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海軍山
11月20日晚,2020好聲音總決賽在武漢舉行。18歲的大一新生單依純一路過關斬將,有驚無險摘取本季桂冠,亞軍為斑馬森林。兩人(組)都創出了好聲音爭奪冠、亞軍的新紀錄,單依純成為歷屆最年輕的冠軍學員,而斑馬森林則成為首支奪得亞軍的樂隊。當晚比賽也話題不斷,歷年來的好聲音總是延續一個「魔咒」,當晚參加現場演唱的幾位學員因天氣冷等原因,出現忘詞、聲音哆嗦、跑調等「翻車場面」,這一季顯然也不例外。
回顧本季好聲音,有不少值得讚許「亮點」,總決賽「致敬武漢英雄城市」環節的舞台風格不錯,能提升節目品味。當然,也有許多被人詬病的「槽點」,而這些「槽點」無一不指向觀眾多層次的訴求。好聲音走過了9個年來,觀眾也都希望明年好聲音10周年年慶能辦得更出色。
一、好聲音賽制為何屢被詬病
前三季好聲音賽制,相對穩定,學員與觀眾相對比較認可,使得好聲音節目在國內還是有很高的權威性,一度被譽為國內「音樂秀殿堂級」平臺,海內外男女老少學員「趨之若鶩」,與能參與為榮。但近年來好聲音的口碑不斷走下坡路,對學員與觀眾的吸引力也不斷地下降。有才華的學員會覺得這檔節目的「劇本性、功利」太過明顯,食之無味,亦少有參與。
其中屢屢被詬病的槽點,無疑是節目賽制改動過於頻繁,幾乎是一季一變。在觀眾、導師、學員剛熟悉一種規則後,後面又不斷地出現新的規則。看似熱鬧了,實則越改越不吸引人。改得好是好事;改得不好,就是「畫蛇添足」,徒增煩惱。而近年來的節目表現,恰恰就讓觀眾與學員感到更煩。
9年來,其中間有兩季是為了版權問題,不得不改。除此之外,似乎節目組也有自己的打算,增加節目競爭激烈性,儘可能製造一些節目亮點,通過「輿論熱點」來吸引粉絲關注,適應「娛樂IP的流量狂歡時代」,但總體上給人的效果也不是太好,多多少少丟失了節目賴以生存的質量與水準,節目內容也不斷趨於「平庸」。
可以肯定地說,世上沒有完美的賽制,在某種程度上,當節目組選擇了以觀眾的口味來定學員名次的賽制。客觀上就等於宣布,放棄與犧牲了不少「音樂秀」節目更為專業的追求,更多地淪為一種「劇本」演出情節濃厚的「娛樂」節目。
很明顯,若是在總決賽環節,採取1V1倆倆對決的淘汰賽制,本季的斑馬森林想闖入爭奪冠亞軍的環節,難度會很大。比賽後絕大多數觀眾認為,相對比於曹楊、潘虹、宋宇寧等人,斑馬森林奪得亞軍無法服眾。讓本應精彩的冠亞軍爭奪環節流於形式,最後斑馬森林以大比分敗於單依純,只獲得亞軍就是明證。
二、單依純奪冠為何沒有懸念
單依純為什麼能奪冠?很大一部分原因可能是節目組不願意去得罪粉絲與流量,何苦為明年10周年慶「挖坑」。
所以在總決賽中,比的已不是現場的發揮,比的只是盲選以來,各位學員自己積累的名氣,誰更受歡迎,或網絡聲量更大,則獲勝的機率更大。單依純無疑是這一季最為耀眼的流量學員,一人包攬了某音樂平臺這一季好聲音所有歌曲點播流量近六成,單依純奪冠的懸念幾乎全無。
一旦觀眾、評委與粉絲先入為主後,當涉及人氣投票時,人氣弱的學員不論現場發揮多好,也註定很難取勝。這樣觀眾看不到學員的激烈角逐,所以總決賽中,就學員PK這個環節的精彩度與可看性會大大下降。
受賽制觀眾投票評分的影響,很大程度上,前五強排名座次實質上是由觀眾選出的。觀眾若是只憑自己喜愛打分,很難保證比賽的公平公正。
也就是說,除了第一屆的冠軍梁博有些意外後,後來歷年的「好聲音」更多地傾向於採用觀眾投票「倆倆」比對的方式來淘汰學員,最終決定哪兩人能進入最後的冠亞軍爭奪環節,而不是根據現場的發揮與演繹誰更符合要求。
其實,節目主持人華少在現場就已喊得明明白白,現場的觀眾朋友,你們希望誰奪冠,就把票投給誰。所以,這是投出來的好聲音「冠軍」,並非真真正正比出來的冠軍。
節目組以觀眾的投票數來定冠軍,更多反映出的是觀眾與粉絲參的口味,無法起到衡量一個學員水平高低的試金石。所以說,「冠亞軍」與學員的水平有一定的關係,卻無太多必然的關係。想明白這一點,注重音樂專業層面的觀眾與學員也就釋懷了,節目產生的「冠亞軍」或許就是走一個過場,實在不必太過於介懷。
三、總決賽為何屢現「翻車場面」
歷年來,好聲音一到最後總決賽的環節,都移師於大型露天現場表演,總有不少學員的演唱出現一些「翻車場面」,比如2018年奪冠呼聲較高的劉郡格,唱錯了三句臺詞;上一季也有學員失誤。同樣,這一季的學員出現失誤的也不少。
第二輪學員單獨演唱環節,第一個上臺的宋宇寧,原創歌詞寫得不錯,主題是「致敬武漢」。但實際演唱效果不好,宋宇寧似乎一開如就沒踩對拍子,導致聲音與樂曲疏離、走拍、走調等情況,人聲與樂曲聲始終沒有很好地合到一塊去。最終評分得票墊底,為第五名。
單依純在演繹陳奕訊的原唱《好久不見》時,對原歌曲情緒與意境的理解等也讓許多觀眾感覺不妥。這首歌是對過去的人與事的懷念,表達的是對過去的釋懷,這是一種淡淡的感傷基調。但單依純演繹給人以強烈的傷逝感。讓觀眾聽了不自然,迥異於其以前的水準。另外,其換氣聲與吸氣聲比較大,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種「翻車場面」。
同樣,潘虹與李宇春合唱《皇后與夢想》,斑馬森林唱《一滴淚的時間》時也出現了忘詞的小失誤。潘虹當晚亦相當賣力,無耐觀眾投票數少於斑馬森林,只能居居第三位。相比當晚,只有曹楊整場發揮比較穩定,但只取得了第四名的成績。
產生「翻車場面」的原因有許多。首先是賽制的原因。節目組、評委與觀眾對於進入總決賽的,其中人氣充足的學員,都希望他們能進入到最後的冠亞軍環節,也就會在評分上比較包容。一季如此,是意外,季季都如此,那就說明了賽制是有BUG的。如果嚴格評分標準,採用1V1淘汰制,嚴重失誤直接出局。就會倒逼學員避免失誤,否則每季都會很難避免「翻車場面」。
其次,現場天氣太冷影響發揮,而室外舞臺太空曠,帶給學員心理壓力過大也有關。若是基本功不紮實,過於緊張的學員,必然容易出現「翻車場面」。學員出錯不是理由,所有上場學員面對的不利條件都是一樣的。
而觀眾進場不是來看失誤的,他們只想看到學員的精彩演出,不管「翻車場面」是由什麼原因引起的。這得靠學員自己事前應對與臨場經驗的隨機發揮,這也是學員自身實力體現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