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不用多言,包括中國移動在內的電信運營商到發展面臨很大的困境,這是明擺著的事實,困境並不在於營收、利潤的滯漲,而在於不知道未來應該怎麼走,明知道前面是死胡同,單靠流量是不能扛著企業走下去的,但也只能硬著頭皮往前走。當然,它們也在積極地推動著轉型,嘗試打開新的發展局面,對,數位化服務嘛,但這種轉型就跟重病之人喝一口參湯一樣,只能續命,不能新生。怎麼才能讓中國移動能夠歷百年而不衰,成為百年老字號呢?
如果我們去看國際上一些歷史悠久的大企業,我們會發現「變革」這個詞就如同鬼魅般一直旋繞在它們身上。
諾基亞,我們所熟知的手機製造商巨頭,但它在1865年成立的時候是以造紙為主業的,後來造紙業競爭泛濫,利潤率極低,諾基亞逐步向化工、橡膠、電纜、製藥、天然氣、石油等領域擴展,中途還曾結合國際大環境做過軍火武器,諾基亞開始手機生產製造是在1960年,並在此領域大獲成功,迅速成為通信行業巨頭。可以看到,諾基亞一直在變革,在革命,其經營領域一直根據市場、競爭的情況在變化。2014年諾基亞把手機業務賣給微軟,當時很多人高呼「諾基亞已死」,但其實,結合諾基亞一百多年的發展歷史來看,出售主營業務這樣的事情發生過很多次,但諾基亞並沒有死,相反,它通過這樣的「蛻變」往往會獲得新生,比如現在,諾基亞正在布局AI、做智能汽車,同時也在研究下一代全新的無線通信技術,可能哪一天,諾基亞又全方位地入侵到你的生活。
其實這樣的故事我們在很多國際巨頭的身上都能看到,如IBM,創立時的主要業務是生產商業打字機,之後打字機沒有市場了,轉為生產文字處理機,二戰期間還生產過 M1卡賓槍和白朗寧自動步槍,然後到做計算機,然後從做硬體轉向做軟體和服務。如GE,最開始可以追溯到愛迪生的電燈公司,發展到現在經營領域涵蓋了從飛機發動機、發電設備到金融服務,從醫療造影、電視節目到塑料等等。
可以說,那些歷經百年而不倒的企業都經歷過很多的轉型和變革,甚至很多次果斷地與過去的自己作別,走向完全不同的另外的路,最後迎來了新生。
那中國移動能通過這種激烈的蛻變來保持長遠發展,躋身國際百年老店之列嗎?
難!
為什麼?
因為中國移動是國有企業。
國有企業,由政府投資並參與控制的企業。政府的意志和利益決定了國有企業的行為。國有企業具有營利和公益兩層職責,營利職責體現為追求國有資產的保值和增值。其公益職責體現為實現國家調節經濟的目標,起著調和國民經濟各個方面發展的作用。基於國有經濟的功能定位,國有企業分為公共政策性、特定功能性和一般商業性企業三類。我對比了一下,運營商應該是歸入第一類——
「公共政策性企業,主要是指處於自然壟斷的行業、提供重要的公共產品和服務的行業的企業,具體行業包括教育、醫療衛生、公共設施服務業、社會福利保障業、基礎技術服務業等。這類國有企業不以盈利為目的,主要承擔公益目標。」
總而言之,一句話,中國移動是國家的,國家成立中國移動不是光為了賺錢的。這是中國移動和諾基亞、IBM、GE等巨頭的區別。
我記得有一次在中國移動全球合作夥伴大會上,李躍總發言中說道,如果放開經營範圍限制,中國移動馬上進軍房地產行業,這是對企業而言最佳的選擇,可惜沒有如果。那應該是2012年前後,到現在全國大城市的房價應該都已經翻番了吧。當然,李躍總的是玩笑話,但也表達出身為國有企業在經營管理上的無奈,你只能在圍欄裡奔跑,哪怕你是一頭大象。
所以,中國移動能否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改革,主動權不在管理層手裡,更不在員工手裡,而在於國家對這個企業是怎樣定位的,這個定位會不會因應時勢的變化而變化。
而很客觀地說,當前紅紅火火的網際網路+幾乎都被BAT把持著,而從BAT的資本構成來看,其實對國家經濟的穩定是有風險的,國家確實也需要在網際網路經濟中植入一支國有的力量,不求說去抗衡,最起碼作為「備份方案」,去在關鍵時候能穩定經濟,同時提高自身的掌控力度和議價能力。
只是,這個機會能輪到中國移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