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洲際飛彈作為國之重器,以其驚人的威懾力成為了大國標配,由於技術難度極其複雜,能夠獨立研製洲際飛彈的國家屈指可數。如今在核武威懾能力方面,可以說俄羅斯是僅次於大洋彼岸的存在,近年來隨著美俄博弈逐漸加強,俄羅斯也加大了殺手鐧武器的研製,發展出了頂級洲際飛彈,射程、威力均超過了東風41。

一提起俄羅斯武器都會冠以「傻大黑粗」來形容,而俄羅斯研製的「薩爾馬特」RS-28重型洲際飛彈更是將這個特點展現的淋漓盡致。「薩爾馬特」於2009年開始研製,目的是接替即將退役的SS-18「撒旦」洲際飛彈,由於其定位就是頂替「撒旦」成為未來主力,因此「薩爾馬特」也可看作是SS-18的深度改進型,也被稱為「撒旦2」。

由於「薩爾馬特」是SS-18洲際飛彈的繼承者,因此在性能方面也有很多相似之處。據悉「薩爾馬特」洲際飛彈長度超過了35米,彈頭重量約10噸,可攜帶10-15枚分導式核彈頭,發射重量超過200噸,最大射程超過17000公裡,可飛躍北極,能夠覆蓋大半個地球,可以說這是截至目前為止威力最大的洲際飛彈,一枚足以摧毀法國面積大小國家,被稱為飛彈家族中的絕對王者。

「薩爾馬特」高調宣傳的也是應對大洋彼岸在東歐和亞太地區建立的反導系統,目的是擊垮嚴密的封鎖網,以實現「以核制常」的戰略。為了能夠突破反導系統,「薩爾馬特」核彈頭採用了新型慣性制導、星光制導和衛星制導的複合制導方式,安裝了誘餌彈和高機動彈頭,多枚彈頭可從不同方向對多個目標精確打擊,可以說任何反導系統在「薩爾馬特」面前都成了擺設。

雖然「薩爾馬特」採用了很多新技術,但是與世界主流固定燃料飛彈不同的是,其使用的是液體燃料,優點是起飛重量大、載彈能力強,但是缺點就是不能機動發射,採用的是井基冷發射方式發射,發射時飛彈依靠輔助外力彈射至20-30米高空後點火起飛,生存能力大大降低。

對於「薩爾馬特」洲際飛彈採用液體燃料也暴露了俄羅斯一大弱點,就是大推力固體燃料發動機研製經驗不足,雖然在一些飛彈上應用了固體火箭發動機,像「白楊」、SS-13等等,但是其有效載荷僅為1噸左右,SS-24鐵路機動發射洲際飛彈也採用固體燃料,有效載荷相對比較大,但是SS-24洲際飛彈的設計單位位於烏克蘭,因此俄羅斯想要快速研製一款符合要求的重型洲際飛彈就不得不採用液體推進劑。

如今俄羅斯已經對「薩爾馬特」洲際飛彈進行了多次試射,並且非常順利,據俄羅斯方面表示,「薩爾馬特」飛彈將於明年正式裝備部隊。目前俄羅斯經濟依然處於寒冬,為避免因大搞軍備競賽而被拖垮,因此俄羅斯也不願在常規武器上大做文章,只能將有限的經費用在「撒手鐧」武器的研製上,根據俄羅斯公開的數據,可以肯定的是,「薩爾馬特」洲際飛彈一旦列裝必將會成為大洋彼岸反導系統的剋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