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條文的模稜兩可,俄羅斯人的民族情感,資源誘惑加上戰略意義,讓斯瓦爾巴群島成為北極火藥桶,矛盾數十年來不可調和。
挪威以北700公裡,北冰洋之上,坐落著斯瓦爾巴群島,面積16萬平方公裡,相當於挪威的五分之一大小。也許有的讀者對它有所耳聞甚至去旅遊過,因為這一地區對中國公民免籤,中國還在這裡修建了黃河站。但少有人知的是,這裡是北極的是非之地,雖然主權屬於挪威,其實爭議不斷,是不少國家眼中的一塊肥肉。
白紙黑字,證據不確鑿
這片陸地1596年由荷蘭探險家命名,是捕鯨的風水寶地,荷蘭、英國、丹麥、挪威都想把這塊利潤豐厚的土地搞到手,還沒等爭出個結果,鯨魚和海象的數量就因過度捕殺而迅速減少,捕鯨業衰落,各國也就失去了爭的興趣,斯瓦爾巴群島一直保持無主的狀態。
20世紀初煤礦開採興起,英美相繼在島上開了煤礦公司,近在咫尺的發財地,挪威當然也不甘落後。直到21世紀,煤炭產業依舊是斯瓦爾巴群島的支柱產業,2007年的收益為20.08億克朗,對比一下旅遊業賺了3.17億克朗,就知道煤炭生意做得有多興旺了。
事不宜遲,1910和1912年,挪威、瑞典和俄羅斯開了兩次會來討論管轄權的問題。很快,相似的劇情重演,還沒討論出個結果,一戰爆發了。
戰爭期間挪威保持中立,但提供了商船支援,戰後挪威趕緊以此為籌碼撈一筆,要求得到斯瓦爾巴群島的主權來補償自己商船的損失。不給,道義上說不過去,給,那可真是天上掉餡餅砸到挪威腦袋上了。
最終《斯瓦爾巴條約》將該島主權授予挪威,但所有籤約的締約國都可以自由進出該島,享有平等的捕魚、採礦等商業活動權利。這看起來是個公平的解決方案,挪威的要求滿足了,其他國家也不吃虧。
但落到細節上看,這個條約含糊不清,哪些領海算是斯瓦爾巴群島的?大陸架和專屬經濟區又該怎麼算?這些都沒說清楚,這個誕生於現代國際海洋法之前,含糊不清的條約,是斯瓦爾巴群島爭議的根源。
守著寶藏如履薄冰的挪威
若是摳起字眼來,《斯瓦爾巴條約》說的是將絕對主權完全授予挪威,且並沒說領海以外的海域該怎麼辦。再搬出《現代國際海洋法》,於是挪威覺得斯瓦爾巴群島的大陸架和領海以外兩百海裡,只有自己有權利在這塊地方賺錢,條約賦予各國的商業活動權利只有在島上才算數。
想圈地獨吞?冰島和西班牙首先跳出來抗議,並打算提交國際法院,有的國家威脅要採取「必要措施」來維權。挪威也不敢一意孤行,把嘴仗演變成武鬥,它小心翼翼地建了個漁業保護區,而不是完整的專屬經濟區。
哪怕只是漁業保護區,氣氛都劍拔弩張,1994年,冰島漁船用小型武器抵抗挪威海岸警衛隊,挪威發射了兩輪炮彈然後把船扣了,冰島首相直接把這事告到國際法院。
而戰鬥民族就更狠了,2002年俄羅斯派了北莫爾斯克號驅逐艦去這片海域,俄方官員明確放話:如果挪威海岸警衛隊敢幹預俄羅斯漁船,那就擊沉挪威警衛隊的船。面對這樣的力量展示,挪威外交部慫了,的確沒敢扣俄羅斯漁船。
北極是俄羅斯人的麥加聖地
爭議的第二個原因,在於俄羅斯的民族觀念。1919年巴黎和會瓜分戰利品時,俄羅斯沒有受到邀請,對於背著它籤的《斯瓦爾巴條約》,俄羅斯本就心懷不滿。
俄羅斯副總理迪米特裡·羅戈津曾經發推特表示:該地區與俄羅斯人的情感緊密相連,北極是俄羅斯人的麥加,挪威人讓他們的遊客坐著雪地摩託來這片土地探索蘇聯遺產。
羅戈津的另一個身份是俄羅斯北極委員會主席,他曾在2015年出現在斯瓦爾巴群島,這是俄羅斯的暗示:斯瓦爾巴群島不是挪威的一部分,至少羅戈津可以自由地出現在這裡。事實上,斯瓦爾巴島民有10-20%都是俄羅斯公民。
對俄羅斯來說,這不僅僅是一場爭奪資源和利益的鬥爭,更關乎俄羅斯的民族自豪感。蘇聯極其重視北極權益,四大艦隊之首北方艦隊,前身就是北冰洋艦隊,艦隊基地位於科拉半島,大部分都在北極圈內。俄羅斯人戰鬥民族的名聲在外,若是加上民族情緒的共鳴,一旦爆發衝突無異於引爆了一顆炸彈。
