為陽曆和農曆,也就是現在的國曆和陰曆。
此後,歷朝歷代都有一個部門掌管觀天象,推算節氣,制定曆法。這個部門在秦、漢至南朝時期被稱太史令,隋朝更名為太史曹,隋煬帝將其更名為太史監,唐朝多次更名為太史局、秘書閣、渾天監、渾儀監。五代與宋初更名為司天監,元豐更名為太史局,直到清朝的欽天監。而我們現在所看到的《老黃曆》其實是清朝的一個欽天監監正所著。
那麼,現在使用的老黃曆準確嗎?
黃道是地球公轉的軌道,以24節氣為標尺。現在流行的老黃曆上的黃道吉日的選擇僅僅只考慮太陽對地球的影響,但是時間的計算單位和數字是從與人類關係最密切的三個天體——太陽、地球、月球的運轉周期的比例計算出來的。計算時間的三個基本單位年月日,年,指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的時間,月指月亮繞地球公轉一周的時間,日指地球自轉一周的時間。而人的命運運行軌跡是七曜+北鬥,最基礎的也是受日月的影響。時間是多維的,人更是多維能量的載體。所以,就單靠一維黃道就想把趨吉避兇的時間精準描述出來,準確性有待商榷。
而伏羲易科學團隊歷經數十年的實踐與探索,重新找回了上古曆法建立的原理,融合了公曆、農曆、幹支歷、24節氣,兼顧了地球公轉、月相、木星、土星、金星、水星、火星的運行軌跡,恢復並建立了伏羲易曆法。
並通過伏羲易曆法確定了時間運用法則,確定出每個人獨有的黃曆,這是基於每個人自己的命運訂製的專屬黃曆,確保每個人都能在正確的時間做適宜的事情,能隨時掌握自己的每日宜忌、掌握運氣的走勢,達到事半功倍,趨吉避兇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