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尼娜
赤道太平洋東部和中部海面溫度持續異常偏冷的現象
在多數拉尼娜年的冬季
影響我國的冷空氣活動
將會.
2020年10月以來,赤道中東太平洋冷海溫持續發展加強,預計後期將繼續維持拉尼娜狀態,並於冬季達到峰值,形成一次弱到中等強度的拉尼娜事件。該事件可能持續到明年春季。
從今年8月開始,赤道中東太平洋的海溫進入拉尼娜狀態 (3個月滑動平均Nino3.4指數低於-0.5℃)。而在此之前的5月到7月,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處於弱冷水(-0.5℃ ≤Nino3.4指 數 ≤0℃),冷海溫的發展比較緩慢,甚至出現較弱的冷暖波動。但進入8月達到拉尼娜狀態以後,冷海溫發展比較穩定。
10月以來,拉尼娜狀態以較快的速度持續發展加強,尤其10月最後3候至11月1候,Nino3.4指數均低於-1℃。從海溫發展的空間形態來看,目前赤道中東太平洋大部海溫距平低於-0.5℃,負距平中心位於赤道太平洋中東部大約西經120度至西經150度的區域。
在多數拉尼娜年盛期冬季,歐亞中高緯大氣環流經向度可能加大,影響我國(包括東亞地區) 的冷空氣活動比常年更加頻繁,我國中東部地區氣溫較常年同期偏低的概率較大。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全球變暖的背景下,影響我國 (包括東亞地區)冬季氣候的因素更加複雜,拉尼娜只是其中的重要因子之一,而且每次拉尼娜的影響也不盡相同。除了拉尼娜事件外,北極海冰融化、歐亞和高原積雪變化等因素也會影響東亞冬季風環流的變率。
從全球影響來看,多數拉尼娜事件發生時,南美沿岸附近地區降水減少,而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東部則降水增多;非洲中部、美國東南部等地常發生乾旱,巴西東北部、印度和非洲南部等地則容易出現洪澇。
1950年以來,全球共發生了15次拉尼娜事件。其中,僅出現過1次強拉尼娜事件,時間為從1988年5月開始持續到次年5月;有8次中等強度事件;其他均為弱事件。20世紀80年代以來除了1次強事件 (1988年)外,還有3次中等強度拉尼娜事件(1998年、2007年和2010年),其他均為弱事件。
綜合分析來看,今年拉尼娜狀態目前的發展特徵與1995年和2007年的拉尼娜事件較為相似。
🔗 往期回顧 🔗
盤點那些高空中的奇美雲朵
颱風能引發龍捲風?你沒看錯
到了冬天,南北方的畫風有啥不同?
走慢點,你可能就不會冷了~
小據喊你點亮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