看得見吃不著的石油誘惑
原因之三來自於能源的誘惑。2008年美國地質調查局估計,北極圈至少有地球13%的石油儲量和30%的天然氣儲量。近年來,挪威對斯瓦爾巴群島周圍兩百海裡的油氣預估翻了一倍,這意味著這片海域之下埋藏著數十億桶石油,簡直是擺在各國面前的一個聚寶盆啊。
但很可惜的是,只有陸地上能夠自由開採,這是斯瓦爾巴條約允許的。大陸架的石油和天然氣,至今也沒有對外開放,石油可比鱈魚貴重多了,除非這片是非之地有了能服眾的主人,不然沒人敢貿然開採,名義上的主人挪威也不敢。
1944年,蘇聯向挪威施壓,要求把斯瓦爾巴群島置於挪威和蘇聯的共同管理之下。挪威又不是傻子,蘇聯一旦名正言順地插手就沒自己什麼事了,經過議會秘密辯論,挪威頂住壓力拒絕了蘇聯的要求。
1985年挪威做出試探,宣布要開闢一個新的石油勘探區,劃的範圍只超出了斯瓦爾巴群島南部界限一點點,就收到了蘇聯的警告和英國的重點關注,最終挪威政府沒有做出任何行動,讓這件事被遺忘。
當本家和對頭利益一致
豐富的油氣資源本來就吸引了眾國家的目光,偏偏斯瓦爾巴群島的戰略意義也很要命,想不招惹是非都難。前文提到俄羅斯的北方艦隊,這是俄羅斯最大一支海軍力量,是俄羅斯「堡壘」防禦體系的主心骨。而斯瓦爾巴群島的鄰居,就是北方艦隊的母港摩爾曼斯克,北方艦隊的戰艦和潛艇要想進入大西洋必須經過斯瓦爾巴群島和格陵蘭島,堵在王牌艦隊家門口了,此地對俄羅斯的軍事意義不言而喻。
而在北約內部,斯瓦爾巴群島問題簡直是對聯盟凝聚力的重大考驗。冰島、丹麥、西班牙和英國都明確反對挪威對斯瓦爾巴群島周圍海域的管轄權,和俄羅斯一個態度,就連老大美國,雖然表面上支持挪威,但對周圍海域的經濟權利仍持保留意見。
能夠把本家和對頭的利益統一到一條戰線,挪威還真是捧著個燙手山芋。如果俄羅斯打起經濟利益的幌子在斯瓦爾巴群島採取行動,該如何應對,可能會導致北約內部嚴重分裂。
防禦工作任重道遠
法律條文的模稜兩可,俄羅斯人的民族觀念,資源誘惑加上戰略意義,讓斯瓦爾巴群島成為一個非常不穩定的火藥桶,緊張氛圍很有可能升級成軍事衝突。零和博弈的時代早已過去,侵略不如合作共贏。分歧一時半會兒肯定無法調和,那麼,如何預防潛在的危機呢?
需要提防的頭號餓狼是俄羅斯,俄羅斯在北極毫無顧忌地進行軍事擴張,挪威若要在軍事實力上和俄羅斯平起平坐,不知道要攢多少年的本錢,況且,勢均力敵、針鋒相對也無益於解決爭端,不靠譜。
挪威需要的是一支常年在北極訓練、可以在惡劣氣候中行動、具備兩棲作戰能力、且能針對俄羅斯的「小綠人」(不佩戴任何國籍標識的特種兵)的部隊。這才是確保談判能夠進行的籌碼。
於是,一支海軍陸戰隊(MRF-E)在挪威建立起來,這支部隊可以說是專門為了北極防務而生,首先要學習大量北極生存的專業知識,一次在北極生活好幾個月,應對極寒天氣已經成了日常生活經驗。
第二,海軍陸戰隊,顧名思義必須是兩棲專家。挪威本身軍事實力不強,但有財大氣粗的美國做後盾,為這支部隊出人又出力。既派遣美國海軍陸戰隊員加入,又提供兩棲艦艇用於訓練,並且定期輪換,保持刀刃始終鋒利。短板在於破冰能力不足,因為美國的破冰船嚴重短缺。
第三,這支部隊雖然規模不大,只有約700人,但長期和其他夥伴部隊進行多國演習,培養出相當的默契,是一塊哪裡需要哪裡搬的好磚。一旦面臨侵略,海軍陸戰隊會和挪威的北方旅合作,成為北約防禦的前沿梯隊。
儘管有這樣的利器,防禦工作仍然任重道遠。俄羅斯是北極理事會的成員,挪威不屬於歐盟,而且和歐盟在斯瓦爾巴群島海域捕魚撈螃蟹的問題上徹底鬧僵了,唯一指望得上的恐怕只有北約了。
2017年五月,北約議會在斯瓦爾巴群島主島開了個研討會,說明北約已經承擔起這一責任,努力解決成員之間關於領海之外的分歧,盟國之間分歧的時間越長,內部分裂的可能性就越大,導火索也就更可能被點燃。這個北極的潛在火藥桶,是終將被引爆,還是能夠走向和諧呢?
【作者:竹子】
【編輯:每天一點冷芝士】