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
以動物命名的地名比比皆是
重慶也不例外
涉及最多的動物,當然是生活中最常見的馬牛羊、雞犬豬,如石馬河、放牛坪、羊角堡、雞冠石;此外,也有野生的狼蟲虎豹、魚鱉蝦蟹,如虎頭巖、大狼河、魚嘴、蝦子蝙;甚至連傳說中的龍鳳都加到了地名的行列,如化龍橋、鳳鳴山,活脫脫一個「地名動物園」。
飛禽走獸
大凡動物地名,都有歷史根據、地貌特徵或是掌故傳說。
一般來說,用動物命名一個地方,離不開當地的地貌特徵。尤其是重慶,山多水多、山勢水勢又變化多端,巖石也是有稜有角,很多地方都被附會成動物——
南岸雞冠石曾是個繁華的渡船碼頭,碼頭旁有一塊巨石,遠看像一隻聳立的公雞,巨石頂端形如雞冠,因此得名。以前船老闆攬客過江,都會喊兩嗓子:「過河喲,到雞冠石了。」
鵝嶺,是重慶人耳熟能詳的地方,原名叫鵝項嶺,也是得名於奇特的地理環境:這裡的山嶺很長,像鵝的頸項一樣。離鵝嶺不遠,還有個鵝公巖。不過,此「鵝」非彼「鵝」。據說,文人龔靖皋在清道光25年經過這裡時,看見有白鶴翔於巖上林中,即寫下「鶴皋巖」三個字。「鶴皋巖」讀起來有些拗口,重慶人念著念著就把「鶴皋巖」念成了「鵝公巖」。
△貓兒石文創區,車輛在夜幕下划過
《江北廳志》裡還有一段關於貓兒石的記載,「嘉陵江岸,巖石猙擰,蹲立百仞,若捕鼠狀。」講的就是貓兒石得名的由來:嘉陵江岸邊曾有塊怪石,像蹲在地上準備抓老鼠的貓,因而得名。位於南岸區的野貓溪,也是因為當地一條小溪入長江處有塊巨石形似野貓而得名。
在重慶地名文化研究專家李正權看來,這些動物地名都是重慶人「形象思維」的產物:例如,白象街因位於望龍門和太平門之間,兩門之間有一巨石很像大象,而且石頭白淨,所以有了白象街之名;牛角沱因嘉陵江形成的回水沱像一個牛角而得名;虎頭巖因一處懸巖像個虎頭得名;魚嘴因當地長江北岸的沱灣像個大魚的嘴巴而得名;馬鞍山因一座山像馬鞍而得名;虎溪因溪水旁有一山崗像老虎飲水而得名……
△牛角沱之上,渝澳大橋車輛川流不息
△牛角沱之上輕軌疾馳而過,遠處便是網紅的李子壩
除了用奇特的地貌特徵來命名,一些動物地名裡還藏著美麗的傳說。比如位於渝北的鴛鴦,據說,鴛鴦原有一條小溪,水面上並列有兩座橋,還有一棵枝幹直搭到對岸的大樹形成天然橋梁,就好像鴛鴦展翅一樣。
△鴛鴦立交
此外,雞冠石附近還有兩個地方叫鰲魚磧和豬老灘,都靠近銅鑼峽。銅鑼峽口的山上有一巨石,像一面橫臥的大鼓,而雞冠石附近又有一座寺廟叫古佛寺。於是,便有了「三牲敬古佛」的傳說。所謂「三牲」就是雞(冠石)、(鰲)魚(磧)、豬(老灘),這三樣是南方人祭祀常用的。敬「古佛」不僅獻上了「三牲」,還有「銅鑼」相伴、「大鼓」相應,傳說也就更美好了。
攀龍附鳳
據統計,重慶的各種地名中,帶「龍」字的鎮街鄉有82個,佔到全市鎮街鄉總數的近十分之一,帶「龍」字的行政村有711個,佔全市的6.5%。
龍是中華吉祥文化中代表最高祥瑞的神物,自古以來與「龍」相關的事物都深受人們喜愛。重慶眾多帶「龍」字的地名中,除了寓意吉祥,還有一類則與和明朝建文帝朱允炆的傳說有關。
李正權在《重慶地名雜談》中提到:相傳建文帝為躲避追殺,扮成和尚,從江蘇、湖北一路流浪來到當年尚屬荒涼的西南地區,川渝雲貴幾乎到處都有這個落難皇帝的傳說,所到之處便留下很多帶「龍」的地名,比如龍隱路、來龍巷、化龍橋等。
△龍頭寺公園內,市民感受秋日的靜謐祥和
當然,也有一些「龍」是因為當地的地勢特徵。比如說九龍坡,以前長江枯水季節,王坪山下的長江會現出連綿數裡的石灘,大小有九個。從山上望去,九個石灘合在一起就像一個龍頭,被人們稱為九龍灘。九龍灘岸邊有一處老重慶少見的平壩,有人開了幾間鋪子,也被叫為九龍鋪。再後來,「九龍鋪」被叫成了「九龍坡」。
有龍就有鳳,重慶不少地名都帶「鳳」字,如鳳鳴山、鳳凰山、金鳳鎮、鳳凰鎮、鳳棲路、龍鳳橋、雙鳳橋。
古人常說,「說話有音,地名有根」。這些動物地名,就像一本本歷史書,客觀記錄了巴渝大地千奇百怪的地理環境。穿越時空隧道,透過這些動物地名,我們或許可以窺見巴渝文化的些許文脈。
原標題 :除了軌道穿樓 重慶還有 「 地名動物園 」!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