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少奇俄裔長孫阿廖沙重走祖父抗戰之路系列報導之十一:
劉少奇在山東臨沭,圖為紀念館前的雕像。
臨沭縣劉少奇在沂蒙紀念館。
劉少奇與當地黨政軍幹部們的合影。(翻拍)
減租減息運動前,老百姓的生活狀況。
紀念館吸引了很多青年學生、黨政幹部和其他遊客們的到來。圖為臨沭縣續修縣誌特約顧問王明善向山東科技大學的學生們講解歷史。
紀念館一角。石碑上刻著陳毅的詩。
星辰在線8月2日訊(星辰全媒體記者 王希文 通訊員 尹芳)8月1日,劉少奇俄裔長孫阿廖沙重走祖父抗戰之路採訪組,來到了齊魯大地,山東臨沂。這裡曾是劉少奇臨危受命,解決山東問題,挽救民族危難的地方。
1939至1942年間,山東抗戰形勢日益嚴峻,在這個關鍵階段,中共中央山東分局、山東縱隊、八路軍115師相關負責同志,在農民減租減息、對敵鬥爭、統一戰線、根據地建設等各項重大工作,存在嚴重分歧,工作開展舉步維艱,他們異常焦慮,紛紛電告中央,請求派得力幹將前來挽救危局,扭轉被動局面。
1942年3月3日,遠在江蘇阜寧的劉少奇,接到了第三封延安發來的急電,要他在返回延安的途中,解決山東問題。一個事情,在不到三個月的時間裡,連續三封電報,讓劉少奇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3月18日,劉少奇率100多名得力幹將,從阜寧出發,曉宿夜行,機智地穿過敵人道道封鎖線,於4月9日到達山東抗日根據地——濱海區劉灣村(今江蘇省東海縣)。
開展減租減息 號召廣大貧苦農民投入生產
臨沂市臨沭縣政府續修縣誌特約顧問王明善向我們介紹起了當時劉少奇來到山東之後的工作。
劉灣村不大,前後一條街可以一眼望到頭。劉少奇到來第二天,便走向街頭,與當地老百姓進行深入交談。「不知道你們這裡的減租減息運動搞得怎麼樣了?」劉少奇問。
當地群眾看到這位首長這麼平易近人,逐漸放開顧慮,與劉少奇進行了交心的談話。「我們租地主家的地,交租子要對半分,一切農本,像種子、農具、肥料等要由佃農出,收穫的糧食、柴草要平半分開,如果使用了地主家的種子,分糧要先將種子扣除,如果使用了牛,也要將牛價扣除,有時候還要交『份子糧』和『分子工』。」
「少交點不行嗎?」「不行啊,誰少交了,被地主打個半死不活不說,明年就甭想種地了,沒地種還不餓死啊!」
減租減息運動,是黨中央制定的一項在根據地開展的重要工作,也是黨獨創的開展群眾工作的重要途徑,在其他的根據地已經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山東卻遲遲沒有任何進展,這讓劉少奇深感憂慮。
在接下來的時間裡,劉少奇沒日沒夜日地深入到群眾家中進行走訪,深入調查實際,與朱瑞、陳光、羅榮桓等山東分局、山東縱隊、八路軍115師的負責同志進行耐心的交流,同志之間進行了深入的批評與自我批評,找到了問題的癥結所在。在多種場合,劉少奇反覆強調,「毛主席說,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我們做任何工作,一定要在進行廣泛深入細緻的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在進行決策。」
1942年5月4日,中共山東分局正式發布決定,該地的減租減息增資群眾運動正式開始。劉少奇在山東分局擴大會議上,專門做了《群眾運動問題》的報告,就開展減租減息運動做出了具體的部署。
與地主士紳進行耐心的宣傳統戰工作,詳細講解政策,取得開明士紳地主的支持,一一開會座談、團結群眾,與地方惡霸進行堅決鬥爭,直至運動的勝利……在那個初夏,山東革命根據地的老百姓們,真正迎來了一個豐收的季節。
群眾問題解決了,就像牽牛牽住了牛鼻子,大家的生產熱情迅速高漲,擁軍工作也如火如荼的開展起來,其他各項工作也逐步統一了思想,各部之間也達到了空前的團結。
在今後的工作中,劉少奇帶領著山東根據地軍民,與國民黨頑固派和日本侵略者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鬥爭,輾轉山東各地,山東抗日根據地的建設,在艱難的環境中取得了偉大的成就。
陳毅在1946年說到山東問題的解決時,曾有詩云:「濱海歲月幾度,羅陳朱蕭谷符,抗日將士拼九死,英雄豪傑無數。更有少奇來魯,指點勝利之路,轉戰千裡沂蒙山,臥虎藏龍無數。」如今,這首詩還刻在山東臨沭縣蒼馬山下,劉少奇紀念館的銅像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